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术鉴赏复习总结资料

美术鉴赏复习总结资料

经典构图形式:变化式构图景物故意安排在某一角或某一边,能给人以思考和想象,并留下进一步判断的余地。

富于韵味和情趣。

常用于山水小景、体育运动、艺术摄影、幽默照片等。

2.X形构图线条、影调按X形布局,透视感强,有利于把人们视线由四周引向中心,或景物具有从中心向四周逐渐放大的特点。

常用于建筑、大桥、公路、田野等题材。

3•紧凑式构图将景物主体以特写的形式加以放大,使其以局部布满画面,具有紧凑、细腻、微观等特点。

常用于人物肖像、显微摄影,或者表现局部细节。

对刻画人物的面部往往能达到传神的境地,令人难忘。

4•三角形构图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时是以三点成一面的几何形成安排景物的位置,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

这种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倒三角。

其中斜三角形较为常用,也较为灵活。

三角形构图具有安定、均衡、灵活等特点。

5.S型构图画面上的景物呈S形曲线的构图形式,具有延长、变化的特点,使人看上去有韵律感,产生优美、雅致、协调的感觉。

当需要采用曲线形式表现被摄体时,应首先想到使用S形构图。

常用于河流、溪水、曲径、小路等。

6.小品式构图通过近摄等手段,并根据思想把本来不足为奇的小景物变成富有情趣、寓意深刻的幽默画面的一种构图方式。

具有自由想象、不拘一格的特点。

本构图没有一定的章法。

7.向心式构图主体处于中心位置,而四周景物呈朝中心集中的构图形式,能将人的视线强烈引向主体中心,并起到聚集的作用。

具有突出主体的鲜明特点,但有时也可产生压迫中心,局促沉重的感觉。

8.对称式构图具有平衡、稳定、相对的特点。

9.均衡式构图给人以满足的感觉,画面结构完美无缺,安排巧妙,对应而平衡。

常用于月夜、水面、夜景、新闻等题材。

作品细读题肖像画:达芬奇:蒙娜丽莎【名称】蒙娜丽莎(文艺复兴)【媒材】油画【作者】列奥纳多•达•芬奇【规格】77 X 53cm【属地】卢浮宫画面物象: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

画面形式:色彩:这幅画的颜色主要以黄色和黑色为主,色调的搭配给人一种朦胧虚幻的感觉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

线条: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

构图: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

另外,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

明暗: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

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

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创作意图:《蒙娜丽莎》创作于西欧中世纪后期的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同腐朽的封建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斗争。

资本主义的发展,商品经济逐渐兴起,随着文艺复兴的兴起,人文精神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使人们的思想的从腐朽的封建宗教制度中解放出来,人们更加注重人性,更加看重人的作用。

达芬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这部传世佳作《蒙娜丽莎》作品内涵:《蒙娜丽莎》是具象性和抽象性的统一,蒙娜丽莎安详而又自信的神态,代表了人的一种生存和向上的精神风貌。

其身后的田园风光则昭示着人间的无限美好恬静。

仅此两方面的具象表达,则足以体现了画家想表现的抽象意识一一人类,万物的灵长。

风景画:西方美术流派印象主义一一莫奈克劳德莫奈,法国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

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广。

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

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

《日出印象》材质:画布油画规格:48X 64厘米收藏地:法国巴黎马尔莫坦美术馆藏画面物象:它作为一幅海景写生画,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

日出时,海上雾气迷朦,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看不清,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

画面形式:《日出•印象》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

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升起。

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

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

这一切,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画成的。

如此大胆地用“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

这对于一贯正统的沙龙学院派艺术家来说乃是艺术的叛逆。

该画完全是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和活泼生动的作画情绪使然,以往官方学院派艺术推崇的那种谨慎而明确的轮廓,呆板而僵化的色调荡然无存。

这种具有叛逆性的绘画,引起了官方的反对。

创作背景:探索表现大自然的方法,记录下瞬间的感觉印象和所看到的充满生命力和运动的东西探索光色与空气的表现效果,从自然的光色变化中抒发瞬间感受,不注重对象的明晰的立体形状。

巴黎已经受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两次暴力的洗礼,第三共和国刚刚在王朝的废墟上建立。

画坛上只有马奈享有很高的声誉。

莫奈决定离开巴黎,投入乡间大自然的田野、天空与江河的描绘之中。

作品内涵:《日出印象》该画是印象主义绘画的开山之作,它标志着印象派绘画的产生. 迅速成为一个风靡全球,影响深远的世界性画派. 它强调自然界的光和色,把光与色的变化作为绘画的主流。

莫奈被认为是第一个采用外光技法进行绘画的印象派大师。

突破传统画作的束缚、历史画:大卫雅克路易大卫是法国著名画家,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

油画名称:《马拉之死》作者:雅克路易大卫规格:136cmriX 157cm材料:画布、油彩现藏:布鲁塞尔比利时皇家美术馆藏画面物象:在画面上表现的是马拉被刺杀在浴缸里的情景。

匕首抛在地上,鲜血从马拉的胸口流出,他的左手仍握着便笺,脸上露出愤怒而痛苦的表情。

构图中无情的水平线只用无力下垂的右臂做突破,似乎失去任何挽救的希望。

上半部分空无一物,空旷而幽深,从左侧射入的光线,照亮着马拉的身躯和面部,具有纪念碑似的立体感。

画面上没有繁多的色彩,也没有复杂的缩短法,力求单纯,用他的画笔唤起人们单纯质朴的感情和坚贞的正义感。

画面形式: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情形:马拉倒在浴缸里,鲜血正在从伤口中流出;带血的匕首滑落在地,而凶手已经逃离现场。

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构图:画家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的单纯、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即莫大的悲痛之感。

构图压得很低,上方的黑色占去了大片面积,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息。

色彩明暗:在虚空而沉重的黑色背景映衬下,一束光线照到遇难者身上,马拉的头倒向一边,胳膊无力地垂着,那样子很像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的一件雕塑《哀悼基督》,尽管已经失去生命的知觉,可他的形体仍具有一种高贵的美。

作品内涵:用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的表现手法以及这深入、具体、真实再现细节的刻画,反映了大卫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

同时,也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古典主义的盛行以及人们渴望寻求一种时代所需要的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

画家有意将马拉的死表现得如同基督教的圣人一样,从而使他的死富于不同寻常的含义,他的牺牲是为了善,是为了普通人的福利。

它超越了人物和事件本身,成为一次祭奠、一种理想。

用他的画笔唤起人们单纯质朴的感情和坚贞的正义感。

[创作意图:大卫用尽一切艺术手段把一次政治上的牺牲描写成一次真正的谋杀。

但看不出马拉患有影响他形象的严重皮肤病,他的原本丑陋的脸也显得清秀可亲。

大卫在画中力求用他的笔唤起观众对他心目中的这个革命家产生崇高的敬意,有研究者甚至认为作品具有圣像画的风格。

西方美术流派野兽派一一马蒂斯:野兽派:野兽主义(Fauvism)是自1898至1908年在法国盛行一时的一个现代绘画潮流。

它虽然没有明确的理论和纲领,但却是一定数量的画家在一段时期里聚合起来积极活动的结果,因而也可以被视为一个画派。

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

风俗画:《玩纸牌者》890年一1892年,油画,45X 57厘米,巴黎奥塞博物馆藏。

塞尚曾画过多幅玩纸牌者题材的画,画上人物多寡不一(其中最大的一幅上,共画了五个人物)。

而最为著名的,要算是这幅只画有两个人物的<玩纸牌者)。

在这幅画上,塞尚将两个沉浸于牌戏中的普通劳动者形象,表现得平和敦厚,朴素亲切。

虽然主题十分平凡,然而画家却通过对形状的细心分析以及通过诸形式要素的微妙平衡,使得平凡的题材获得崇高和庄严之美。

在这里,相对而坐的两个侧面形象,;一左一右将画面占满。

一只酒瓶置于桌子中间,一束高光强化了其圆柱形的体积感。

这酒瓶正好是整幅画的中轴线,把全画分成对称的两个部分,从而更加突出了牌桌上两个对手的面对面的角逐。

两个人物手臂的形状从酒瓶向两边延展,形成一个“ V”形,并分别与两个垂直的身躯相连。

这一对称的构图看起来是那样的稳定、单纯和朴素。

全画充分显示了塞尚善以简单的几何形来描绘形象和组建画面结构的艺术风格。

画面的色调柔和而稳重。

一种暖红色从深暗的色调中渗透出来。

左边人物的衣服是紫监色;右边人物的是黄绿色。

所有远近物象都是用一片片色彩所组成。

不同的色块在画中形成和谐的对比。

塞尚其实是以所谓的“变调”来代替“造型”,即以各色域的色彩有节奏的变换来加强形象的塑造。

正象他自己所言:“当颜色丰富时,形状也就丰满了。

”静物画:【名称】水果盘、杯子和苹果【年代】作于1879—1882年【作者】塞尚【规格】46 X 55厘米【属地】巴黎,勒内•勒孔特收藏在这幅画中,物体成了画家借以分析形体和组建结构的媒介。

塞尚将它们高度地简化,并以深色线条勾出轮廓,使其看起来显得明晰而坚实。

为实现画面有秩序的布局,他有意地歪曲画中的透视关系,将水平的桌面画得仿佛前倾,使桌上的物品得到充分的显示。

他也不在意物象的远近不同而产生的视觉上的虚实差别,而将画中物象在清晰度上,处理在同一个平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