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变化的世界1.起风了,下雨了,草绿了,花开了……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变化的世界。
2.你能试着解释什么叫变化吗?自然界中有没有永远不变化的事物?答:事物在形态上、本质上产生与原来不同的现象叫变化。
自然界中没有永远不变化的事物。
4.在研究物体变化的时候,我们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
完整细致的观察记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物体变化的过程,探寻物体变化的原因,这对科学探究来说非常重要。
5.对不同的观察对象可以选用不同的记录方法。
6.可采用的记录方法有:填写记录表格、写观察日记、画柱状图、画扇形图、照片、拍DV 等。
第一单元 天气 第2课 多样的天气1.天气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我们周围大气的变化情况,通常是指冷、暖、干、湿、阴、晴、雨、雪和风向、风力等。
2.关于天气的谚语:(1)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2)燕子低飞,大雨不久到。
(3)青蛙呱呱叫,大雨必来到。
(4)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5)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6)早虹雨滴滴,晚虹晒破脸。
3.人们将观察天气变化的经验积累成气象谚语。
利用气象谚语的优点: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对帮助人们预测天气起到了一定作用。
不足:这些谚语的科学性、准确性较差,会误导人们。
4.我们可以通过看报纸、看电视、听广播、上网、拨打112电话等多种途径获得天气信息。
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测、预报、发布天气消息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天气预报手段也越来越丰富。
除了气温、阴晴、风力、风向等,还增加了空气质量、紫外线强度和舒适度等内容。
6.空气质量预报是对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等级的预测。
7.紫外线强度是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辐射强度。
8.舒适度指数是指人对气温、湿度和风的综合感受,分为极冷、寒冷、偏凉、舒适、偏热、闷热、1.气象员们从事观测天气、预报天气的工作。
2.观测天气,首先要制定观测计划。
观测计划包括:观测时间、观测地点、观测内容、观测工具、小组分工、观测步骤。
3.风向仪可以用来测量风向。
4.制作风向仪需要的材料有:硬纸片、胶水、陶制花盆、方形纸、尺子、橡皮泥、剪刀、铅笔、一根竹签、两根吸管。
制作风向仪的关键是:指针能灵活转动。
5.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风向仪箭头所指的方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例如,北风是指风从北方吹向南方,风向仪指向北方。
6.阴、晴、雨、雪、霜、雾、台风等各种天气现象都是由水、风和来自太阳的热三个要素的变化形成的。
7.测量降雨量用的仪器叫雨量器。
8.风向仪放在校园较高、没有遮挡物的地方;雨1.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用各种仪器观测天气,收集天气信息;第二阶段通过人工和计算机计算,分析观测到的天气信息;第三阶段以报纸、电视、广播、电话等形式发布天气信息。
2.气象卫星可以随时跟踪云层以及暴风的路径,拍下云层变化的照片,并把它传回地面。
3. 气象工作人员把从卫星或地面上传回的、经过多次观测获得的天气资料输入电脑,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对未来天气的科学预测。
4.由于气象卫星的应用,人们获得的天气数据更1.人们的生活、生产与天气变化紧密相关。
天气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们的活动也会影响天气的变化。
2.同一时间城市与农村气温不同,城市偏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城市车流、人流和密集的建筑物都会对城市气温产生一定的影响。
3.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天气的?答:在生产和生活中,由于人们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使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大量增加,因而造成了温室效应和酸雨。
4.温室效应的影响:温室效应可以使全球气候变暖,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从而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低洼地区。
5.酸雨的影响:酸雨会引起水中生物减少,林木生长变慢乃至死亡,土壤结构受到破坏,甚至会6.我们可以用pH试纸检测酸雨。
酸雨会使pH 试纸变红,使红色的牵牛花变白。
第二单元物质的状态第6课固体、液体、气体1.物质一般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主要状态存在,相应状态下的物质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2.具有一定形状和一定体积的物体叫做固体,固体不流动,不易被压缩,如铁块、石块等。
3.没有一定形状,而有一定体积,会流动的物体叫做液体,液体能流动,不易被压缩,如水等。
4.没有一定形状,也没有一定体积的物体叫做气体,气体可以被压缩,如空气、水蒸气等。
5.利用天平可以测量物体的质量,利用量筒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
6.使用天平时,将被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
7.读量筒的数值时,视线要和刻度持平。
8.毫升是体积单位,1毫升等于1立方厘米。
9.将豆、小米、沙子混合后,可以用不同小孔的筛子把它们分离出来。
10.使用天平:称量之前,先要估量一下被测物体的质量,再选用适当的砝码;要保护天平盘,往天平盘里放砝码时要用镊子夹,取放物体、加减砝码都要轻拿轻放,避免振动;待指针指在标度盘中央,停止加减砝码,此时天平已平衡;计算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包括游码所指示的质量),即为被测物体的质量;实验完毕,把砝码放回盒第三单元生长与变化第10课周围的生物1.地球上已知的生物大约有150多万种,至少还有三四千万种生物等待发现、鉴定。
2.自然界中的物体可以分为两大类:生物和非生物。
生物是有生命的,如动物、植物、细菌等;非生物是没有生命的,如石头、沙子、水等。
3.生物的主要特征有:(1)能生长发育;(2)能繁殖后代;(3)能制造或获取营养物质并将废物排出体外;(4)能对周围的刺激作出反应。
4.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病毒等,而种类最多的是动物和植物。
5. 观察周围的生物,不要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注意保护动植物,并尊重事实。
第11课种茄子1.常见植物一般要经过萌发、长大、开花、结果等过程。
2.我们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去图书馆查资料、向有经验的菜农请教等途径和方法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
3.大部分的绿色开花植物都用种子进行繁殖。
4.种茄子主要包括松土、浇水、浸种、播种、出苗、间苗六个步骤。
5.种茄子时我们要进行选种,选择颗粒饱满、无虫害的种子。
6.为了确保出苗,我们需要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发芽率=种子发芽总数÷播下的种子总数×100%。
如:播种100粒种子,发芽90粒,种子发芽率是90%。
7.记录茄子的生长过程,可采用的方法有图画、文字、照片、图表或录像等。
第12课植物的生长1.茄子先后经历了种子的萌发、出幼芽到长出叶子、根和茎的长高、长粗,再到长出花蕾、开花、结果、形成新的种子等主要过程。
2.在每一个阶段,阳光、土壤、水分、温度、病虫害等都会影响茄子的生长。
3.1999年,第一代508粒太空小麦在“和平号”空间站上收获。
4.20世纪90年代初,宇航员成功地在40厘米高的温室里种出了莴苣和萝卜。
5.要想让植物长得更好,我们要做到:(1)按时浇适量的水;(2)根据植物的习性将它放在阳光下或阴暗处;(3)防止病虫害的侵袭;(4)防止杂草争夺营养。
第13课养小鸡1.科学饲养小动物,就需要选择动物,在选择的时候需要考虑:所处的季节、小动物生长期的长短、生长所需的条件、饲养的难易度、不同生长阶段变化的明显程度。
2.查找资料或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制订饲养小鸡的计划。
饲养计划应包括:饲养方法、观察内容、观察方法。
3.在养小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观察:喙的颜色、羽毛的颜色和形状、身长和体重、鸡爪的颜色、鸡粪的形状和颜色、鸡冠的变化等方面进行观察记录。
4.照顾刚出生的小鸡,要注意从保温、饮水充足、合理饲喂三方面考虑。
第14课小动物的生长1.整理资料要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可以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
2.成果展示,既可以是观察日记,也可以是观察报告、研究性小论文、图片或录音录像,还可以是图表结合。
3.鸡为什么要吃沙粒?答:因为鸡没有牙齿,鸡通过吃沙粒对食物进行摩擦,帮助鸡消化。
第15课毛毛虫不见了1.任何生物都具有生命周期。
有的动物一个生命周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卵是生命的开始,成虫是生命的终结。
2.蝴蝶把卵产在树叶上,卵孵化成毛毛虫,毛毛虫是蝴蝶的幼虫,毛毛虫挂在树枝上成了蝶蛹,蝴蝶是成虫。
蝴蝶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构、生活习性上出现的一系列显著的变化,我们称为变态。
具有变态习性的还有蚕、大鲵、飞蛾、苍蝇等。
4.蝌蚪是青蛙的幼虫,生活在水里;成年的青蛙主要生活在陆地上,以昆虫为食物。
5.蝉、蝗虫、螳螂和蜻蜓的一生经历三个阶段:卵、幼虫、成虫。
像蝴蝶一样一生经历四个阶段的叫完全变态,像蜻蜓一样一生经历三个阶段的叫做不完全变态。
6.制作昆虫标本时,为防止虫蛀,在标本盒内加入一定量的樟脑片。
7.简述青蛙由卵到成蛙的生长过程:青蛙的幼年是蝌蚪,无四肢,生活在水中,长着尾巴能游动。
之后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尾巴消失,变成青蛙,多生活在池塘边或田地里。
第16课我在长大1.在我们生长过程中,不仅是身体的外部形态在发生变化,身体的内部器官同样也在发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将学会更多的技能。
当长到成年时,身体不再生长。
2.人类通过受孕、出生、生长和发育、衰老、死亡的过程延续了一代又一代。
人的一生要经过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
3.我们可以通过对比自己在小时候穿过的衣服、自己的照片、自己的手印等办法来证明自己在不断的生长变化。
4.所有的动物、植物和人都会死亡,这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