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摄影基础

新闻摄影基础

新闻摄影基础新闻摄影的定义1.新闻摄影是以摄影画面形象为主要表现的形式。

其基本任务是报道各种新的事实,属于新闻工作的范畴。

那种认为新闻摄影报道既是新闻报道、又是艺术创作的观点是不对的。

2.新闻摄影必须服从新闻工作的一般原则。

在一般原则指导下,必须充分照顾其形象表现的特点,才能扬其长、避其短,充分地发挥其形象报道的威力。

那种忽视新闻摄影形象特点的做法也要予以克服。

3.新闻照片是由摄影画面形象和具备新闻诸要素的文字说明结合而成的,对两者的要求应力求一致。

比如,要求报道的内容应是真人真事,要求表现这一内容的画面形象也应是真情实景。

而决不能在文字说明上要求服从新闻的真实原则,而在形象表现上却允许似是而非。

4.新闻照片的画面形象,应是新闻现场情景有选择的摄影纪实。

这种画面形象必须是摄影记者在现场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最有代表性的情节和瞬间的选择、摄取得来的,新闻照片的画面形象必须服从新闻的真实原则。

5.衡量新闻照片的画面形象,应坚持新闻的标准,主要是情景真实、观点鲜明、富有现场气氛;而不能把艺术照片的衡量标准强加到新闻照片头上,求全责备。

人们常常以“艺术性”来衡量新闻照片的形象表现力,从习惯上说来,也未尝不可。

但是,当使用这种说法时,要注意把两种不同性质的照片区别开来。

一、摄影术的产生和发展一、从小孔成像到照相机1、墨子对于小孔成像的发现与研究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

说在端。

”“景。

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

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

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这里的“到”古文通“倒”,即倒立的意思。

“午”指两束光线正中交叉的意思。

“端”在古汉语中有“终极”,“微点”的意思。

“在午有端”指光线的交叉点,即针孔。

物体的投影之所以会出现倒像,是因为光线为直线传播,在针孔的地方,不同方向射来的光束互相交叉而形成倒影。

“与”指针孔的位置与投影大小的关系而言。

“光之人,煦若射”是一句很形象的比喻。

“煦”即照射,照射在人身上的光线,就像射箭一样。

“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是说照射在人上部的光线,则成像于下部;而照射在人下部的光线,则成像于上部。

于是,直立的人通过针孔成像,投影便成为倒立的。

“库”指暗盒内部而言。

“远近有端,与于光”,指出物体反射的光与影像的大小同针孔距离的关系。

物距越远,像越小;物距越近,像越大。

2、赵友钦和沈括对于小孔成像的记载光通过小孔时,不论孔的形状如何,屏上得到的光斑总是发光物的像。

当孔相当大时,则屏上得到的光斑形状随孔的形状而定,孔方则方,孔圆则圆。

他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是“罅小则不足容日月之体,是以随日、月之形而圆,及其缺则皆缺。

”“罅大而可容日、月之体也。

”说明了小孔成像与孔的大小有关。

宋代沈括。

他用“格术”对之作解,认为是由物出发的入射光线受小孔约束,而生成与物具有“本末相格”之势的像,即倒像。

其具体内涵与《墨经》颇类,本书已有论述,这里不再多说。

3、绘画暗箱的出现——小孔成像由发现变成发明15世纪,意大利画家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发明了绘画使用的暗箱。

16世纪,意大利人波尔波若给“绘画暗箱”装上了透镜,利用透镜对光线的汇聚作用,使暗箱形成的影像更清晰明亮。

从16世纪开始,欧洲的画家们使用手提“绘画暗箱”作为绘画的辅助工具。

“绘画暗箱”可以直接显示景物的影像,画家通过“描摹影像”保留人物的形象或建筑物。

二、感光术的发明与摄影的诞生1、J·舒尔茨与T·韦奇伍德的研究2、尼埃普斯和他的《窗外风景》19世纪20年代,法国石版印刷工人尼埃普斯想创造一种将线条画转印到石版上的自动转印法。

他采用了一种受光而软化的“犹地亚白沥青”材料,将沥青溶液涂在金属板上,用半透明的原稿贴在沥青涂层上曝光,结果受光部分变软,再用薰衣草油洗去后呈现出了与原稿相似的正像。

尼埃普斯称这个方法为“日光蚀刻法”。

1826年,他将这种涂有沥青的金属板放在暗箱中,将镜头对准工作室的窗外,经过8小时的曝光后,将合金板浸入薰衣草油中冲洗,得到了第一幅经感光而成的图像。

3、路易·达盖尔与摄影术的确立法国人达盖尔是巴黎的一位画家,当他得知尼埃普斯的日光蚀刻法后,与尼埃普斯通信,共同探讨新的定影方法。

尼埃普斯不同意达盖尔用其他材料做进一步实验的主张,所以直到尼埃普斯去世,“阳光摄影法”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1837年,达盖尔通过许多次试验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来彻底改进摄影的技术。

他用镀银铜板进行感光,然后将铜板浸泡在加热的盐水中获得定影。

达盖儿把他的方法名之为“达盖儿式摄影法”。

4、塔尔博特的贡献几乎与达盖尔同时间,英国人塔尔博特和其他一些人一样也在从事于摄影术的探索和试验. 在试验中他有两个发现:一是盐水能把影像“定住”。

二是第一次晒出的虽然是负像,但经过实际操作表明,将已晒出负影像的纸与另一张敏化了的新纸叠合再晒一次,通过负&8226;正方法就能在新纸上得到正影像。

1840年,塔尔博特对他的摄影法进行了改进:用碘化钾代替氯化钠制备乳剂,使用显影液进行加工,并于1841年,申请了他的专利“卡罗式摄影法”。

当时很少有人预想到,正是塔尔博特的负-正成像方法,解决了一个底片印制多个正影像的要求,成为以后摄影术发展的主要工艺之一。

5、感光材料的小型化推动照相机的小型化美国伊斯门干板公司的创始人伊斯门有鉴于此,于1888年仿照塔尔博特的卡罗式摄影法,用长条形的白纸作为片基,白纸上涂以明胶乳剂,成为摄影史上最早的摄影用卷片:每卷可拍100幅直径为60毫米的圆形照片。

冲洗后,将乳剂层从纸基上剥下,夹在两块透明玻璃板中间进行印片。

当时,他们称这种卷片为“美国胶片”。

“伊斯门干板公司”也改名“柯达干板与胶片公司”。

三、数字摄影的出现1、对数字摄影的概念性尝试世界第一台数码相机说的就是柯达1975年成功研发的“手持电子照相机”。

以现在的审美观来看,它显得丑陋与笨拙,恐怕只能当健身器材来使用。

但在当时它却让整个影像界沸腾起来。

这套数码相机的操作非常“原始”,相机通过拥有10000像素(按100×100的阵列排列)的CCD拍摄影像,记录一张黑白影像需要23秒之久。

一旦拍摄完毕,照片便记录到不太昂贵的音频级盒式磁带机上。

磁带机要从相机内取下,并插入到播放设备上才能浏览。

2、索尼公司的“玛维卡”1981年,日本的索尼公司在西柏林的博览会上推出了一种叫玛维卡的电子磁录照相机,人们由此看到了电子记录影像的曙光,但那时候的玛维卡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码相机。

到了1995年柯达公司开始大批量制造数码相机,从那以后数码相机产品技术一路上升,到现在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数码相机产品都有了它自己的位置。

二、照相机的结构和基本分类一、按感光载体分类1、胶片照相机2、一步成像照相机3、数字照相机二.按照相机使用的胶片分类1.微型照相机2.135小型照相机3.APS照相机4.中型照相机5.大型照相机三.按照取景方式分类1.同轴取景照相机2.旁轴取景照相机(1)平视旁轴取景照相机(2)双镜头反光式取景照相机四.按自动化程度分类1.全机械手动照相机2.自动曝光照相机3.自动对焦照相机(1)照相机自动对焦原理(2)照相机自动对焦的诸种模式4.傻瓜照相机5.袖珍照相机五.其他类型的照相机1.摇头照相机2.水下照相机3.一次性照相机二、照相机的结构和基本分类一.镜头镜头是照相机的关键性部件,是照相机的眼睛,它的性能直接影响着照片的画面质量。

镜头一般由透镜组、光圈和镜筒三部分组成,高级的照相机镜头还有一些其他的特殊部件。

二.快门快门是照相机上控制镜头进光时间长短的装置,快门开启的时间越长,通过镜头到达感光材料的光线就越多,曝光量也就越高。

快门是控制摄影曝光量的重要因素,快门的运用也是摄影基础技术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三.光圈1、光圈的定义2、光圈系数3、光圈的作用四.其他机构1、取景机构2、对焦、测光机构3、传统相机的输片机构4、数码相机的存储、输出机构三、镜头的结构和基本分类一.按焦距分类焦距是透镜中心点到焦点平面(即胶片的中心点或数字相机光电感光元件的中心点)的距离,它代表着镜头的基本性能,镜头的焦距不同,镜头视角也会不同,拍摄的范围也不一样,在镜头的其他性能方面更不一样,如镜头的空间感、透视等。

根据镜头的焦距长短及变化一般可将镜头分为标准镜头、长焦镜头、广角镜头、变焦镜头等。

1.标准镜头标准镜头是指焦距长度接近于照相机使用的胶片画幅对角线长度的镜头。

胶片不同的照相机,其标准镜头的焦距也不一样。

如画幅为24×36mm的135照相机使用的底片对角线长度为43mm,其标准镜头焦距为50mm左右,而画幅为60×60mm的120照相机使用底片对角线长度为85mm,其标准镜头的焦距为80mm左右2.长焦镜头•镜头的焦距远大于照相机使用胶片对角线长度,此类镜头即为长焦镜头。

长焦镜头的焦距长于、视角小于标准镜头。

另外,根据镜头焦距的长度细加区分,还可分为中焦镜头、长焦镜头和超长焦镜头。

对135相机而言,镜头焦距为90-135mm的于中焦镜头,其视角在20°左右;镜头焦距为135-300mm之间的于长焦镜头,其视角小于20°;焦距在300mm以上的属于超长焦镜头,其视角小于8°。

长焦镜头的特点首先,长焦镜头能像望远镜一样把远处的景物拉近,将被摄体拍摄得很大,能拍摄远处无法接近的物体,不易干扰被摄对象。

适用于体育摄影和野生动物摄影等,也利于摄影记者对不法活动进行偷拍。

第二,长焦镜头拍摄的影像纵深清晰范围小,有利于摄取虚实结合的影像,容易突出主体,简洁画面。

第三,长焦镜头能压缩空间,减弱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削弱前后景物间的空间距离感,使前后景物在画面上结构比较紧凑。

3.广角镜头焦距远小于照相机使用胶片对角线长度的镜头为广角镜头,广角镜头的焦距远短于标准镜头,视角远大于标准镜头。

对135照相机而言,广角镜头的焦距一般在38mm以下,其视角范围在60°以上。

根据其拍摄范围的大小又可分为小广角、广角和超广角镜头。

在135相机上,焦距为38mm-28mm的镜头称为小广角镜头;焦距为在28mm-22mm的称为广角镜头;焦距在22mm以下的镜头称为超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的特点首先,广角镜头拍摄的景物纵深清晰范围大,能把前后景都清晰的表现出来。

其次,广角镜头拍摄的范围广,拍摄的画面气势宏大,可以获得更多的背景信息;可在较狭窄的环境中拍得较大的场面,能把较小的空间表现得很大而夸大空间。

第三,广角镜头拍摄的照片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强烈,夸张前景景物,使前景景物夸大,远景更小,远近拉开,加强纵深感。

还可以利用近大远小的特性,夸张主体的某一部分,达到特殊的造型效果和构图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