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教育的目的议“三生教育”的意义

从教育的目的议“三生教育”的意义

从教育的目的议“三生教育”的意义摘要;教育的目的既要考虑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要求,也要考虑从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

找到合理的价值取向即教育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为这种历史过程所制约着。

“三生教育”的提出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符合人的成长需要的教育理论,也是符合教育本质的内在规定和教育规律的教育理论,其提出也旨在进一步深化教育的目的,体现现代教育即关注人个体的发展,也关注人适应社会的发展,关注二者的结合的有效结合的过程。

是新时期教育目的综合体现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教育目的;三生教育;意义;探索;发展;提高。

从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至今,在中外教育史上,人们曾提出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教育到的目的为何?学校教育到底培养的是什么人?一直是人们所关注、探讨和争论的问题之一,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所谓的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不断在发生着变化,从个人本为主义、社会本为主义,一直到今天,教育的目的既要考虑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要求,也要考虑从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

我国在此基础上,形成今天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教育教育的目的论,为教育为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二者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找到合理的价值取向即教育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为这种历史过程所制约着。

“三生教育”的提出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符合人的成长需要的教育理论,也是符合教育本质的内在规定和教育规律的教育理论,其提出也旨在进一步深化教育的目的,体现现代教育即关注人个体的发展,也关注人适应社会的发展,关注二者的结合的有效结合的过程。

是新时期教育目的综合体现的重要举措。

一、从教育目的看生存教育“生存教育”这一概念最早的提出是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教育的使命正是为了准备未来,使教育对象学会生存”生存教育理念的萌发,最早可追溯到卢梭在《爱弥尔》中对教育的一些思想,卢梭认为教育中应当包括“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尔在于教他如何生活”。

到底生存教育需要我们怎么的来理解呢?“适者生存”是大自然亘古不变的竞争法则,生存是人的第一法则,这既包括了在自然界中的生存,也包含这在人类生活中必须懂得的生存法则。

对生存教育的内涵的阐释也是众说纷纭,在此,我们对“生存教育”的理解从个人发展方向来说,生存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的生存仪式、生存知识、生存能力、生存价值方面进行的教育,以保证教育者不仅在学习、生活中能做到独立、自主、自理,也能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强、自立、创造,特别是在险峻的环境下也能生存和发展,成为生存好、发展好的社会个体。

从社会化的角度来讲,生存教育也就是通过教育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习的兴趣;学会合作——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选择、决策与社会协调能力,所以,归结为一点,“学会生存”,也正是“生存教育”本质之所在。

可见,从生存教育的内涵意义上来说,生存教育即是培养个人生存、生活、发展之个人本为的教育目的,也是培养个人适应社会,适应社会发展中对个人能力、素质方面需求的要求,所以说,从教育的目的看,生存教育是今天我们全面教育目的的发展和重要组成部,是适应现今全面教育的目的需求理念。

生存教育的提出同时也提出了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者说是生存教育的要求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包括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两大方面的培养,“通过生存教育,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实现生存教育的理论目标,使学生通过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和课外活动从认知生存教育,形成一定的理念和意识。

另一方面也要求学校进一步融合课程和教学资源,对学生生存能力进行培养,“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从而培育出具有坚强人格和毅力的优秀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从教育目的看生命教育狄尔泰认为,生命不是实体而是活力,是一种不可遏制的永恒冲动,是一股转瞬即逝的流动,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力量。

也就是说,生命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存在着巨大的能力,从这一点出发也可认为生命也具有着“未特定性、自主性、创新性、有限性”这就揭示生命所具有的特性,为我们的教育目的提供了新的资源。

生命教育也就是在于,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期许学生尊重生命,鼓励学生爱惜生命的同时,通过学校的教育系统,是学生结合生命未特定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通过生命教育实现教育的个人生命质量提升作用之目的。

结合生命“自主性、创新性、有限性”实现生命教育中“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使学生在对生命不断的自我认识,在掌握生命规律中,不断的实现生命的价值,通过教育引导学生自主抱我人生,树立远大目标,在不断的创新中开拓自我的生命价值,实现生命的更高高层次的意义,把握有限的生命,延伸自我生命无限的意义。

生命教育也是通过学校的教育是学生把学校生活看作是生命历程的重要构成,体会到教育的目的为了生命得到提升这一要义,在自我生命价提升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着自身的力量,通过教育使个体的生命意义与社会建设联系起来,实现教育目的全面发展。

生命教育之意义在于,是学校教育从以往的刻板的知识教育、技术教育转向对人的关怀,充分发挥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功能,体现现代教育为人发展的终极价值。

同时也使学生正确而深刻的认识生命价值和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观,使学生身心更加和谐、人格更加健全、心智更加成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面对生命教育的意义,对学校生命教育也提出更新的要求,学校教育应考虑将生命教育课纳入到各级学校的教材中,加强对生命体的认识。

结合生命意义与“两课”内容,深化“两课”教育与教学效果。

第二,进一步利用课外活动作为依托,让学生通过各种爱国主义、孤寡老人看望,为城乡低保户提供义务家教、防癌禁毒活动的参与、自我生命保护活动包括防火、抗震、个人安全意识的培育等等活动的开展,更加深知体会生命之重,生命的意之于人的重要意义。

第三,通过校园风气的引导,进一步引导学生关爱弱者,关爱生命,无私奉献、互助互爱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加强学校、家庭的联合互动,通过学校教师和家庭中家长的双重教育,进一步使生命教育开展更具有全面性和有效性。

三、从教育目的看生活教育在传统教育中,教育与生活是两个相互隔离的领域,教育与生活的接触或是融合是完全静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从个人本位主义教育目的到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转变中。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要造就一个真正的人,就应该培育学生的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爱”,“就应当教会人正确的生活”对这一教育和生活割裂的状况,有学者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美国教育家杜威针对这一现象,提出“教育即生活”这一理念,他强调了:“教育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说,教育即生活”杜威对教育这一理念的提出被我过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本土化后提出“生活即教育”,我们对“生活教育”寓于教育的深刻内涵在陶行知先生对“生活即教育”中找到有力而丰富的解释,并从中陶先生的对“教育即生活”的阐释中,可以看到教育即为个体、个人生活发展做贡献,同时在生活也是教育提供教育发展的动力,可从其思想中窥见,教育即是跟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辨证和相互促进作用的影子。

陶行知先生指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从陶先生的阐释中,我们也可以进一步的推出,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在生活中的发展,在生活中教育,同时在教育中发展生活的质量。

此外,陶先生还进一步的提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

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的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

进一步我们可以理解,教育在教育的目的之一是需要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将社会的发展多为教育的一个目的之一。

立足在素质教育中提出的“生活教育”,其基本内涵也包涵着教育目的之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二个方面的内容。

从“生活教育”的教育目的看,生活教育也应实现者二者的有机结合,一方面,“通过生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

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

”实现生活教育中,从生活中得到知识,增长生活知识,发展个人的生活能力,实现个人的实现基本物质需求的技能的培养,在生活中丰富教育,用生活来教育,用教育来发展个人的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从这一层次实现生活教育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个人通过“小我”生活教育的实现自我的社会服务功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我贡献,实现教育的社会发展目的。

基于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活,教育的实质性内涵就在于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境界,生活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

所以,学校教育更应在教育发展中做出贡献,在学校教育中体现“生活教育”,首先,从职业和生涯规划指导中,体现生活教育的内容,为以后的生活做准备。

其次,通过学校实践的活动,以及教学内容的“知行统一”,在行动中实现教育为生活质量提高之内容。

“教育应该是一种探索,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现代教育是教育的社会目的和个人目的有机结合的全面教育目的的实现发展中,“三生教育”正是体现这一目的,通过不断的探索,实现人的发展,在不断的探索中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