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世界文化遗产
第六课莫高窟:刻在岩壁上的文化
教学案例
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之物的藏经洞,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中借助媒体,学生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盛大的敦煌莫高窟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祖国西北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莫高窟有精妙绝伦的彩塑,有宏伟瑰丽的壁画,有六万多件经卷、文书等,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教学中围绕三个问题展开:
1.莫高窟有哪些精妙绝伦的彩塑?
2.莫高窟有哪些宏伟瑰丽的壁画?
3.莫高窟有哪些经卷,藏经洞里有些什么?
有问题就得解决,而且靠自己来解决,学生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1.可以默读文本,品味莫高窟的精妙绝伦,博大精深。
2.可以阅读老师提供给你的信息与有关莫高窟资料来品味感受;
3.可以自己收集关于莫高窟的材料。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研究敦煌艺术。
(1) 彩塑部分: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的主体。
因敦煌石窟是开凿在砾岩上,因此多为木架结构。
在人工制作成的木架上束以苇草,草外敷粗泥,再敷细泥,压紧抹光,再施白粉,最后彩绘。
始自十六国,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直到清代,目前尚存彩塑3000多身,其中圆雕2000多身,浮塑1000余身。
其保存古代彩塑之多,历时之长,技艺之精,为世界所罕见。
敦煌彩塑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可分三个时期:(一)发展期,包括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四个时代,历时180年。
(二)极盛期,包括隋唐两个时代,历时300多年。
洞窟多为方形殿堂式,一般都在正面大龛里列置以佛为中心的群像。
(三)衰落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回鹘、元几个时代,历时460余年。
继承晚唐时代殿堂中心佛坛窟形制,塑像置于中心佛坛上。
(2) 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
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
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3) 藏经洞:故事发生在100年前,一个矮小结实的外国人带着他的中文翻译穿过风沙来到敦煌,一路上他们急切地打听着一个名叫王圆禄的道士,没有人知道他们此行的意图,没有人想到这个意图将会给敦煌带来一场灾难性的不幸。
1900年6月22日,王道士在清除莫高窟16号石窟的流沙时发现了一堵前人做的封墙,封墙被扒开,一个堆满了罕世珍宝密室就这样重见天日了。
这些经卷、文书又是从哪来的呢,据推测,在公元10世纪,西夏人攻占敦煌时,敦煌各寺院把自己珍藏的写本、经卷藏到了洞窟里,在外面垒起一道墙壁再画上壁画以躲避战火。
然而,藏经书的和尚们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这个堆满了5万件包括5世纪到11世纪的稀世珍宝的藏经洞,从那时起,一直是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王道士的一次偶然发现,让这个震惊世界的藏经洞在不经意间来到人间,并从此历经劫难。
斯坦因走后三年,在国内学者的多次呼吁下,1901年,清政府才下令把所有残存的经卷写本运到北京,当然,如果没有100年前敦煌藏经洞的发现,敦煌学不可能成为世界性的显学,我们对华夏文明的认识也就不是今天的样子。
敦煌莫高窟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步履蹒跚,走过了近5000年的漫长曲折里程,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敦煌莫高窟灿烂的文化。
遍地的文物遗迹,沧桑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使莫高窟流光溢彩,美丽辉煌。
最后开展一次实践活动:举办一次“模拟参观莫高窟”活动。
(1) 要求学生用胶泥、粘土或其他材料制作“形态各异”的彩壁,绘制“丰富多彩”的壁画。
(2)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已制成的展品,将课文改写成导游词。
请同学们课外完成“课外实践活动”,并把活动情况写下来后发回学校的网站上来。
任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