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桩基础设计
采用实体基础假设,以分层综合法计算。 采用实体基础假设,以分层综合法计算。
s = ψ ⋅ψ e ⋅ s′
五、桩基负摩阻力验算
′ ′ τ ni = K iσ vi tan φi′ = ζ niσ vi
1、摩檫桩基础
γ saf N ≤ R
n
2、端承桩基础
(γ saf N + 1.27Qg ) ≤ 1.6 R
Qu 、 qsui 、 qpu的确定通常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的确定通常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一、静载试验法 二、静力学计算法 三、原位测试法
一、静载试验法
1、试验装置
2、试验成果 极限载荷
O Qu Qu
/
Q
su
A
B
s 图5-3 单桩荷载-沉降曲线 B-缓变型 A-陡降型;
图1: Q-S曲线图 : 曲线图
• 静力触探法 静力触探法(CPT) • 标准贯入试验法 标准贯入试验法(SPT) • 旁压试验法 旁压试验法(PMT)3.来自 桩基计算一、桩顶作用效应
1、基桩桩顶作用效应计算
轴心荷载作用下的轴心力
F +G Ni = n
偏心荷载作用下的轴心力
F + G M x yi M y xi Ni = + + 2 2 n ∑ yi ∑ xi
σ +γ z ≤ q
/γq
σz =
F + G − 2(a0 + b0 ) ⋅ ∑ qsik li (a0 + 2t ⋅ tan θ )(b0 + 2t ⋅ tan θ )
对于 sa ≻ 6d 的群桩基础
σz =
4( N − u ∑ qsik li )
π (d e + 2t ⋅ tan θ )
2
四、桩基沉降验算
(3)受剪切计算
γ saf V ≤ βf c b0 h0
(4)局部受压计算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2)受冲切计算 • 柱(墙)下
γ saf Fl ≤ αf t um h0
Fl = F − ∑ N i 0.72 α= λ + 0.2
•柱下矩形独立承台受柱冲切 柱下矩形独立承台受柱冲切
γ saf Fl = 2[α 0 x (bc + a0 y )
+ α 0 y (hc + a0 x )] f t h0
40
45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k 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Rk=PU/K K---安全系数 常取2 安全系数, 常取 安全系数
二、静力学计算法
Q = Q +Qu = ∑ iliqsui + A qpu U u su p p
三、原位测试法
荷载(KN)
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图2: S-Log(t)曲线 : 曲线
Log(t) 1 0 10 100 1000 10000
5
4
560KN
10
560KN
8 12 沉 16 降 量 20 毫 24 米 28
15
沉 20 降 量 c 25 m
30
35
32 36 40
桩周第i层土厚长度和相应的桩身 式中 li 、Ui—— 桩周第 层土厚长度和相应的桩身 周长; 周长; 桩底面积; Ap—— 桩底面积; qsui、qpu—— 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和持 层土的极限侧阻力和持 力层极限端阻力。 力层极限端阻力。
桩基规范) 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Qd=( Qsk+Qpk )/1.65 (桩基规范 桩基规范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Q 地基规范)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d=( Qsk+Qpk )/2.0 (地基规范 地基规范
桩顶荷载计算简图
2、地震作用效应
二、基桩竖向承载力验算
1、荷载效应基本组合 轴心 偏心
γ saf N ≤ R γ saf N max ≤ 1.2 R
N ≤ 1.25R
2、地震作用效应组合 轴心 偏心
N max ≤ 1.5R
三、桩基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w z z uk 其中 对于 sa ≤ 6d 的群桩基础
3.4 桩基础设计
一、基本设计资料
1、勘探点间距 2、勘探深度
桩的类型、 二、桩的类型、截面和桩长的选择 三、桩的根数和布置
1、桩的根数
2、桩的间距 3、桩在平面上的布置
F +G n≥ R
四、桩身结构设计 五、承台设计
1、构造要求 2、承台结构承载力计算
(1)受弯计算
M x = ∑ N i yi M y = ∑ N i xi
(1)承台刚度 (2)基土性质 基桩间距(主导因素) (3)基桩间距(主导因素)
• (二)贴地情况的群桩效应 对桩侧阻力的削弱 对桩端阻力的增强 对基土侧移的阻挡作用。 对基土侧移的阻挡作用。
五、按规范确定基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R = η s Qsk / γ s + η p Q pk / γ p + η c Qck / γ c
3.桩基础 3.桩基础
3.1 概述 3.2 单桩承载力确定 3.3 桩基计算 3.4 桩基础设计
3.1 概述
桩的分类
按施工方法: 按施工方法:预制桩和灌注桩 按桩的设置效应:大量挤土桩、小量挤土桩和不挤土桩 按桩的设置效应:大量挤土桩、 按桩的受力性能: 按桩的受力性能:端承桩与摩擦桩
群桩效应 一、概念
群桩的承载力 群桩基础 η= n × 单桩承载力 基桩 群桩效应 群桩效应系数 低承台群桩基础的群桩效应
二、端承型群桩基础
三、摩檫型群桩基础
承台底面脱地的情况(非复合桩基) 1、承台底面脱地的情况(非复合桩基) 承台底面贴地的情况(复合桩基) 2、承台底面贴地的情况(复合桩基)
四、影响磨擦型群桩效应的因素 脱地情况: (一)脱地情况:
当根据静载荷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 值时,按下式计算基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值时,按下式计算基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R = η sp Quk / γ sp + η c Qck / γ c
对端承桩基
R = Qsk / γ s + Q pk / γ p
3.2 单桩承载力确定
Q =Q +Q =∑ iliqsui + A qpu U u su pu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