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腔预防医学个人整理

口腔预防医学个人整理

第一章绪论口腔预防医学 :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预防口腔疾病,维护口腔健康及提高生命质量的科学与艺术。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

针对疾病发生的生物、物理、化学、心理及社会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危害是一级预防的主要任务,也是预防医学的最终奋斗目标。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发生的前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和后遗症,尽量恢复或保留口腔功能。

第二章口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理论研究)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同时研究口腔健康及其影响因素,为探讨口腔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制定口腔保健计划、选择防治策略和评价服务效果打下良好基础。

(1)描述性流行病学的作用在于了解疾病的患病情况和分布特点,以便制定预防措施和为研究病因提供线索。

化。

它的作用在于动态观察疾病或某种现象的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2)分析性流行病学需要研究的对象少,适合研究一些病程较长的慢性病和罕见病。

可同时研究多个因素。

一定时间,比较两组的发病率,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病因的假设。

特点是观察时间长,可以获得不同暴露强度与疾病的关系,可以观察一种暴露因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3消除某些因素以观察其对疾病发生或健康状态的影响。

分为临床实验、现场实验、社区干预实验★龋病常用的指数①恒牙龋失补指数:为龋失补牙数、为龋失补牙面数。

“龋”即已龋坏尚未填充的牙;“失”指因龋丧失的牙;“补”为因龋已做填充的牙②乳牙龋失补指数:9岁以下儿童丧失了不该脱落的乳牙,即为龋失牙③龋均 : 指受检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数;龋面均:指受检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面数④龋面充填构成比:是指一组人群中的龋、失、补牙面中已充填的龋面(继发龋面不算)所占的比重⑤患龋率:在调查期间某人群中患龋病的频率⑥龋齿发病率:至少在一年时间内,某人群新发生龋病的频率。

⑦无龋率:全口牙列均无龋的人数占全部受检人数的百分率。

龋病流行程度的评价指标(12岁):龋均(0-1.1 很低)(1.2-2.6 低)(2.7-4.4 中)(4.5-6.5 高)(6.6以上很高)【龋病流行特征】——地区分布(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时间分布、人群分布(乳牙患龋率男性高于女性,恒牙女性高于男性;患龋率最高的是彝族,最低的是回族)【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氟摄入量(0.6-0.8患龋率最低)、饮食习惯、家族影响★牙周病常用指数■简化口腔卫生指数:只检查6个牙面即16、11、26、31的唇(颊)面和36、46的舌面。

包括简化软垢指数和简化牙石指数△.简化软垢指数0 = 牙面无软垢1 = 软垢覆盖面积占牙面1/3以下2 = 软垢覆盖面积为牙面1/3与2/3之间3 = 软垢覆盖面积占牙面2/3以上△.简化牙石指数0 = 龈上、龈下无牙石1 = 龈上石覆盖面积占牙面1/3以下2 = 龈上石覆盖面积占牙面1/3与2/3之间,或牙颈部有散在龈下牙石3 = 龈上石覆盖面积占牙面2/3以上,或牙颈部有连续而厚的龈下牙石■菌斑指数——每颗牙检查4个牙面,即近中颊面、正中颊面、远中颊面以及舌面,每个牙的记分为4个面记分之和除以4,个人记分为每颗牙记分之和除以受检牙数0 = 龈缘区无菌斑1 = 龈缘区的牙面有薄的菌斑,但视诊不可见,若用探针尖的侧面可刮出菌斑2 = 在龈缘或邻面可见中等量菌斑3 = 龈沟内或龈缘区及邻面有大量软垢■改良的菌斑指数——福州中泽口腔分析认为需先用菌斑染色剂染色0 = 牙面无菌斑1 = 牙颈部龈缘处有散在的点状菌斑2 = 牙颈部菌斑宽度不超过13 = 牙颈部菌斑覆盖面积超过1,不足牙面1/34 = 菌斑覆盖面积在牙面1/3与2/3之间5 = 菌斑覆盖面积占牙面2/3以上■牙龈指数0 = 牙龈健康1 = 牙龈轻度炎症,牙龈颜色有轻度改变并轻度水肿,探诊不出血2 = 牙龈中度炎症,牙龈色红,水肿光亮,探诊出血3 = 牙龈严重炎症,牙龈明显红肿或有溃疡,并有自动出血倾向■牙龈出血指数 0=探诊后牙龈不出血 1=探诊后可见牙龈出血■龈沟出血指数0=龈缘和龈乳头外观健康,轻探龈沟后不出血1=龈缘和龈乳头呈轻度炎症,轻探龈沟后不出血2=牙龈呈轻度炎症,有颜色改变,无肿胀或水肿,探诊后点状出血3=牙龈呈中度炎症,有颜色改变和轻度水肿,探诊后出血,血溢在龈沟内4=牙龈呈重度炎症,不但颜色改变,而且明显肿胀,探诊后出血,血溢出龈沟5=牙龈有色的改变,明显肿胀,有时有溃疡,探诊后出血或有自动出血★★社区牙周指数(考题)【检查器械】:牙周探针,探针尖端为直径为0.5小球,刻度为3.5、5.5、8.5、11.5 【检查项目】:牙龈出血、牙石、牙周袋深度【检查方法】:以探诊为主,结合视诊;所用力不超过20g6区段指数牙(20岁以上)【检查指数牙】:将口腔分为六个区段,检查牙龈出血和牙石、牙周袋深度。

A.20岁以上:10颗指数牙B.15-20岁:只检查6颗指数牙(避免第二恒磨牙假性牙周袋)C.15以下:只检查6颗指数牙,不查牙周袋规定:☆每个区段内必须有2颗或以上功能牙,并且无拔牙指征,该区段才做检查。

☆检查区段内以最重情况记分。

☆探查指数牙,若没有指数牙的区段,探查所有余留牙,以最重情况记分。

☆以6区段中最高分记分作为个人值。

【计分标准】:0= 牙龈健康1= 龈炎,探诊后出血2= 牙石,探诊可发现牙石,但探针黑色部分全部露在龈袋外3= 早期牙周病,龈缘覆盖部分探针黑色部分,龈袋深度4-54= 晚期牙周病,探针黑色部分被龈缘完全覆盖,牙周袋≥6或以上除外区段(少于2颗功能牙)9= 无法检查(不记录)牙周病的流行特征——地区分布(农村比城市严重)、时间分布(青春期龈炎发病达高峰,其后下降;牙周病患病率逐渐上升)人群分布(男性高于女性,龈炎最低朝鲜族,最高彝族)影响牙周病流行因素——口腔卫生、吸烟(危险性高2倍;瘾大者7倍)、营养、全身疾病口腔健康状况调查:是口腔流行病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收集一个人群患口腔疾病的频率、流行强度、分布及流行规律的资料,是一个横断面调查。

★【调查目的】:1)查明口腔疾病在特定时间内的发生频率和分布特征及其流行规律2)了解和分析影响口腔健康的有关因素3)为探索病因,建立和验证病因假设提供依据4)选择预防保健措施和评价预防保健措施的效果5)评估治疗与人力需要★【调查项目】:一般项目、健康状况项目、问卷调查项目★【调查方法】:(1)普查——应查率要求在95%以上(2)抽样调查——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3并估计在该群体中开展口腔保健工作所需的人力和物力。

这种方法只调查有代表性的指数年龄组的人群(5、12、15、35-44、65-74)(4般是对有代表性的1-2个年龄组少数人群进行调查★【样本含量】:样本量小则抽样误差大,样本量太大则造成浪费²²——t值为2,P为某病预期现患率,1, d为允许误差★【误差及预防方法】:可测量其大小,并能通过抽样设计和扩大样本来加以控制(1)选择性偏倚:随意选择样本所造成。

防止方法是严格按照随机抽样的设计方案抽样(2)无应答偏倚:防止方法是调查前做好组织宣传工作,改善调查方式使受检者积极配合(3)信息偏倚:A、因检查器械等造成的测量偏倚:如检查器械不规范,现场工作条件差,如光线不足等,防止的办法是按规定使用标准检查器械,并保持稳定的环境条件B、因调查对象引起的偏倚:包括回忆偏倚及报告偏倚。

防止的办法是调查中尽量设计可能的回忆目标,对一些敏感的问题选用间接询问法、对象转移法等技术以保证信息的可靠C、因检查者引起的偏倚:防止的办法一是疾病的诊断标准要准确,二是调查前要认真培训,三是调查前要做标准一致性试验(值小于0.4,可靠度不合格;0.41-0.6可靠度中等;0.61-0.8可靠度优;0.81-1完全可靠)★★口腔健康状况调查设计表(考题)(1)一般项目:如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2)健康状况项目:包括口外检查、颞颌关节评价、口腔黏膜情况、釉质发育不全、氟牙症、社区牙周指数、附着丧失、牙列状况及治疗需要、修复状况、牙合畸形等(3)问卷调查项目:研究对象的属性;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临床试验应符合三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盲法第四章龋病的预防龋活性试验——以致龋菌及酸性产物为指标,检测龋发生危险因素的试验称为~(1)试验——观察唾液中每毫升菌落形成单位的变形链球菌数量来判断龋的活性。

结果判断:“0和1”<10^5 “2”< 10^5-10^6 “3”>10^6(3为高龋活性)(2)试验——主要观察乳杆菌在唾液的数量。

>10^4为高龋活性(3)试验——检测牙表面菌斑内产酸菌的产酸能力。

结果判断:蓝紫色(-)、绿色(+)、黄绿色(+ +)、黄色(+ + +)。

(+ +)培养管内为5.0-5.5为危险龋活性,(+ + +)为明显龋活性(4)试验——了解唾液的缓冲能力。

结果判断:试条从黄色变成蓝色,表示>6说明唾液有缓冲能力,颜色不变则缓冲能力差★龋病的三级预防(1)一级预防——①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普及口腔健康知识,了解龋病发生的知识,树立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②控制及消除危险因素:合理使用各种氟化物及其他防龋方法,如防龋涂料、窝沟封闭等(2)二级预防——早期诊断早期处理,定期临床检查及X线检查,发现早期龋及时充填(3)三级预防——①防止龋病的并发症:对龋病引起的牙髓炎、根尖周炎应进行恰当的治疗,防止炎症继续发展②恢复功能:对牙体缺损及牙列缺损及时修复治疗★★龋病预防方法(考题)(1)菌斑控制——包括机械、化学、生物、免疫方法机械方法:牙刷、牙膏、牙线、牙签、牙间隙刷及牙间清洁器化学方法:氯己定、三氯生等生物方法:主要指酶类,有蛋白酶类和葡聚糖酶类免疫方法:防龋疫苗,为主动免疫(2)控制糖的摄入和使用糖代用品——减少食糖频率,少吃粘性食物(3)增强牙抗龋力——注意孕妇和儿童的营养和保健,避免出现乳恒牙的发育缺陷。

同时,通过应用氟化物、窝沟封闭等措施,增加牙齿的抗龋力(4)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学龄前儿童建议每3-6个月定期检查;学龄儿童每6个月定期检查;成人每6-12个月进行口腔检查第五章氟化物与牙健康【人体氟来源】:①饮水(占65%)②食物(占25%)③空气④其他适宜摄氟量:防龋和维护其他正常生理功能的生理需要量(每千克体重每天0.05~0.07)【人体氟分布】:①血液、乳汁和软组织——75%的血氟存在于血浆中,其余主要存在于红细胞。

乳汁氟为血浆氟的1/2。

软组织一般低于血浆水平。

胎盘有部分屏障作用。

氟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②骨和牙——机体内约99%的氟沉积在钙化组织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