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树立
正确就业观和择业观的的对策分析据统计,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大约是630余万人,2011年的人数高达是660万人,2012年更是增加到680万人,预计2013年的毕业人数将会达到699万人。
随着毕业人数一年比一年创新高,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为608.2万人,按比例推算,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
而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上届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上届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上届同期13个百分点。
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境遇。
除了社会多方的各种原因,大学生也必须意识到自身缺陷导致就业这种境遇。
所以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要做的就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就是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平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
要衡量自己的综合能力的高低,并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如果没有衡量自己的能力就盲目就业,那么就是错误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一、立足现实,脚踏实地,树立信心
许多大学生过于理想化,对人生有许多美好的追求,总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这种积极的心态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人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很多事情都是不遂人意的。
有些大学生把自己定位太高,认为自己应该在大企业、大公司上班,享受高薪和优待,他们看中的是眼前的经济利益和生活条件,一心想在城市里,对于小县城、农村的乡镇企业和艰苦环境不屑一顾。
这样的心态使他们纠结于小细节之中,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还有一些大学生拘泥于传统思想,只想找“铁饭碗”,在国企或政府部门当公务员。
这种具有局限性的观念表明这类的大学生并没有立足于现实。
并且许多大学生在没有找到工作的情况下就感觉受挫,选择了逃避,长久地赖在家里消极度日。
因此,大学生要认清就业形势,立足现实。
要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就业观。
很多高层管理人员也是从基层做起的,很多成功人士并不是一开始就很成功。
首先,把自己所学的专业,自己的特长,自己的爱好综合起来,找出适合自己的职业。
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脚踏实地的作风,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工作都可以尝试。
从先就业中做起,积累工作经验。
其次,积极收集就业信息,择业指南,学习就业择业技巧,提高自己的主动性。
通过网络资源、人才交流会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大胆把自己的才能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更重要的是,要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要用消极的态度去对待就业。
大学生应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仅仅是学历,还有素质和能力。
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储备。
根据社会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大学生不仅要有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充实自己,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这个社会。
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且懂得灵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在不断实践中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要知道,丰富的工作经验也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树立竞争就业思想,就因为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要把自己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最近李克强在谈到大学生就业形势时说到:“你们是不断线的风筝”。
他鼓励大学生们,只有“下得去”,本事才能“上得来”,干事才能“拿得起”,基层最能锻炼人。
他说,下基层、到基层工作,才能使人更快地成长起来。
基层的经验,无论以后走到什么岗位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有经历基层锻炼,才会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李克强的话正好总结了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希望当代大学生能更好地就业择业,以便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Power by YOZOSO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