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活动总结个人总结采风活动总结个人总结1一、活动时间:XX年05月18日上午二、活动地点:观山湖公园三、活动经过:1、18日上午9:00所有参加采风人员在北院综合教学楼门前集合,组织人员清点人数,准备出发。
2、10:00左右到达目的地。
大家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到达观山湖景区。
技术员向大家讲授基础摄影知识。
之后解散,大家自由游览,期间进行拍摄活动。
3、下午1:30所有人员在指定地点集合,拍合影照做纪念,清点人数后乘车返校。
返校后各部门认真总结后动经验。
四、采风达到的目的:促进了各个会员间的进一步了解,成员间的交流程度明显提高,达到了预期目的。
采风使同学们又掌握了一些基本摄影技术,加深了大家对摄影的热爱。
五、活动中的不足之处:1.由于早上一些成员没按规定时间赶到集合地点,导致到达活动地点时间退后;2.照相器材不够,且多数为普通数码机;3.活动中个别成员缺乏交流意识,不主动与其他成员进行沟通和交流;摄影协会采风活动总结个人总结2七天的专业采风已经划上了完美的句号,在这七天的实习过程,我们来到了中国最美丽的乡村---江西婺源,在婺源的这些天,我们了解到了婺源的深远历史和文化、典型的徽派建筑、清如底的小溪和流水、壮观的瀑布和大峡谷、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纯朴的田园风情、原汁原味鲜美绝伦的风味小吃、以及蕴涵各种精致的雕刻等等婺源一个如诗如画的名字,想必大家也很有意向去那光观旅游,而婺源有着很深远的历史,婺源为著名的徽商的一支劲旅,鼎盛时期大江南北,处处都有婺源商人的踪迹婺源旧属徽州,1947年划归江西,后当地居民反对,回归安徽,1949年又归江西管辖直至现今还是归江西管辖,又因为古代婺源属于安徽徽州的管理区,所以现在的婺源的徽派建筑还是保留得非常完美,还是保留原有的古建筑气息,高低错落的徽派古建筑,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
说了婺源,再来说说婺源县,婺源县位于赣东北,古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婺源东西分别与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市、景德镇市毗邻,南隔铜都德兴市与世界自然遗产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相望,北枕国家级旅游胜地黄山市。
婺源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一颗镶在皖、浙、赣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
婺源县李坑古镇,依山傍水好人家,小桥流水人家。
在旅途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壮观的瀑布、大峡谷,绕来绕去,不停的转圈,千辛万苦的一路期待的目的地就是去历史悠久的李坑古镇,那里有山有水有小桥,有人家,建筑围绕着小溪,山峰,小桥而建立。
在这里安静悠闲,可以看到村民在桥边戏水的,洗衣服,打水的,一切民风显现在你的眼前,另你情不自禁的拿起相机拍摄,那是一道多么纯朴原始的风景线啊。
在李坑古镇你可以用自己的视觉看到那清澈见底的溪水,看到这里你会迫不及待的跳入小溪,冲冲凉,因为正是消暑的最佳时机。
在李坑古镇,你可以看得潺潺的水声和那清如底的溪水,自古以来,婺源出了好多名人,比如朱熹,他是这样赞赏家乡婺源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我们在好多地方所看不到的。
你也可以看到那乡间石板路,用各种不一大小的石头反反复复推砌起来的青板石。
在小桥边,溪水边,周围最令你遐想和留恋的是各种乡间小店铺、酒店、工艺馆,茶庄,乡间KTV,少数名族风情的特色物品等等,那情那景真是惬意。
在婺源的这七天,我们品尝了乡间小巷子里面的酒店,比如:女儿红,青梅酒,唯一能够忆起的就是青梅酒了,因为自己喝的最多是青梅酒,感觉喝饮料的酒品,不过品尝也是意见很惬意的事情。
自古就有人说过,好酒不怕巷子深,我想就是这么回事吧,越是在里面越能体会到那种感觉。
在小巷子里还能买到古代遗留下翡翠和青花瓷,还有各种做工精致的雕刻,那些民族特色再次吸引了你的眼球,使你顿然去摸摸几下,留下你的手迹或者是干脆买了来作为永久的纪念,那也是值得回忆的事,多年以后你跟你的同事说起你在婺源买的物品,他们还会羡慕不已了那边几呢。
去天,我们到了乡间的KTV,在哪里歌唱,助兴,虽乡间KTV没有城市里KTV那么高级,但足以让你享受一番了;虽借到没有城市里面那么繁华,但是足以满足你的需求了;虽没有城市里那样多类型歌曲,但足以让你唱到永远了。
我想说是婺源是中国最美的乡村,那是当之无愧的。
如果有人说她不美那是因为他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有人说他没有纯朴的民俗那是因为他们缺少观察,缺少细节。
我想说的是,婺源有美丽的风景,是无法比拟的,她有着大海一样蓝和深邃的天空,有着可以和江南水乡比拟的神话,称为最美丽的乡村是不言而喻了。
七天的专业采风,让我们对婺源留恋不舍,让我们对婺源留恋不舍,那雄伟的山,那清如底水,那潺潺的水声,那壮观的大峡谷瀑布,那推砌的乡间石板路,稍拱形的桥,高低错落的徽派建筑,那桥流水人家的意蕴,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
那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那情那景,真是可以配得上中国最美丽的乡村。
当然,我们也提高了视野,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得到拓展,从而为自己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固的基础。
采风活动总结个人总结3“享受青春,放飞梦想”采风活动总结为了享受自然风光的美好以及增进协会成员之间的友谊,本协会举行了”享受青春,放飞梦想”春游采风活动.本活动在会长耐心指导、协会干部积极策划与出力和全体会员的大力支持下,于4月16日在烟厂附近的景区里顺利举行。
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果下:一.协会各部门分工明确,准备工作充分活动前一周,协会召开会议,对活动进行明确分工。
活动准备期间,会长多次询问与指导活动准备的有关状况;会长助理对活动进行了详尽的安排;策划部成员对活动流程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办公室成员连同各系的会员负责人对协会会员进行了真挚的活动邀请;外联部成员进行了奖品和活动道具——“风筝”的采购,并组织活动的摄影工作。
协会各部门在各尽其职的基础上又相互配合与帮助,为活动的顺利进行埋下伏笔。
二.会员的积极报名与参与协会会员对此次活动非常热情。
虽然这周学校活动比较多,有“红歌会”、“院团校培训”等重要活动。
然而,在收到活动通知后,协会会员的报名仍然非常火热。
会员都积极为活动出谋划策,以至于让活动本身变得更加完善。
部分已报名参加活动的会员在临时有重要事情而无法参与时,都主动向协会干部请假。
会员纷纷为此次活动提供人力和物力,给活动的顺利开展做下铺垫。
三.活动流程安排妥当,协会干部随机应变本次活动在踏青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了一个放风筝比赛的流程,提升了活动本身的乐趣以及会员参加的积极性。
活动原计划在南津渡举行,并且若下雨,则逾期。
在活动前晚与当日,天降小雨,不利于远赴山景采风。
并且,当日很多活动参加者临时有事,无法完整参加计划好的活动。
会长当机立断,让活动照常进行,并且“舍远求近”,把活动地点由南津渡改为烟厂,会员带伞出行。
这样不仅缩短活动时间,更是增加了活动的情趣,最大化地让活动报名者参与了活动。
当天,大家举伞而去,在蒙蒙细雨中谈古论今,颇有诗情画意。
到达目的地之后,天气转晴,大家感受自然的气息,享受放风筝的乐趣。
活动结束时,各成员结伴,踏歌而归,岂不快哉。
此次踏青活动举办地相当成功。
不仅让协会各成员感受了春天的气息,更是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与友谊,协会干部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锻炼。
然而,我们也需要看到其中的不足之处。
例如:活动本身与协会的宗旨关联不是很大;协会部分会员积极性还是没有调动过来;协会干部的组织活动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不成熟。
我们要重视活动的缺点,多思考,多改善,以便把协会以后的活动办得更好,让口才艺术协会有一个更加光辉的明天。
口才艺术协会办公室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七日采风活动总结个人总结4为收集摄影材料,提高摄影实践能力,经校领导批准,我弘仁光影协会于10月12日下午在张历康老师的带领下,由社长,理事长,组织委员等社团干部协同组织全体会员上天梯开展本学期的首次秋季采风活动。
秋意阑珊,落花点点,增添了几分姿色;小路依依,清风徐徐,尽显秋日舒爽气息。
待纪检委员清点人数后,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从东校门出发,直上天梯。
一路的欢声笑语,古青色的阶梯,诙谐的天空,映衬着一体象牙徽雕式校徽的校服,尽显仁中学子的青春与活力。
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将摄影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充分运用起来,取景,对焦,构图。
无论是风景照,还是人物照,大家专注的神情,稳重的姿态和那丰富有趣的成果,都足以体现会员们摄影技术的提升。
活动结束,大家返回到东校门,清点人数后,进行了短时间的图片分析与心得交流。
本次采风活动不仅收集了更多的摄影资料,更增强了协会成员的凝聚力,提升了实践能力。
大家十足的热情,也充分展现了仁中学子高扬的精神风貌。
体现出我们光影协会始终本着“弘扬仁义文化,构建艺术仁中”的宗旨,传授摄影专业知识,提高师生们的艺术修养,将摄影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采风活动总结个人总结5以前总是听人家说起采风,我心中就对其充满向往。
在我大三的下学期,老师布置了要对徐州三大民间传说进行采风研究整理,我们就选择了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作为对象,去寻找关于他的,在当地民间还流传着的传说。
这样在薛院长的统一指导下,在全组同学的讨论后,我和另外三名组员前往丰县采风。
20xx年4月21日,我们踏上了征程,前往张道陵的老家——丰县费楼村。
由于前一天徐州下了雨,我们还特别担心到了那边的村子,道路会不太好走。
后来特地打听了一下原来当地并没有下雨,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来了。
由于本来就晕车,车子刚开动我就睡着了。
后来突然惊醒,以为到站了,结果只是才刚经过收费站,车子颠簸了一下,我就醒了。
后来我就睡不着了,顺便观察了沿途的风景。
四周都是绿油油的麦田,不时还能看到几个人在农田里劳作。
10点半左右,车子到站了,我们终于到达了丰县县城。
后来知道那边并不通车,我们只得打车过去。
到了那个村子,眼前的景象让我有些惊呆,虽说我家也是徐州的农村,但这里的房屋、环境感觉落后了好多。
当时我就想,这真的就是张道陵的老家吗?后来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我们先是来到天师府,找到了那里的负责人——杜尔贤先生。
他以前是一名教师,退休后就收村里人的委托,在这里看管天师府,并对张天师的故事传说进行研究整理。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交谈,杜老先生给我们讲述了好多关于张天师的传说故事,比如说能确立张天师的老家确实是费楼村的“张老汉巧占天门穴”的传说,张天师保佑后人的“三次暴风雨避过费楼村”的故事。
告别杜老先生后,我们又在热心村民的指引下去寻找下一个讲述人——邵长宏。
到了他家,他还很热情的给我们倒了水。
他又把他所知道的张道陵的传说故事热心的给我们进行了讲述,他还特意指引我们去看了传说中的“药盒子”,这令我们兴奋不已。
后来听当地村民说,张道陵的家族还有一本族谱和好多资料,在张家让先生的手上。
但我们找到他家时,他家大门紧锁,并不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