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后负担,这是目前全国中小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和教研员对此都有过大量的研究,也有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实践。
笔者从事教研多年,对思想品德课提高效率也做过一些研究,意图提高教学质量,打造生动活泼的课堂。
关键词:效率设想途径环节社会上对教学效率问题研究已久,基本观点认为:教学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课堂教学的效果。
它不但是预期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综合反映,而且是评价教学优劣的重要指标和整个教学过程运作状态是否良好的重要标志,或说教学效率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通过双边活动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教学效果之间的比率。
在单位课堂教学时间内课堂教学效率越高其效果就越好。
教学效果不是单一因素能决定的。
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四大因素:教师、学生、教材、方法。
这四大因素又形成了各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其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教师与教法、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教学研究人员竭力弄好的问题,不然我们的教学研究就不容易做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要求的结果。
一、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达到理念上的明确与更新根据教育理论研究,大多数人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师生对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这个定义有两方面的规定性:第一,时间的规定性。
凡是效率问题都与时间挂钩,离开时间不能说明效率。
我们提倡向课堂要质量是指向45分钟要质量,而不是向24小时要质量。
也就是说,教师要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把课堂上的任务延伸到课前或课后,以所谓预习和作业的形式挤占学生课后所有的时间。
第二,目标的规定性。
凡是效率问题都要与目标挂钩,离开目标也无所谓效率。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适度、明确并要告诉学生。
只有学生清楚了一堂课的学习目标才能与教师积极配合,高效完成任务。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条件高效课堂的概念可能多数人觉得是一个新词,实际上,提高教学效率不是今天才有的想法,各位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这也就是我们最早说的提高教学效率。
老教师们都知道,提高教学效率总有几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
第一,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老师在上课时头脑中一定要有目标,要清楚这节课到底要让学生获得什么知识,不管问题多少,你一定要有完成的目标,这是多数教师一个根本的观点或是命题。
告诉自己这节课完成以后,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或在价值观上得到了什么收获,这是必须明确的。
曾经有过很多教学法,甚至还有多种方式如微格教学等都是要把教学目标明确又明确,我们的教师在最困难的时候依然想到用小黑板书写教学目标,让师生共同努力去追求。
当然各校学生的差异也必须考虑到,这样才会使教学目标更确切适宜。
如上海格致中学的教学目标就做到了校本化。
这是因为国家的课程标准是全国统一的,是最低标准,不论你是什么样的学校都是要一定完成的,这和过去的教学大纲要求不同,新课标下教学目标国家只给了最低要求,各校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校和学生确定自己班授课的教学目标。
第二,本课时的教授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离开了时间就没有了意义。
必须用时间限定完成教学内容。
因为一样的框目内容不同的老师会用不同的时间,有的教师用课前预习、课时讲授、课后复习的方式来解决教学内容;而有的教师不用课前预习,不用布置思考问题就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要求,这是一个教学效率问题。
我们都知道北京的数学教师孙维刚,他就能这样完成教学目标,而且享誉全国。
课程改革以来,各地的课改风声雨响都有突变,比如山东有学校提出“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教学改革目标,这就是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
这就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如果没有这样就是没有做好课改。
现在提课改,有的课堂把氛围调节好了,有的把学生课后调动起来了,甚至把家长都调动起来了,这样是不是也说课改好了呢?这样的热闹形式将课堂变成表演的剧场,真正让学生学到的东西是什么呢?过去我们说向45分钟要质量,我看这个提法不过时,只不过是说得不够严密,向一节课要本课时的教学质量!要明白,预习也好,作业也好,都是给学生额外增加的,都是负担。
这就是变相把一节课延伸到无限的另外一种说法而已。
第三,本课时的讲授方法。
教课方法太多了,想要完成教学目标方法也很多,从孔老夫子的天天背到近代教育家提倡的多种方法无法归宗。
大家都知道方法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完全相同。
如古代私塾教学方法中的点书。
塾师的教桌上常备着砚和笔,每天上午先生逐个把学童叫到桌旁。
先生边读边点,学童句句跟读。
每天点书之前,学童要把昨天点的书给先生还读,也叫“还书”。
还书有“正读”与“背书”两种。
“正读”,就是面对老师看着书本朗读;“背书”即背向老师,高声背诵。
先生点完一本书,学童还要“温书”。
尤其是“四书”非要读得滚瓜烂熟不可,这应该是最具文化底蕴了,也造就了不少文学大家,古代文学的成就直到今天无人能够超越。
现代的教学流派好多。
简单的说来,讲授式教学就是最常用的。
教师以讲为主,学生不用探究就能获得书本的知识,记下来就行了。
比如有的学校就要求讲课时间不超过十分钟云云。
无疑教学时间重新被确定为教学质量的一个法宝了。
实际上教学时间不能硬性规定,不同的教学对象就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时间。
当然有些课程如果让学生自己阅读也不是不能完成的。
很多的内容教师如果规定了要完成的,学生都能在教材上找到内容。
一个人不明白的也可以多人一起研究,总会有人清楚一些的,只有那些真有难度的问题或命题需要教师边演示边讲演,关键是你选哪个方法来进行。
第四,本课时的结果。
本节课讲完了,你得知道你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达成了,你得想个办法来测定一下。
不能像精英教学那样,只要你的尖子生会了就算轻松了。
现代的教育是大众教育,国家提倡公平教育,虽然教学条件做不到,但教学态度完全能做到,对每一个学生都要搞好教学目标的测定。
如果老师讲授过后大多学生不能明白甚至要找另外的时间补课那只能说明你的课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的。
每个学生的能力有差异,接受的知识也会有程度上的差异,你如何动脑筋让全班学生都掌握这节课的基本知识或核心知识,这是你的问题,你达到了就说明你的课堂是高效课堂,你的教学效率高,你是好老师!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要求第一,教师要做到精通教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透教材。
怎么叫吃透呢,这有个大致的说法。
教师要把握本门学科整个学段的教材知识内容。
把握了也有个说法,即知道本册教材的基本知识点、知道本册书知识在本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知识系统中的段位,本册教材的逻辑体例,本册教材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能力、价值体系等。
自己如果不能将这些从头说到尾就不叫吃透。
第二,教师要做到精通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透学生。
现在我们常要求教师背学情,就是这个意思。
你的每个学生怎么样,他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及所习惯的学习方法是什么你都必须要了解清楚,不然你的高效课堂就是一句空话。
当代中学生出生在90年代的中早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之间的争吵和陪伴,有的只是父母的爱和说教,因而现在的中学生渴望友谊渴望同龄人之间的理解、交流。
中国教育给人的印象是学生为社会、为家庭学习,但有调查发现,学生“为自已的成长成功”而学习占有较高的比例,有使“自已将来更有作为”的、有“为国家贡献”的、“为家庭争光”的,学生渴望实现人生价值,学生更注重个人今后潜力的发挥,因为他们从小就在竞争的环境中长大,导致在考虑问题上更多的考虑自己。
中学生的学习时间长,课外活动时间少,参考书多、作业多,你如果能让他快乐起来,他就一定会喜欢你的课,配合你的教学,你的课堂才会高效。
四、提高教学效率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强化训练效果无论教师你讲多讲少,最后一定要落实在训练题上,光说不练不是好把式,教师再滔滔不绝的讲都是空的,学生依然学不好。
这就必须在初期就形成训练意识。
要让学生在训练中养成习惯,明确自己会不会,会到什么程度,如果有变式自己能不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提高训练效果。
这里更重要的是让全体学生都能参加到训练中来。
学生的程度是好中差都有的。
你给予学生的教学与训练的信息都是一个水平的,这就要求你在教学时能够兼顾到全体学生,把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没有一个掉队的,特别把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关注到位,你的训练想法与学生实践操作也有可能同步同位。
2.调动学生情感我们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就已经忘记了自己当学生时的七八个小时的干坐。
现在的学生可不是我们当初时听话的孩子。
他们已经是小大人了,时代的变迁改变了他们封闭的过去,他们愿意在游戏厅消磨过多的时光不就是因为他们在那里找得到自己喜欢的声音或画面吗!如果是听着自己并不喜欢的烦燥声音、看着并不是自己喜欢的美丽画卷,如果再没有热情的鼓励、爱心的关怀,那他们会配合你的45分钟吗?在课堂上建立起和学生亲密无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不仅是必须而且必要。
保持你对学生一往无前的纯真,让它行春风化雨之势,唤醒一颗颗沉睡的心灵,为一颗颗鲜活的生命塑造真情的爱心,学生的学习成为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那你的课堂就是天堂!3.创新教学是永远不败的效率教师的创新不是新问题了,也是老话新说。
创新是生命,如何创新也是人人有心得。
无外乎要有强烈求知欲,表现在勇于自我否定。
教师不固执已见、不固步自封。
相反,他们总是在教学上勇于自我否定,善于吐故纳新,准许和鼓励学生与老师争鸣,坚持用正确的新观点、新结论来代替、纠正和发展新观点。
要有灵活机智的应变才能,善于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和当时的情境,随机应变地对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进行迅速巧妙和正确处理的心理能力和决策才能。
要勇于智力探险,善于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承认每个学生皆有创新能力,对学生一视同仁,甚至有些“偏爱差生”,对学生的幻想总是热情地肯定、鼓励和积极引导,绝不用僵化的思想来束缚学生。
创新永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