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主城区有9个: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
重庆市主城区首例“人造地下水”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
但在一定条件下,地下水的变化也会引起沼泽化、盐渍化、滑坡、地面沉降等不利自然现象。
大气降水降落到地表,其中一部分渗透到地表以下土层里和岩石的孔隙、裂隙及溶洞中,形成地下水。
我国的水资源以西南部最为丰富.重庆地区水资源非常丰富, 各类水资源合计4648亿立方米, 由当地地表水、过境水和地下水组成。
地表水。
重庆当地地表径流总量为511.4亿立方米, 其地域分配与当地降水量成正相关。
东南边缘山区, 北部大巴山地多年平均径流深分别为741.6毫米(黔江)、753毫米(开县), 而地区西部丘陵地区的永川仅360毫米, 相差达1倍多。
当地地表径流年际变化也很大, 最多年为最少年的1.5--4.2倍。
重庆地区入境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等36条, 通过长江于巫山县碚口出口。
据推算, 入境地表径流总量为4005亿立方米, 出口为4292亿立方米。
利用重庆市主城区月平均气温及降水资料,讨论该地区近百余年水资源量的年际及年代际的变化特征并对其进行了评估,最后对未来10年重庆主城区水资源量进行了预测和评估。
结果表明,从1892~2002年共111年重庆主城区年水资源量略有增多的趋势,其变化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近几年水资源量处于增强的偏丰期;未来10年重庆主城区水资源量可能有偏枯的趋势。
长江、嘉陵江及其支流等过境水资源丰富,当地水资源相对匮乏,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利用效率较低,西部地区如沙坪坝区水资源量相对偏少,北部、南部和东部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局部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较为突出。
长江、嘉陵江水量和水质较稳定,次级河流水环境较差。
水资源综合承载能力约1300万——1600万人。
水价理论与定价方法研究——重庆市主城区供水价格建议郭剑【摘要】:水问题将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重大问题。
我国的水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加剧;洪涝水患频发,经济损失巨大。
水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水资源是不可替代的有限自然资源。
但由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工农业和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逐年大幅增长。
1949—1993年,我国的总用水量以每十年增加1000亿立方米的规模递增。
1993年,我国缺水225亿立方米。
而且,估计到21世纪中叶,我国水资源需求总量将增加到8000亿立方米左右。
因此,若不采取有效措施,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尖锐,同时,由于缺少必要的治理措施和手段,我国约有1/3以上的工业废水和9/1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水资源污染十分严重。
为缓解这些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和价格手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措施。
水资源作为国有资源,对于使用者来说应该有偿使用。
因此,在观念上要改变计划经济方式的用水模式,改变城市低价用水,农村无偿用水的旧体制,利用市场手段调节水价,同时利用经济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
在这样的形式下,水价应如何确定呢?本文首先对水价的理论基础—水资源价值论的主要理论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中国水价实施的实际,提出了水资源价值的综合价值理论。
那么怎样从水价上体现水资源的综合价值呢?本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水价,即全成本水价的概念,提出全成本水价应包括水资源的自身价值、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
在对重庆市主城区全成本水价的实证研究中,本文对全成本水价的三个组成部分进行了测算,提出了重庆市的水价调整方案,对下一步重庆市的水价调整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重庆市城区面临缺水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开展重庆市主城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是解决重庆水资源问题的基本策略。
“一纲两则”是重庆市开展城区水资源综合规划的重要前期工作。
“一纲两则”评审通过后将正式开展重庆市城区水资源综合规划首先,我认为对重庆市的水资源问题的决策应树立三个观点:一是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二是水利是重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支撑条件;三是重庆是过境水资源丰富,当地水资源贫乏的地区,必须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水资源。
其次,要认真分析研究重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具体讲,一是当地水资源贫乏,而且分布不均,开发利用率很低。
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为511亿立方米,通过各种工程措施利用的仅39.4亿立方米,占77%;地下水资源为131亿立方米,其中可开发利用的为45亿立方米,现已开发利用的仅为1.62亿立方米,占1.2%;过境水资源为3981亿立方米,现已开发利用的为23.8亿立方米,占0.59%。
据测算,全市人均当地水资源为1680立方米,只相当于全国人均2300立方米的3/4,只有全世界人均近9000立方米的1/4。
而且在时空公布上为东南多,西北少,尤其是西部各县人均水资源仅为550立方米左右。
在时间分布上4月下旬到7月中旬汛期降雨占全年降雨的70%左右,为我市的洪涝期;7月下旬至次年3月仅占30%左右,为我市的干旱少雨期。
二是水环境恶化,而且治理难度很大,有限水资源浪费大、利用少。
全市水土流失面积4.23万平方公里、占幅员的50%以上,按现在每年治理1000平方公里的速度计算,需要40年才能完成治理任务。
而且预防监督力度不够,边治理边破坏。
全市水域污染严重,尤其是城市和城镇饮水水域和次级河流污染最重。
全市2/3的次级河流都不同程度的污染,不但不能作为饮用水,一些河流连作灌溉用水也不合格。
全市城市、城镇饮水水质一般都在3级以上,质量较差。
特别是在我市中西部地区,有限的水资源又受到严重的污染,治理不力,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加剧了供求矛盾。
三是水、旱灾害严重,而且不断加剧,损失越来越重。
表现在90年代以来,连续发生两次全市性的特大洪灾和多次局部性的暴雨洪灾;直辖三年来渝东北和渝西两大旱区,几乎年年干旱缺水,造成城镇供水十分紧张,农村饮用水严重缺乏,农作物受旱大幅度减产。
每年因水、旱灾害造成经济损失达50亿元左右,1998年仅洪灾损失就达68亿元。
酉阳县城连续两年遭洪灾,损失达10亿元以上,今年万州、云阳、开县等一次洪灾损失达2亿元以上。
综上所述,鉴于我市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旱灾害的严峻形势,已使我市形成了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并存;工业、城镇缺水与农业、农村缺水并存;干旱与洪涝并存;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恶化并存的令人堪忧的现实。
据统计分析,现在全市工程设计供水总量为65亿立方米,已显现出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
目前,全市水利化程度仅为39%,比全国低13个百分点,尚有195万农村人口未解决饮水问题,355个乡镇没有吃上自来水,1/5的县城供水紧张。
只要连续伏旱30天以上,缺水县城和乡镇将会发生水危机,1/5以上的农村人口将发生饮水困难,农业生产将会因干旱而减产减收。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重庆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对水的需求,到2005年缺水27.56亿立方米,到2015年缺水61.53亿立方米。
如果重庆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不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共发利用,将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十分重要的支撑。
再次,要确立重庆水利发展的思路、目标、布局及重点项目。
指导思想:我们应坚持贯彻执行兴利与除害结合、开发与保护并举、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水利建设方针,抓住三峡工程建设、重庆直辖和西部大开发三大历史机遇,突出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和防洪减灾三个重点,依法治水、科学兴水,大力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化进程。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水利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三是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水利;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突出重点;五是坚持统筹规划、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协调发展。
总体目标:一是逐步建立起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的保障体系。
初步形成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格局,确保全市人民生活用水,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初步改善生态环境用水的情况。
到2005年全市水利化程度达到45%,解决195万农村人饮用水问题,乡镇自来水受益率达100%,确保县城以上城市用水。
二是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防洪保安保障体系。
在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上有明显的加强,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能力有较大提高。
到2005年主城区达到50年一遇,沿江县城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完成全市1388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
三是初步建立起有效的水环境保护保障体系。
在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治理水土流失、减轻水资源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上有明显的改变。
到2005年完成1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建立起从市到区县的水保预防监督体系,有效遏制城乡饮水水源污染和初步改善饮水质量。
四是初步建立起科学、严密的管理保障体系。
在建立城乡水务一体化体制、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上有明显进展,建立起水利工程分级负责、分级管理、自求发展的管理体制。
到2005年实现全市水资源统一管理,部分区县水务管理一体化,全部水利工程实行分组负责管理。
区域布局:一是主城区和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地区,以建设江河堤防、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水环境污染、开发利用过境水资源为主。
同时合理开发利用当地水资源,发展小水利和乡镇供水工程,整治病险水库,渠道配套防渗,满足农业灌溉需要。
二是东南部地区,以开发利用当地丰富水资源、适当建设水源工程、实施大灌区配套改造工程、提高水利化程度、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主。
同时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巩固发展地方水电,加快农村水电电气化进程。
三是中西部地区,以合理配置水资源、实施节水工程、大灌区配置改造工程、适当兴建水源工程和适时实施调水工程、治理水污染、解决城镇供水为主。
同时,大力整治病险水库,进行渠道配套防渗,提高水利存量资产效益。
重点项目:一是在水源供给项目上,续建17座重点水利工程;争取新上一批大中型水库和调水工程;实施大灌区配套改造和节水工程;乡镇供水和农村饮用水工程。
二是在防洪保安项目上,续建和新建主城区和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支流沿线城市的堤防工程;整治1388座病险水库;加强防汛、水文、河道管理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在水环境保护项目上,继续实施三峡库区江河两岸、重点建设项目区和已成水库库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控制主城区的江河水域和重点次级河流及饮水水库的水质污染。
四是在农村电气化项目上,实施24个区县(市)的农网改造工程,完成25亿元的投资任务;争取新上19个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项目;有计划地兴建一批优质水电电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