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气象物候类谚语100条赏析(作者:孙常胜)201、六月的天,孩儿的脸。
六月的天气就像小孩子的脸一样变化无常,说哭就哭,说笑就笑,说晴就晴,说下雨就下雨。
202、西风不过晌,过晌成成涨。
根据古人总结的经验,偏西风一般刮半天可能就停止了,如果过了中午,还继续刮风,有可能越刮越大。
203、云彩往东一阵风,云彩往北一阵黑,云彩往南雨涟涟,云彩往西披蓑衣。
这四句俗语总结出云的走向影响天气变化的道理。
云往东飘,往往一阵风就过去了,一般不会有雨;云往北刮,天空往往黑暗一会就没事了;云往南走或向西飘去,天气就可能下雨。
另外,“云行东,车马通;云行西,披蓑衣;云行南,水涨潭;云行北,好晒麦。
”说的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注:蓑衣,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防雨的雨具,一般是由一种极不易腐烂的水草编织而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样能穿在身上,与斗笠配合起来使用,可以全身遮雨。
)204、春雾黄风夏雾热,秋雾连阴冬雾雪。
春天出雾很容易起大风,夏天出雾极易产生炎热天气,秋天出雾很有可能会出现阴雨天气,冬天出雾一般会有雪降临。
205、夏天连上三场雾,大雨要倾注。
夏天如果连续上雾,可能会有大雨出现。
206、秋天连上三场雾,黄河变成路。
秋天如果连续出现三场以上的大雾,很可能会出现大旱。
古人用“黄河变成路”来比喻天气干旱的程度很严重。
207、西南雨上不来,上来淹锅台。
我市是季风气候,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大,一般刮东南风有可能带来雨水,而西南季风常常不会带来雨水,但是,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一旦风向逆转,常常会出现大到暴雨的天气,故有“西南雨上不来,上来淹锅台”之说。
208、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这是冷空气经过前后风向转换过程的真实写照。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冷空气南下到达我市之前,受暖气团影响盛吹偏南风,冷空气到达后,转为偏北风,冷热空气交流,天气转阴有雨。
209、顺风船,顶风雨,逆风行云天要变。
俗话说“云是天气的招牌”,云层的形状、高低和走向直接反映出天气的变化特点。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指天空中云层一致时,天气就比较晴朗,如果高云层和低云层方向不一致,天气就会发生变化,正在下雨时可以突然晴天,天气晴朗时也可能会突然下雨。
这句话比喻时势变化很快,很难预料。
210、六月六,晒龙衣。
农历六月初六,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每逢这一天,只要天气晴朗,各家各户都会把家里穿过用过的衣服、被褥搬出来,放到烈日下暴晒,一是为了去掉霉气,二是防止虫蛀,便于保管储藏。
211、春寒多有雨,夏寒断水流。
春天的气温一般比较温和,但是如果气温反常,出现寒冷,那么这一阶段的雨水很可能比较多;夏天的气温应该是比较高的,但如果一段时间内气温较低,很可能会出现大旱少雨的天气。
212、打过春别欢喜,还有四十五天冷天气。
一般情况,立春过后,再过一个半月气温才会逐渐升高。
213、交了七月节,夜寒白天热;交了八月节,晌午一阵热。
进入农历七月,气温往往是白天热,夜里有点凉;而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之后,一般是中午热一阵,其余时间比较舒适。
214、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立春之后,下一场春雨,气温就会慢慢升高一些;立秋之后,下一场秋雨气温就会低一些。
215、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八定贫富。
节气到了农历七月十五,干旱和洪涝灾害已经面临大限,到了该偃旗息鼓的时候了;八月十五中秋节,庄稼是丰收还是减产,基本可以确定这一年是贫还是富。
216、冬前冬后,冻破石头。
冬至前后,是一年当中中最寒冷的季节,老百姓用“冻破石头”来形象地比喻天气寒冷的程度。
217、月亮烤火,三天不下雨找我。
夜晚的月亮看上去朦朦胧胧像长毛一样,或者周围有一层晕圈,近期可能会出现大雨天气。
谚语“月亮发毛,大雨滔滔”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218、星星眨眼,大雨不远。
夜空中的星星如果出现若隐若现、忽明忽暗的现象,说明天气要变,很可能会下雨。
219、雾收不起,雨下不止。
连续出现雾天,很可能会出现连阴天。
220、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夏天如果先打雷,即使有雨也是阵雨,雨量一般不会太大。
221、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这句谚语流传范围非常广,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象预报经验,反映出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意思是当年中秋节这天如果天空被云层遮蔽(也可能是阴雨天),看不到月亮,来年的元宵节这天就会下雨或下雪。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裂石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222、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有时候,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出现一道光圈,色彩五彩斑斓,老百姓叫它“风圈”或“风歌朗”,气象学上称为晕。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白天太阳周围出现“风圈”,夜里可能有雨;月亮周围出现“风圈”,第二天可能会刮风。
223、有雨艾山“戴帽”,无雨艾山“束腰”。
这是我市艾山地区附近的百姓千百年来总结出的一套气象经验,意思是说如果艾山上空出现云层,像帽子戴在山头一样久久不散,近期可能有雨;云层如果出现在艾山的“腰部”,则表明近期天气晴好。
224、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夏天的早上,气温相对稳定,很少有尘埃,如果天空中有鲜艳的红云,老百姓称之为“早霞”,这表示低空中含有许多的水滴,有云层存在,随着太阳升高,热力对流逐渐向平地延伸,云层会增厚,雨天将逐渐来临,下雨的可能性会进一步增加,这就是“早霞不出门”的原因。
而傍晚由于一天的阳光照晒,低空大气中的水分一般会很少,但尘埃因对流变弱而可能大量集中到低层,因此这时如果出现鲜艳的“晚霞”,表明云层中干燥的粒子、尘埃对阳光反射所致,说明空气中含水量较少,近期不可能有雨水降临,故有“晚霞行千里”之说。
225、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
这条谚语所指的“鲤鱼斑”云彩就是我们平常看到的能够透光的高积云,这种云层明亮洁白,一块块整齐地排列在天空,云块与云块之间可见蓝天或阳光。
据气象学原理分析,这种云层含水量较少,相对稳定,它的存在一般是无风、无雨、好天气的征兆,古人通过对天气情况长期观察积累,总结出“斑斑云,晒死人”、“天上斑斑云,明天晒死人”、“天上鱼鳞斑,晒得地皮翻”。
这些谚语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226、东北风不倒,还嫌雨少。
根据气象学原理分析,东北风一般发源于北方海洋洋面,是冷的气流,虽然风中所含的水蒸气较少,但它在南下过程中,与南方暖湿气流结合,形成对流,因而会出现降雨。
如果东北风持续不停,则雨水也一直会下个不停,这就是“东北风不倒,还嫌雨少”的道理。
但据笔者长期观察统计,我市刮东北风降雨的机率还是比较低的,一般在15%左右。
另外,谚语“东北风,雨祖宗”、“东北风,雨太公”、“东风不倒起响声,有雨不要问先生”说的也都是这个道理。
227、十月天短,梳头洗脸。
这句谚语是我市人民千百年来总结出来的节令经验,意思是说,在一年当中,要数十月的天气是最短暂的,农作物该收获的已经收获了,该播种的已经播种了,勤劳的人们放下了往日的繁忙,慢慢腾腾地起床,初冬无风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给人的感觉是身上暖洋洋、心里是亮堂堂的,梳梳头、洗洗脸、刷刷锅、洗洗碗,一天的光景就过去了。
“十月天短,刷锅洗碗”、“十月天短,无风就暖”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228、乌云接驾,不阴就下。
傍晚时分,即将要落下的太阳如果被黑云遮住,说明最近几天不是阴天就是下雨。
与“云彩接太阳,明天不晒场”意思一致。
229、日落乌云天,半夜听雷声。
夏日的傍晚,太阳落入乌云之中,一般情况下夜里会下起雷阵雨。
230、日落胭脂红,无雨必有风。
这句谚语说的是傍晚的夕阳如果像胭脂一样红,第二天的天气很可能会发生变化,不下雨也会刮风。
与谚语“日落西天红,无雨便是风”是一个意思。
231东虹日出西虹雨,南虹北虹卖儿女。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雨后的东方天空中如果出现彩虹,则表明未来一段时间里会是晴天;彩虹如果出现在西边,还将会是阴雨天气。
但是,彩虹如果出现在南北天空的话,未来时间将会出现大旱或大涝等极端天气,庄稼收成不好,形成歉年,老百姓就要靠卖儿卖女过日子。
232、雨中有蝉叫,预告晴天到。
夏天,如果在雨中听见有蝉在鸣叫,预示着雨天快要结束,晴天就要来到了。
233、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要来到。
夏秋之季,燕子低飞,有蛇在道路上爬行,这些自然现象预示着一场大雨即将到来。
234、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第十九天到二十七天。
“三伏”一般指初伏、中伏、三伏,也就是在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这个时间段。
经验表明,一年当中三九天最冷,三伏天最热。
235、天河东西下,搁下犁和耙。
天河,又称银河,银汉等,是夜间横跨在星空中的一条乳白色的亮带,在晴朗的夜空可以清晰地看到。
天河南北,预示着进入秋季,是种荞麦的季节;天河东西,是说每当看到银河在星空中呈现东西方向时,表明秋收秋种已经结束,该进入农闲时节了,同时也提醒人们,要赶在天河东西方向前,完成农作物耕种,不然就会错过了农时;天河东西,也是进入初冬的时节,天气转凉,小孩容易冷,该给孩子们准备过冬的衣服了。
“天河南北,好种荞麦”、“天河东西,小孩冷得唧唧”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236、云压云,雨淋淋。
天空中如果出现乌云一层一层地叠加,表明降雨的可能性很大。
237、湖里黍秸凑,小孩要穿旧袄头。
当农田里有玉米或高粱堆成的黍秸垛的时候,说明天气变冷,该给小孩加厚衣服了。
238、旱了东风不下雨,涝了西风不晴天。
特别干旱的季节,即使刮东南风或东北风,天气也不一定会下雨;雨涝的季节,即使刮西南风或西北风,一时半会也不会晴天。
239、水缸出汗蛤蟆叫,大雨要来到。
夏天,水缸外面如果出现层层水滴,蛤蟆、青蛙不停地聒噪,表明很可能是要下一场大雨。
240、重阳不下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期间,我市大部分地区一般会下一些小雨;重阳期间如果无雨,九月十三日前后很可能会下雨;如果九月十三也不下雨,说明这个冬天可能雨水就很稀少。
说起这句谚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话说在邳州境内,有个古镇叫土山镇,曾经是三国时期的古战场。
话说有一年秋天,蜀国大将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将他的青龙偃月刀砍得没法用了,钝的要命。
这时,关羽正好收了周仓当马前步将,就让周仓给他磨磨刀。
这年秋天,天气大旱,许多地方因为久旱无雨,庄稼失收,该收的没法收,该种的没法种,老百姓天天烧香拜佛,祈求上苍降雨,关羽一路走来,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
走着走着,关羽与周仓来到土山镇上一个沙岗上,他们环顾四周,这里既没有一条小河,也未见一个池塘,更没有发现一眼水井,天空中连云彩也不见飘动。
关羽没法磨刀,仰天长叹道:“百姓遭难,我也遭殃,想磨刀都没有水,真是天不助我也啊!”关羽的嗓门又大,这一声长叹,久久回荡在四周。
关羽的长叹惊动了上天,玉皇大帝闻讯后速派雷公、云母、东海龙王前来帮忙。
晴空万里的天上顿时浓云密布,雷电交加,瓢泼大雨倾泻而下。
周仓一见,喜出望外,连忙冒雨在一块大青石头上磨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