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案例1——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
当1919年五四运动的前两天,少年中国学会、爱国会、国民杂志社三个团体的少数成员,大约二十余人(尽我的记忆所及,大都是湖南人和江西人,有匡日休、夏秀峰、易克嶷、熊梦飞等),在高工或北大理学院(现在想不起到底是哪一场所)开了一个秘密会议。
与会者异常愤概,有主张暗杀卖国贼的,有主张实行暴动的。
最后决定派人密查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行动,并准备五月四日那天采取行动。
这是五四前夕秘密会议的大概。
这一会议,可以说是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事件的准备战。
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上午十时左右,各校学生约六七千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每人手执小旗,上面写着“打倒卖国贼,收回山东权利”等标语。
大会决议先向各国公使馆游行示威,再向总统府请愿,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拒绝对巴黎和会签字。
大会后,队伍向各国公使馆所在地东交民巷出发。
队伍到达东交民巷口,被外国兵阻挡不准通过,据说是根据辛丑条约,中国人不能成群结队通过公使馆所在地。
我们派代表向各国公使交涉达二三小时之久,终无结果。
这时群情愤怒万分,又一再要求,最后只准通过大约二百公尺左右之远,由一个小胡同出来。
队伍出了小胡同之后,依照大会决议,应向总统府去请愿;但走在队伍前面的人(有些是参加五四前夕秘密会议的),却有目的地引导队伍浩浩荡荡向赵家楼曹汝霖公馆走去。
队伍到达曹汝霖公馆,只见公馆大门紧闭,有数十名武装警察守卫着大门。
学生队伍只好在大门外怒吼高叫“打倒卖国贼”的口号。
但是如何能打进去?公馆大门的左右边,各有一个人多高的小窗户,这时突然有领队某君(参加五四前夕秘密会人员之一,湖南人,高师数理部学生,曾习武术,膂力过人),奋不顾身,纵步跳上右边小窗户,随即有好几个警察死死的拉住他的腿往下拽,领队的学生们看到后,有的就用尽力气去掰开警察的手,坚持不下。
另有一部分人就痛哭流涕地向他们演说:卖国贼如何卖国,中国如何危险等,警察们终于被感动而放松了手。
某君头向里面一望,内部还有数十名武装警察,正枪口对着他。
接着某君向这些警察演说,警察大概也由于良心发现,不敢开枪,改变了瞄准的姿态。
某君便不顾一切地跳下去,迅速而机警的把大门开了,于是大队学生蜂涌而入。
几千学生涌进了曹汝霖公馆之后,便分散到这个像“大观园”的公馆各个角落。
于是每个角落都是一片喊打声、捣毁家具声。
各处搜寻曹贼,不见踪影。
忽而搜得一个人出来,有认识的人喊道:“这是章宗祥呵!”群众愤怒极了,于是你一拳,我一脚,把他打倒在地。
正打得起劲的时候,忽然来了一人,拼死命地保护着他。
你打章的头,他用身体遮盖章的头;你打章的脚,他用身体遮盖章的脚,这样拼命保护章贼,却一言不发。
有人认识的喊道:“这是个日本人,真奇怪得很呵!”大家恐怕闹出国际交涉来,把章宗祥打得一个半死,才让那个日人把他护送去了。
等一会又搜到了曹汝霖的父亲和姨太太,大众不约而同的痛骂了一顿,骂他的父亲为什么养出这样一个卖国贼的儿于;对那位姨太太赏了两个耳光。
院子内停着一辆小汽车,也把它捣毁了。
大约到了天将黑的时候,忽然黑烟从后进房院升起,一会儿火势熊熊地蔓延了起来,我们广大的青年群众痛快淋漓地高呼口号而散。
第二天才知道后面走得慢的同学,被捕了二十余人。
这场火究竟怎样起的?当时知道的人不太多。
放火的人也就是那位跳窗户开大门的某君。
当时队伍在大街游行的时候,我和某君同在队伍前面,他要我快跑去买盒火柴,
我知道他不吸烟,干么要火柴?但立刻体会他要买火柴的意图,便迅速地离开队伍买了一盒给他,这盒火柴系然得到了妙用。
这就是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的情形。
思考1、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2、五四运动的意义。
案例2——去当红色“山大王”
秋收起义几仗打下来,部队相继失利,损失很大,队伍“竟至溃不成军”。
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讨论部队的进军方向问题。
到什么地方比较适宜呢?毛泽东拿着一份从学校借来的地图,指着湘赣边界山形最宽的部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说:这里象眉毛一样的地方,是罗霄山脉中段,最适合做我们的落脚点,我们要到那里去当“山大王”。
听了毛泽东的分析,在经过激烈争论后,大多数同志同意毛泽东的主张,也有一些同志不同意毛泽东的意见,师长余酒度就竭力反对,他说,攻打长沙是省委决定了的,我们现在全军会师了,就应该立即反攻浏阳,直取长沙,不反攻浏阳直取长沙,革命了半天,却退到农村,革到山上做山大王了,这叫什么革命呢?毛泽东耐心地说:我们这个山大王是红色的“山大王”,而不是过去的“山大王”,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工农武装,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义、有政策、有办法的山大王。
中国政治不统一,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很多,我们要找敌人统治薄弱的地方。
毛泽东的话,通俗易懂,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深刻的真理。
卢德铭总指挥坚决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他说:毛委员讲得对,现在交通要道和城市不是我们占领的地方。
如果攻打长沙,就有全军覆没之险。
——摘自苏扬:《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中外名人的评说》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
讨论:
(1)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探索的?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对中国革命有何重大意义?
(3)结合文家市前敌委员会会议上的争论,分析“城市中心论”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案例3——三湾改编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湾改编是秋收起义失败后部队在江西省永新县境内三湾村进行的一次整编。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
三湾村地处湘赣边区的九陇山区,是茶陵、莲花、永新、宁冈四县的交界地,有50多户人家,在山区算是较大的村庄。
起义部队到达三湾的时候,减员较大,人员不足1000人,组织很不健全,思想相当混乱。
当时,部队没有建立基层党组织,党不能切实掌握部队;雇佣军队的影响还严重存在;加之作战失利,连续行军,斗争艰苦,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开始动摇。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改进部队存在的问题,不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不仅难以适应艰苦的环境,而且无法完成艰巨的革命任务。
为了巩固这支新生的革命军队,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毛泽东在到达三湾的当天晚上,就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议,决定对起义部队进行整顿和改编。
主要内容是:第一,资遣一部分不愿留队的人员,部队缩编为1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二,在部队中建立党的组织,做到连有支部,营团有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第三,规定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建立士兵委员会,参加部队的管理,协助进行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
士兵委员会由全体士兵民主选举产生,在党支部指导下进行宣传、组织群众的工作,组织领导士兵的文化娱乐生活,监督部队的经济开支和伙食管理。
三湾改编,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了我军的无产阶级性质,从政治上、组织上奠
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在人民军队的建军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