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教案 新人教版

高中政治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教案 新人教版

公开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高考考点:了解发展是唯物辨证法的另一个特征理解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

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及这一观点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含义,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引入】从近三年新课标高考试题分析中反映出这一节的内容在高考中占一定的比重,而且和其他模块的知识结合起来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

从命题方式看,主要通过背景材料,特别是哲学观点、漫画、古诗词等方式让学生分析问题,从题目类型看,在客观题出题较少,主要体现在主观题,10年广东高考37题就是个例子。

(让学生看题,但不分析。

问这题该怎么答,需要哪些知识点来引入这一节复习课的内容。

(2010广东高考37题)材料一:扫墓、踏青、折柳、沐浴、吟咪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

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材料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采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

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

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2)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6分)从题目的设问中,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应从几方面回答?上节课已复习了发展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2)发展的实质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无一例外。

包括我们的母语汉语,也是不断发展的,我们要把它当成一个变化发展的事物来看待,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汉语,体现了发展具有普遍性。

而汉语本身要发展,必须不断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吸收符合事物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元素,取代摒弃落后、陈腐的旧元素,这体现了发展的实质,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是前进、上升的变化。

【讲授新课】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途径)(1)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学生回答】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三点这是由新旧事物本身的发生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和发展,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新旧对比)从社会历史领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教师总结】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指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总体方向和总趋势,不是指每一步的方向。

事物发展中各个具体阶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则可前进的,也有可能是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例袁世凯称帝等,但这只是暂时的。

因为新事物所具备的优越性使它最终会战胜旧事物,事物向前发展的趋势是任何力量都改变不了的。

就像汉语,中西文化交流社会实践的发展,势必要求汉语也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要求,因而汉语中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汉语发展规律的新的语言元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这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2)新事物的成长壮大要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道路是曲折的【学生回答】漫长和曲折的原因三点新事物的成长要经历由弱到强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像题目中所提),旧事物要抵抗和扼杀新事物。

所以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新事物是在与旧事物的不断斗争中茁壮成长起来的,所以不能以事物出现的时间先后、不能以一时的强弱和发展速度的快慢、不能以事物的名称和旗号来判断新新旧事物。

(3)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符合客观规律;强大的生命力;远大前途的事物【教师总结】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4)方法论意义:第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要求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促使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第二,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找“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区分几个特定的说法,事物发展的趋势、道路、途径。

)(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量变引起质变(坏的结果)(防微杜渐)(2)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发展(新事物代替旧事物)(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4)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量变引起质变(重视量的积累)(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6)沧海桑田;斗转星移4、量变和质变(1)含义【学生回答】A、(2)量变和质量的辩证关系①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C、有了量变就会有质变”,对吗?为什么?并非有了量变,就一定有质变的发生。

量变只有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

②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开水、吃药)(3)方法论意义:做好量的积累,从点滴做起(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抓住机遇,促进事物的发展(优柔果断,缺乏信心)找量变和质变(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变化量变引起质变(坏的结果)(防微杜渐)(2)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发展(新事物代替旧事物)(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4)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量变引起质变(重视量的积累)(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6)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变化C、物经历一次量变和质变就实现了发展吗?③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的质变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反复,不断前进。

(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次量变到质变就结束了,而循环反复也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呈现一个发展的趋势,前进、上升,是一个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人类社会形态变化示意图)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新的量变。

量变和质变对事物的发展同样重要。

就像汉语要实现发展,它必须不断吸纳语言新元素,否则它不可能实现质的发展,没有量变就没有质量,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因而任何只承认质变或只承认量变的看法都是错误的。

课堂练习:4、(2010广东高考37题)材料一:扫墓、踏青、折柳、沐浴、吟咪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

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材料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

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

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2)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6分)问题指向非常明确,首先在审题时要明确题目限定的答题范围,那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不要答唯物辩证法中联系观和矛盾观的内容。

其次要明确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到底有那些内容,按照教材的知识结构归纳应包括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和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答题时根据这些内容并结合题目材料来组织答案就可以了。

(2)①发展具有普遍性,汉语也是不断发展的。

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新陈代谢是汉语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符合汉语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语言要素,具有强大生命力。

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汉语在其发展中总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的争议也表明对新生事物也有一个认识过程。

⑤做好量变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要积极积累、吸收符合语言发展内在规律的新元素,为促进汉语进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

5、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从追求“国富民强”到追求“民富国强1”的转变成为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ii,将贯穿于“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材料二:从“十一五”规划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2009年底经济工作会议作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的重要判断,党中央不断发出“加快转变”的号令。

当前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更坚定了我们以变革促转型、从危机看生机的决心。

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1)结合上述材料,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2)分析党作出上述决定的政治依据。

(3)结合《经济生活》相关知识,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1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的GDP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件事在全世界都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过去4年中,中国的GDP总量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而不断前移,中国经济的每一次超越,都引起了全球舆论的高度关注。

但中国的人均收入尚不及美国和日本的人均收入的1/10。

中国的人均收入排名尚在全球的第106位。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从“国富民强”转变到“民富国强”的理由。

为了这个转变,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最鲜明的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ii“十一五”是中国经济极不寻常的5年,在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大地震以及旱灾、水灾、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次第发生的情况下,我们走过了跌宕起伏的道路,共同经受了空前严峻的挑战。

这5年,中国经济既有高增长低通胀的理想格局,亦有高增长高物价的过热场面,更因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遭遇了经济急速下滑、通胀和通缩轮番登场的考验。

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质与量、快与好、物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调整前进的航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