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的基本环节
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过程,它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所构成。
作为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操作方法,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学程序的基本规律,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实现从教学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成长。
一般的说,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备课、上课、作业与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几个基本环节。
(一)备课——课堂教学的准备和先决条件
备课是对教学工作的策划,是整个教学工作的第一环,它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
任何一堂成功的课都需要教师在备课上下大功夫,同时,通过备课,教师收集资料、处理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加速自身的成长。
由于教学过程是由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所构成,这便决定了备课是一种复杂而艰苦的劳动,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试想一个不认真备课甚至不备课的教师如何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就是教学能力很强的教师,若不认真备课也不可能充分地发挥其实际的教学能力。
教师备课,不仅是备教学内容,还要备学生、备方法。
教学没有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和整齐划一的不变格式, 所以,教师备课是具有一定创造性和艺术性的劳动,是一个“同质异构”的创造性的艺术设计过程。
教师备课的具体工作如下:
1、备教学内容
备教学内容就是研究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钻研教材、阅读有关参考资料等。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并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研究课程标准就要理解课程标准的精髓,领会课程标准的内涵与理念。
钻研教材就是要掌握教学的基本内容。
掌握教材一般可分三个水平:“懂、透、化”。
懂,就是要对教材上的每一知识点甚至包括插图、表格、注释、附录等都要弄清楚明白;透,就是要透彻地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组织结构、重难点和关键,做到上下贯通、前后贯通、熟悉于心;化,就是要将教师的知识、智慧、思想、情感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而且运用自如。
要达到此境界,教师必须阅读大量相关的参考资料,必须要有较高的精神境界和智慧,能站在教学之外看教学,高屋建瓴,“随心所欲”。
2、教育对象
了解学生包括对全班学生的整体了解和对每个学生的个别了解。
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技能、智力发展的水平;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性格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等。
在了解的基础上,经过研究确定教育的基点和预见学生的困难。
一般可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教师备课应以中上等学生为基线,兼顾两头。
一定有照顾到全体学生。
3、备教学方法
吃透了教学内容,明确了教学目标,了解了教育对象,接着就要考虑如何把教育内容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这里包括如何精选某一单元所讲授的内容,如何组织这些内容,通过什么方式和手段进行传授等。
也就是确定教学的程序和具体步骤。
同时,也要备学生的学法,以便指导学生学习。
教师在选择和创造教学方法时,除了要考虑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外,还应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和考虑到自身的素质条件,以便发挥方法的最佳效益。
4、编写书面的教育工作计划
做完前三个方面的工作后,还要写出具体的书面的教育工作计划,也就是备课工作最后要落实到写出具体的教育工作计划上来,以便于操作。
具体有以下三个计划:(1)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这种计划应在学期或学年开始前制订出来。
它的内容包括: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本学期或本学年教学的要求,各章节(或课题)的教学时数和时间的具体安排,各课题所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需要的教具或材料等,以及考查、考试和教学实践等活动的具体安排等。
这一计划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整体设计和安排。
(2)课题(单元)计划。
订好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后,教师还要对教材中的一章、一课或一个较大的单元,进行全盘考虑,并在此基础上,写出课题(单元)计划。
内容包括:课题名称、本课题教学目的、任务、课时划分及各课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各课的类型和整体方法结构,以及本课题知识的巩固、运用和检查的具体安排等。
这个计划一般都要考虑,但不一定非要写出来,可体现在课时计划中。
(3)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也叫教案,它是一节课(小学一般40分钟,中学一般45分钟)的教学计划或流程安排。
它是直接与学生见面的,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年级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其中教学进程包括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和时间分配,这是课时计划的主要部分。
任何教师,不论新、老教师都要写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有详有略。
一般来说,新教师要写详案,有经验的老教师可以写略案。
但教案不能年复一年,一字不改,要不断充实新的东西,优化教学设计。
教案写好之后,在上课之前要比较熟练地掌握它,将书面语言口语化。
新教师在上课之前还应进行预讲(演),一句话(用词,语调)、一个动作、一种表情都要精心设计。
要备好一堂课不是一朝一日的事,而是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甚至要花毕生的精力,即教到老,学到老,备到老。
如苏联有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
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们本打算课上记点东西,以使课后分析、评教,可是他们都被这位老师精湛的表演迷住了,结果他们都屏息静听,一个字也没有记,都忘了。
下课时,他们仍然一手握笔,一手拿着笔记本在“呆”听。
课后有人问这位教师,课上得这样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不只一小时吧?”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
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不断了解学生,掌握教学的具体情况,从而知己知彼,百战不贻。
总之,教师要不打无准备之仗,准备得越充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