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 改造同时并举; 二、改造的经验与理论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的理论 (二)手工业改造 (三)私营工商业改造的 理论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趁热打铁——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2.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级过渡; 3.阶级政策——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地联合 中农,限制和逐步消灭富农; 4.原则——自愿互利;方法——典型示范、 逐步推广;标准——是否增产; 5.社会改造与技术改造结合;[过程]
典型示范
A 王国藩合作社——河北遵化;23户 贫农只有三条驴腿‚穷棒子社‛ B 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山西李 顺达;3年中公共积累120——1· 1万元; 人均粮食884斤,比建社前增加 25· 1%T
改造时期企业规模[传上446] 资本家固 定资产[总 计] 33亿元 工业 商业
25亿元
上缴税 收 占全国 比例 占全国 国内生 产总值 30% 东部沿 海比重
个体、 私营 2000年
1177亿 9.28%
60%
个体、私营经济已从最初的 拾遗补缺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重要力量,不仅成为扩大 就业的主渠道,活跃市场、方便 群众生活的主力军,而且成为国 民经济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点。
3.条件
⑤ 步向 骤社 。会 主 义 过 渡 的 实 际
④ 群 众 基 础 ; ③ 组 织 与 思 想 基 础 ; ② 济物 的质 领基 导础 地 位 ;国 营 经 ① 主政 专治 政保 的证 建 立 与人 巩民 固民 ;
——
——
朝 鲜 战 争 态 势
第 一 次 战 役 50 10 25 — 11 5 歼 敌 1 万 5 千 /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集体制作
主要内容
问题一:为什么说社会主义道路是历 史和人民的选择? ★ 问题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是 如何进行的? ★ 问题三: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如何进行 的?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问题一: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 的选择?
一、新中国的建立及社会性质★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 1.考验▲ 2.工作 3.条件▲ 三 、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 2.反映了历史必然♣
[附录:历史分期]
考验与工作
1.考验 ⑴ 保卫果实,巩固 政权; ⑵ 战胜经济困难; ⑶ 维护国家主权 与安全; ⑷ 执政考验 2.工作 ⑴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 务; ⑵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⑶ 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 [50--53][访苏]; ⑷ 加强自身建设; ⑸ 知识分子改造运动 [51—52]
出动 [万] 伤亡 [万] 物资 消耗 战费 开支 物资 器材 54-57 年
100余 36
560多 62亿 万
7295 赠送8 2万元 亿 [赠送]
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册,第248页
53/8彭德怀回国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⑨ 《 五 四 宪 法 》
宣过 整 传渡 表 年 提时 述 政 完 毛 纲期 中 治 成 书 》总 宣 局 记 路部 会 处 线《 议 会 的关 第 议 学于 一 习党 次 和在 完 53/12 ⑧ ⑦ ⑥ ⑤④ 批资 刘 语不 “ 应 巩 再主 固 称要 新 中矛 民 间盾 主 阶工 主 级与 义 资制 毛, 度 ” 52/6/6 ③ 恢毛 复提 ,出 十、 年刘 建阐 设释 ”的 “ 三 年 ② 共 同 纲 领 ① 七 届 二 中 全 会 52/9 15 53/6
共同纲领
A “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 民政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助其 发展”。 B “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 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 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 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 业国”。
1953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 A 对总路线第一次比较完整的表述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 到十五年或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 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 塔,不要脱离这条总路线,脱离了就要发生‘左’ 倾或‘右’倾的错误。‛ B 批评了‚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确保 私有财产‛、‚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三 句话,‚这个社会秩序每年每天都在变化,故无 法确立,过渡时期是剧烈的深刻的变动,按其性 质来说,比过去武装革命来得深刻。‛
第 二 次 战 役 东 线 要 图 50 11 27 — 12 24 / / /
第二次战役西线要图50/11/25—12/4 歼敌3.6万人
第三次战役50/12/31—51/1/8 歼敌1.9万人;第四次战役51\1—4 歼敌7.8万人;第5次战役51/4/22—5/21共歼敌8.2万人。
金城战役53年7月13—27日 歼敌7.8万人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 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 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放宽国 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 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依 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 善保护私有财产法律。” “要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 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其他社会 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 响力和凝聚力。” 十六大报告江泽民2002/11/8
53年12月《关于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
A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 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 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 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 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 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 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B 简称: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2.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⑴实现工业化——国家独立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 要条件; ⑵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 产力的需要; 农村问题:A 贫富分化;B小农经济落后 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现社会主义工 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需要; ⑷国际环境。
问题二: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如何进行的?
、新纪元[T]
(一)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 1. 自立于民族之林; 2. 人民当家作主; 3. 建设时期的到来; 4. 改变了社会发展方 向; 5. 执政党:中国共产 党
(二)社会性质 1. 新民主主义社会 2. 过渡性质的社会
新中国历程
1949-1956: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1956-1966: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 年 1966-1976:文革时期 1978-至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新时期
1.时间——一九五六年 2.意义 3.偏差和不足: 第一,改造的时间过于急促(要求过急、 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 第二,追求单一公有制; 第三,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经济。 第四,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 当;
4. 讨论
A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 义改造的关系? B 如何看待当今对非 公有制的政策?☆ C 将来还会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吗?
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不可能再按照原有的 模式,再来一次社会主义改造,社会已经没有 这个承受能力,其做法也很难引起共鸣。我们 也不可能实行……全社会的私有制,……现实 也不存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 那么,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主的长远前途 何在呢?那将是在未来,在比现在更高的社会 历史层次上,实现财产所有权的高度社会 化。…… 但说明其细节并不是今天的人们的任务, ----今天的人们也不可能说清楚,今天的人们 的任务,是把今天能做的事情做好。 [朱分层406]
(⒊▲施⒉系⒈改 涵途 的和 统利 造 义径 可平 理用 过 、 能赎 论、 程 形国 性买 ;限 式家 与的 制 )资 必政 与 ;本 要策 改 ★主 性及 造 ;实 义 的 —
( 三 ) 私 营 工 商 业 的 改 造
和平赎买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可能性: 1.民族资产阶级新两面 性; 2.中共正确的政策; 3.根本保证:政权、社 会主义国家经济; 4.巩固的工农联盟。
志愿军战绩
运动战时期 歼敌 美英等 国军队 加朝鲜 人民军 185,277 105,345 阵地战时期 533,200 219,697 合计 718,477 325,042
50/6/26-53/7 中朝共歼敌1, 美联社 093,839人 1,474,269人; 南朝鲜1168160人。
抗美援朝中国情况
研究与展望
对改造的评价 1.充分肯定说[创造性: 先集体化;逐步性; 震荡小] 2.基本否定说[走向小 过渡;一体滞后;非 渐进] 3.折中(肯定反思)
与现实关系 1.否定说{目标、手 段、结果皆错}; 2.联系说{改革以改 造为起点;都为实现 现代化}; 3.深化说{目标;公有 制实现形式;经济运 作方式上}
54/9
10—
—
七届二中全会
A “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 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 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 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B “一切不是于国民经济有害而是于国民经 济有利的城乡资本主义成分,都应容许其 存在和发展。国内的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经济上必要 的”。
集体所有, 按劳分配
高级社
(全社) 土地入 股,统 一经营
初级社
(半社)
过 渡 形 式
私有基 础,集 体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