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灯塔保护现状分析张芳顺徐明李单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历史灯塔的发展及现状的描述,归纳了目前一些历史灯塔的保护措施和经验,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完善保护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历史灯塔保护分析一、前言中国历史灯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1400年前的唐代,兴盛于1840年后的清代。
历史灯塔的演变过程,折射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
随着对历史灯塔价值的进一步发掘,更多的人认识到保护历史灯塔的重要性,保护的力度和措施也日趋完善,但目前还存在一些对历史灯塔保护不利的问题。
为了探讨建立更加完善的保护机制,本文从灯塔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入手,分析历史灯塔所体现的价值,对目前历史灯塔保护的一些做法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为完善中国历史灯塔保护机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灯塔文化,提出有益的尝试。
二、中国历史灯塔概述1、中国古代灯塔(1840年前)在中国古代,人们利用灯塔的历史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航海者就利用建在沿海或沿河的宝塔、望楼等人工建筑来为船舶导航。
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广州建怀圣寺,寺内有光塔,矗立在珠江岸边,夜间悬灯,指引船只驶入广州港。
这是中国有史料记载最早的可视为灯塔的人工建筑,开创了我国以灯塔作为航标的历史。
还有上海青浦的泖塔、浙江温州的江心屿双塔、杭州的六合塔、泉州的姑嫂塔、福州的罗星塔等中国古塔,在当时都发挥了重要的引导船舶航行的作用。
这些建在河海边的古塔,大多以民间募捐或僧人化缘集资而建,多为佛教建筑,僧侣或信众会长年在晚上燃灯导航,为夜船指引方向。
它们虽然最初并不完全是为了助航目的而建,但在发挥宗教功能的同时,客观上也起到了灯塔所应具有的作用。
这也契合了佛教普渡众生、积德行善的教义。
2、中国近代灯塔(1840年—1949年)中国近代灯塔,是指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期间,中国沿海所建设的以助航为主要用途的塔形设施。
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建设灯塔,始于鸦片战争之后。
由于当时的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与英国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外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等5个港口。
清政府的海关也从此由英国人控制,并在1868年,组建了专门负责航标建设的船钞股。
至此,中国沿海灯塔建设自长江口开始,向南北展开。
根据史料记载,截止1948年12月,中国沿海共建有灯塔137座(不含香港、澳门)。
与中国古代灯塔建设没有统一的规范和管理模式所不同的是,中国近代灯塔,是中国航标技术与国际第一次同步接轨的产物。
受西方文明影响,中国近代灯塔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引进了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许多灯塔工艺精湛、制作精良,至今尚在发挥着助航功用。
3、中国历史灯塔的现状中国古代灯塔,现存于世的都已作为历史文物或名胜古迹,多坐落于风景区内供游人参观,受到文物保护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保护。
本文要重点讨论分析的则是中国的近代灯塔。
经过岁月磨砺,部分中国近代灯塔,或毁于战火,或因航道变迁而废弃,或因所在地开发建设而撤除。
比如原来位于浙江宁波甬江口的虎蹲山灯塔(建于1865年),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因当地建造港口的需要,整座虎蹲山被削平,灯塔随之消失。
目前,大部分近代灯塔尚存,而且还在继续发挥灯塔助导航的功能。
有些经过现代化改造后,增加了如AIS、雷达应答器等先进的导航设施,发挥了比原来更大的助航作用。
三、历史灯塔的价值中国的历史灯塔,伴随着航海活动而产生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
每一座灯塔都是反映当时宗教、文化、经济、科技、军事等的重要资料宝库,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我们应该站在继承历史与面向未来的高度,重新审视历史灯塔所包含的重要意义,以及带给我们的物质文化财富。
1、历史价值中国历史灯塔经历了多少岁月的磨砺和时代的变迁,每一座灯塔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每一座灯塔都是反映社会兴衰和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
广州怀圣寺内的光塔,不仅是中国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灯塔,同时其所在的怀圣寺还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清真寺。
唐朝初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门徒艾比·宛葛素从波斯湾到达广州,修建了这座清真寺(627年)。
当时阿拉伯教徒常在晚上登上光塔点灯,为船舶指引航向。
从中我们可以发掘出当时的航运业和中外贸易的发展,以及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等历史信息。
坐落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老铁山灯塔,建于1893年。
在其百多年的历史中饱经沧桑,先后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二次世界大战等战火的洗礼,灯塔管理权7度易手。
从老铁山灯塔身上就可以管窥中国命运多舛的近代史。
2、科学价值除了如此珍贵的历史价值之外,历史灯塔还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历史灯塔在建设之初,无论在塔址选择、建筑风格、材料选用、施工工艺等方面都很有讲究。
在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下建设的灯塔,其塔身、灯器设备、附属设施等方面都各有不同,材料的选择也因地制宜,充分反映出了当时的科技发展程度。
如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的花鸟山灯塔,主灯使用透镜直径达1.84米的四面圆形牛眼透镜,每面透镜用8圈三棱形水晶玻璃经过高精度的研磨和拼装而成,在使用了一个多世纪后,依然状态良好。
这种研磨和拼装的工艺至今都让我们叹为观止。
3、艺术价值中国古代历史灯塔由于建设年代、建设目的、不同宗教信仰及建设者的巨大区别,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不同建筑艺术风格。
如位于杭州钱塘江边的六和塔,建于北宋开宝年间(公元970年),是中国砖木结构的佼佼者,塔内所有须弥座上,有砖雕神人、飞天、花卉、鸟兽等图案,是我国建筑史上珍贵的实物资料。
可以这么说,中国古代历史灯塔就是中国古代宗教与建筑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近代灯塔,则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体现了欧洲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
如广东湛江的硇洲岛灯塔,由法国人设计,取当地的玄武岩建筑而成。
塔身结构巧妙,塔身中央支撑的圆柱与石阶和塔身有机结合在一起,石阶逐块堆砌螺旋而上,石阶内端组成中央的圆柱,外端则成为墙体的一部分,可谓巧夺天工。
中国历史灯塔不仅是历史、科学、艺术的载体,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而且大多近代灯塔至今仍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助航作用。
这些仍在使用的灯塔,不但保存了建筑、环境,还保留了使用形态,是活的文物,具有保护和利用的双重价值,因此更显得难能可贵。
四、中国历史灯塔保护的相关经验不可否认,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灯塔在航海中的作用已经不再如过去那样重要了。
但是值得欣慰的是,历史灯塔保护已经受到了社会和有关管理部门越来越多的重视。
目前我们对历史灯塔保护所采取的措施,除了尽可能多地保留了灯塔相关的历史文物资料和原有的历史风貌之外,我们还对灯塔精神进行提炼,对灯塔文化进行总结和宣传,丰富了灯塔本身所具有的内涵,提升了灯塔的社会价值。
1、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2004年,中国海事局发布了《中国海区历史灯塔保护管理办法(暂行)》,对历史灯塔的保护维修等作了详尽的规定,对航标管理部门今后对历史灯塔的管理有着非常好的指导意义。
除此之外,我们在日常保护中也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1)建立历史灯塔保护基础性制度文件。
制作了有关历史灯塔保护的实施细则,用制度形式明确职责,具体细化历史灯塔保护的内容、方式、责任追究、收集途径和资金保障等。
在一些航标管理机构内,还建立专职的历史灯塔文化保护队伍,如宁波航标处就专门成立了历史灯塔保护小组。
2)建立历史灯塔实物登记制度和专门的保管仓库和管理人员,负责保护在改造过程中更换下来的旧灯器及其装具。
针对从历史灯塔上遗留下来的物品,经过查验、定性、登记、入档、存库、流转等六个环节,确保对该物品的保存过程形成一个制度性闭环。
2、采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技术保护措施。
由于历史灯塔大多已愈百年,常年受到台风、寒潮、高温、雷电、地震等自然环境侵害和影响,使得塔身灯笼、附属裙房、内外墙壁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老化锈蚀变形,需要加以修葺。
在灯塔的修葺过程中,我们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既保持原有的建设结构和风貌特性,又提高助航效能。
1)利用现代技术对灯塔进行勘察测绘。
很多历史灯塔由于年代久远,在施工过程中会碰到无图纸、无资料等基础性问题,给灯塔的保护修葺带来问题。
我们与高校的地质建筑学院合作,运行现代化勘测技术和仪器,绘制灯塔的平面图、内部结构图、三维立体图,以及灯塔的一些结构和重要地理参数,进一步完成灯塔的基础性数据。
如位于浙江象山的北渔山灯塔,邀请浙江大学建筑学院绘制灯塔的相关数据并编印成册。
位于胶州湾团岛西侧南端的团岛灯塔,只有海军移交时的平面地形图,相关部门采取现场勘察、丈量、钻空取样等方法,掌握灯塔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修复方案做好基础性的前期工作。
2)灯塔建筑材料的选用。
当年历史灯塔在建设时采取的材料都是根据不同建筑结构的需要而选择使用的,主要有砖、石、铜、铁等。
我们在对灯塔进行修葺过程中,注重传统材料的使用,在使用不容易腐蚀的附属性物件,如灯塔上的门窗风钩、铰链、锁具、灯罩外部挂扣等一般都使用抗腐蚀性强的铜质材料,并在修理过程中做好标识,以保证材料准确。
在灯塔主体结构的修理中,对塔身及附属房屋的主体建筑材料上,采用防潮、防火、抗风的特性砖石料,在砖石的粘结剂上,由传统的糯米、石灰等混合物配布制成,粘性更强。
3)对历史灯塔进行修理保护的工艺。
我们在不改变原有结构、材料质地、外貌、装饰、色彩等情况下,对铸铁的灯塔塔身进行喷砂打磨,并对墙缝做防水处理。
对踏步进行全部刷漆,内墙,栏杆、梯子进行修补、除锈和补刷漆,有些历史灯塔的附属机房及值班室内墙刮泥子刷乳胶漆,房顶覆盖防水材料。
4)研究实施科学的保护手段和方式。
应用新技术对历史灯塔加以保护,应尽量保证无损害,少维护的原则框架下进行,如灯塔外表采取热塑喷铝加封闭多层涂料处理、改造雷应设施,加装遥测检测系统等保护措施,加以保护。
同时,在灯塔改造时,已改变以前不加评估的随意性拆除、改建、遗弃现象,对无法采取原址保护的建筑,采取选择适当地方原样恢复,比较成功的案例是七里灯塔的改建,老塔迁到了旁边的小七里礁上,供后人参观了解历史文化。
5)对无人值守历史灯塔的保护。
自灯塔无人化实施以来,虽然大大降低了运行的成本,但是对灯塔的维护和保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受到外来破坏和自然侵害加剧,因此,我们加大了对灯塔附属设施特别是房屋地基的修复工作,在一些容易发生偷盗和破坏的灯塔上安装了基于GPRS技术的航标智能防盗系统加强监控。
3、收集历史灯塔文物,建立灯塔博物馆(展馆)。
加强对历史灯塔实物的保护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作,我们通过对历史灯塔文物的收集、保存、展示,构建灯塔文化传播载体,让社会组织和民众参与到历史灯塔的保护工作中去。
1)注重有价值实物搜集,在灯塔原址展示。
近年来,我们在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灯塔上建立了灯塔文化史料陈列展室(厅),收集整理有关灯塔建筑设施的第一手资料,恢复保存和展示灯塔建造、灯塔用具、老式的透镜、改建及修缮图纸、灯塔日志、大事记以及历任灯塔管理人员的历史照片及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