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1.旧伦理学关于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
⑴“神启论”:认为道德来自于神灵的启示和超自然力量的规定。
代表人物:西汉董仲舒,摩西十诫。
⑵“天赋道德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
代表人物:孟子,康德。
⑶“情感欲望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情感之中或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之中。
代表人物:卢梭和亚当斯密。
⑷“动物本能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本能。
代表人物:达尔文。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产生受到主客观两个方面
2.马克思的观点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人类才能结成社会关系。
孤立的个人是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的。
只有在形成了人与人、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社会关系的地方才有可能产生道德。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古希腊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完善的生活。
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未经意识到的道德不能称为真正的道德,因为道德毕竟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
当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调节这种关系时,作为自觉意识和人类精神自律的道德才能得以产生。
所以从这一方面说,道德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
【讨论】狼孩的故事,狼孩生活在狼群中,有没有道德关系?(本讨论是为上面(1)(2)这两个知识点服务的,学生是能回答出来的,答案很明显了,老师总结再强调一下即可)
(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
在人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生产关系,(哪些关系?可以请学生举例回答)如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产生需要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有关善与恶、
祸与福、利与害等道德观念。
道德的发生同一定的社会分工相联系,是一定社会分工的产物。
远古时代的两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使人与人之间关系日趋复杂,交往日益频繁。
与此同时,人们的社会组织形式也相应发生变化。
由劳动分工导致的人们实践领域的扩大和实践活动的复杂化,产生了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和与之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从道德意识上约束人的行为、调节各种利益矛盾,以维系一定社会秩序的必要性。
于是,在人们自身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些简单的道德准则即“道德禁忌”。
道德发展史的研究表明,人类的道德胚胎萌发于原始禁忌。
原始禁忌是原始习俗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人类思维水平与认识能力的提高,道德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
(二)道德内涵和本质
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如“不可偷盗”的行为规范,我们可以肯定它是私有制社会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没有个人私有财产,是不会产生“不可偷盗”这种道德观念的。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树立哪些道德观念?
【小结】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诚信意识、公平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观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
究其原因,就在于在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经济关系同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经济关系的变革引起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化,这是问题的本质原因所在。
二、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1.道德的功能的含义,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功能的表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激励和刺激个人完善的精神力量。
2.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与调节功能。
(1)认识功能
道德历来强调的是知和行的统一,道德认识功能立足于解决一个“知”的问
题。
这一点看来,道德是一种知识,是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认识自我和创造人生的指南。
因为良好的道德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学校、家庭、社会长期教育的结果。
学校、家庭、社会通过道德知识的传播,道德行为的评价和道德榜样的树立等手段,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的道德意识,培养人们的良知和羞耻感,提升人们的道德信念,从而为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提供科学的认识基础。
(2)调节功能
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调节功能,立足于解决一个“行”的问题。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要与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和联系。
因此,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各种矛盾。
在非对抗性的矛盾范围内,就需要由道德加以调节,其中包括调节个人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调节个人与朋友、同事的关系;调节个人与领导的关系;调节个人与集体乃至与国家的关系。
道德的这种调节功能,一方面可以指导人们在行动之前采取正确的做法,另一方面在出现矛盾的时候可以纠正错误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合乎道德标准,可以说,道德是社会生活的重要调节器。
除上述功能外,道德还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
【案例】《珠海特区报》曾报道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年轻人在楼下发现自己的自行车丢失后,一怒偷走了别人的一辆新车,跑到家门口,却发现装有1000多元钱的钱包忘在那里,于是又着急骑车跑回去找,只见一位20多岁的女孩正拿着自己的钱包等在车棚,问了几句,便说“我的车被人偷了,我身上没带钱,你先借我2元,我坐车回去,留个地址,我明天还给你。
”偷车人脸一红,慌乱地向后一指说“我刚才看到那边有辆自行车,也许是你的吧。
”说完撒腿就跑,那一刻,用他自己的话说:“真希望天上响个炸雷,将自己肮脏的灵魂炸个彻底。
”他发誓:今生绝不再做亏心事。
正是这个女孩的高尚行为,挽救了一个险些变坏的灵魂。
可见,道义的教育威力巨大。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例子都表明:道义的力量对于人们行为的约束,是法律所不能替代的。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的主要作用表现在:道德对经济基础的影响: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等)的存在与发展有重大影响。
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道德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社会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增强大学生成材的动力、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优化大学
生的成长环境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道德历史发展
(一)五种类型
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二)道德发展规律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虽然在一定时期、某个特定地区可能有某种倒退现象,但是不能以偏概全,道德的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三)道德进步表现
1.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控制的范围不断扩大;
3.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