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政治基本问题第一课成长在社会1、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日益强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和谐社会的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见P105)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3、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面临着一些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影响着人们思想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
4、什么是人类社会?说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人类社会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由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关系:①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密不可分的;②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们的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等活动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5、我们青少年关心社会、亲近社会,不仅要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
更重要是明确自己对社会、国家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6、亲近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克服对社会的冷漠情绪和看客现象;遵守社会公德;善于明辨是非。
7、如何理解道德力量?①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
(P10)②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P80)8、自觉服务社会是亲近社会的重要表现。
9、亲近社会服务社会,首先要忠于职守(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自己履行法定的基本义务);还要乐于奉献(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爱心);还要在祖国面临危难、他人面临险情时,能够挺身而出。
10、公民承担的责任有多种,谈谈你对承担的责任的看法公民承担的责任中,最重要的是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但只强调国家、社会的责任而忽视个人、家庭利益的做法,也是我们不提倡的。
第二课融入民族文化1、文化的重要作用:(为什么要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建设)①文化形成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是民族和国家生存的前提条件。
文化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全部的文明成果,是这个民族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P17)②中华文化石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精神支撑。
(P26)③随着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日益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P27)④……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P104)1、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防止和剔除民族文化中消极落后成分),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P28 3、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交融和融合:背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意义:中华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将会成为具有全球意义的文化资源,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同时中华文化也将在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中,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
4、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责任心,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5、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意义:①能够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安定;②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能够产生血浓于水的亲情和亲和力,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
6、如何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①正确对待民族文化②正确对待外来文化③捍卫民族尊严和祖国利益7、如何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P24)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得借鉴和吸收)8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9、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内涵:核心:爱国主义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10、为什么要培育民族精神?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于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②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战胜困难、顽强拼搏、勇于创新、发展壮大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重要保证,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要求,是全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11、青少年如何做民族精神的弘扬者?认识民族精神、践行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如何践行:见书本P31 “我们要适应时代要求……添砖加瓦。
注意:如果要求结合材料,必须从材料中提取具体内容)第三课笑对生活1挫折形成的因素有哪一些?其中多数可控的是什么因素?挫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说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其中外在的客观因素通常难以控制,但内在的主观因素则多数可以控制。
2怎样理解挫折也是财富?挫折的存在具有普遍性,挫折对人具有双重影响,或者会给人打击,带来痛苦;或者给人以一种教育和磨炼,使人奋起和成熟。
如果迎难而上,理智分析,努力寻求克服挫折的时机和良策,那么挫折就会成为人生的经验和财富。
3如何正确认识和战胜困难挫折?挫折具有普遍性,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在于有无困难和挫折,关键在于怎样对待困难和挫折。
①我们要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
②以正确的方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根据产生挫折的客观原因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方法,是能够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③克服困难和挫折,需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勇于创新是战胜挫折的必由之路。
4、请用书本知识谈谈学习的重要性:(1)读书学习是对社会、对自己的一种责任,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2)学习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3)现代社会,学习已经成为生存的一种方式(所以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4)学习能使自己得到发展,通过学习增长才干,能证明自身的价值;(5)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等5、树立哪些学习观念?读书学习是对社会对自己的一种责任,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要有自信心;要培养学习兴趣;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要求。
6、适度的学习压力,有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我们要把握好考试焦虑的“度”;克服考试过度焦虑,关键是对症下药。
7、创新和挫折的关系:克服困难和挫折需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勇于创新是我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必由之路。
8、为什么要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对民族、对国家的重要性)答:①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②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③全社会、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9 我国正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青少年该怎么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远大的理想,勇于面对挫折,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等等第四课学会合作1、合作是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客观要求。
乐于合作、善于合作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一种基本素质。
分工是合作的前提,分工要求合作,合作是分工的必然结果。
(合作与分工的关系)2、合作的价值?(理解)合作可以使人们相互促进,增强团结。
合作可以扬长避短,最充分、最有效地使用人力和资源;合作可以集思广益,优势互补,激励创新,不断地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成果合作可以互惠互利,共享成果。
合作有利于倡导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3、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什么?为什么能够做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原因),因此,国家能够把人民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4 、为什么要加强国际合作?这种合作有何意义?在当代,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各国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同时,各国都面临着许多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在各个领域加强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积极全球化和区域合作,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5、发展离不开合作的具体表现: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国际合作。
6、善于合作必须做到①合理分工,科学计划②有效指挥相互配合③承担责任履行义务④相互沟通真诚合作(合作中出现矛盾和分歧是难免的。
关键是及时沟通,消除隔阂)⑤公平公正合作共享(合作需要公平,公平是良好合作的前提)7、如何理解公正公平原则?在合作中,既要公正公平地分担责任,也要公平公正地分享成果。
公正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8、竞争从性质上来分: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类型上来分:排他性竞争和非排他性竞争。
人是竞争的主体,各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9、竞争的作用:①促进个人的进步和全面发展②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③促进企业增强活力10、合作和竞争的关系:合作与竞争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只有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第五课与诚信同行1、诚信的意义:诚信是为人做事的基本准则,诚信是协调公共关系的重要条件;是公民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从政执政的基本要求。
诚信政府是建立诚信社会的基础。
当前,我们要切实加强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公民道德建设。
2、什么是隐私和隐私权?如何正确对待隐私权?隐私:也就是个人心理、生理以及社会交往过程中的秘密。
隐私权:公民隐瞒不危害社会的个人私事,未经本人允许不得将其公开的权利。
3、国家机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保证国家机密是法律规定的每个公民的重任和义务。
4、善意的谎言,出于真心和爱心,并不违背道德。
善意和谎言有时..能使人们的感情变得更融洽,能使复杂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善意和谎言虽然出于良好的愿望,但在特定的条件下,不一定...产生好的结果,有时甚至会造成不良后果。
第六课做守法公民1 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法大于权)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共产党的领导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为什么要实施依法治国?(注意理解)(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依法治国,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3)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4)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5)依法治国是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维护人民利益的保障。
3 《做守法公民》对国家和公民的要求?(或:用《做守法公民》一课知识为有效解决食品安全、网络谣言、中国式过马路等问题提些建议)?国家:①要坚持依法治国。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可依、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②要坚持以德治国,坚持法治、德治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