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货物多式联运

国际货物多式联运

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的概念浅谈摘要随着电子科技的应用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运输业进入了物流时代。

物流不但把各种运输方式予以有机结合,而且将生产、销售等诸环节也合而为一,成为一种高度综合的现代化生产与运输方式。

在物流体系中,多式联运仍是其命脉及主干之一。

多式联运是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运输业的必然的发展方向,我国的集装箱多式联运受到运输业制度的影响,我们应当从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技术,政府政策法规等发面来发展多式联运。

因此为了迎接物流时代的到来,有必要对其主要基础-多式联运中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努力在诸多分歧上达到共识,并促进国际多式联运的统一化,从而以“法律一体化|”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和发展。

关键字多式联运多式联运单证规则构成要件一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的概念国际货物多式联运法律称谓的发展和统一化国际货物多式联运(下简称国际多式联运)虽然被广泛应用,但国际上关于该概念的特定称谓却尚未统一,相关的概念主要有:“联合运输”、“联运”、“连运”、“集装箱运输”以及与多式联运相对应的“单一运输”这些名词与国际货物多式联运都有一定甚至十分密切的联系,相互之间极易发生混淆。

所以罗尔夫?威特教授(Ralph De Wit)告诫说:即使这些概念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别,在实务中也非常容易被混用。

因而不能仅依靠其所使用的术语来判定一个运输合同的性质。

运输合同的性质直接关系到多式联运经营人或承运人权利、义务范围的大小,对运输方式的概念内涵理解不一,极易引发纠纷和争议。

为了避免这种状况,除了在签订合同时应谨慎选择有关的名词或术语,并注意依合同内容而非形式来确定运输方式的性质外,更好的解决方法也许是尽快将这种运输方式的特定称谓统一化、确切化。

联合国经济和贸易发展委员会(UNCATD,下简称联合国贸发会),国际商会(ICC)等国际组织也在为此做着不懈努力。

目前实务和理论界最常见的术语便是1980年在《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以下简称联合国多式联运公约)中最早出现的“多式联运(Multimodal Transport)”一词。

该称谓准确地描述了这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并为人们普遍接受。

可以想见,随着它被日益广泛地应用,这一术语将取代其他,成为该种运输方式的专用词语。

除了描述这一运输方式的术语有待统一外,关于这一概念的具体法律内涵,国际公约和国内法也有各自规定。

下面一一加以介绍分析二国际公约和惯例及各国对国际货物多式联运法律内涵的规定和理解1,国际公约和惯例《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目前看来,联合国多式联运公约关于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的定义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

根据该公约,国际货物多式联运是指:“按照多式联运合同,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由多式联运经营人将货物从一国境内接管货物的地点运至另一国境内指定交付货物的地点。

为履行单一方式运输合同而进行的该合同所规定的货物接送业务,不应视为国际多式联运。

”\公约的这一定义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它将多式联运与联运明确区分开来,后者是在单一运输方式之间进行连续运输;第二个特点是公约强调多式联运的国际性,并规定国际性的标准是:接管货物地点和交付货物的地点要位于不同国家。

这大概是由于国际货物多式联运较其他运输方式相比,路程更长更复杂,国际性不可避免地成为其一个突出特色。

实务中,国际货物多式联运也的确在整个多式联运中占了绝大比例。

很多学者在其著作或文章中分析有关多式联运的问题时,他们主要论及的是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实践中当人们谈及多式联运,针对的也主要是国际层面上的这种运输方式。

因而,“多式联运”往往就是“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的代名词。

本文中,如果没有上下文特别说明,多式联运即指国际货物多式联运。

(2)《1991年国际商会关于多式联运单证的规则》距联合国多式联运公约的生效,大概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原因可能在于:其一,公约具有强制适用性。

其第3条规定,符合公约要求的多式联运合同一经签定,本公约即对这种合同强制适用。

这种强制适用的要求,对一些国家来说,可能一时难以接受。

其二,公约生效的条件也比较不易满足,它要求30个国家加入后的12个月内才能生效,但到目前为止,仅有7个国家加入了该公约。

为了确保该公约生效前国际货物多式联运能有效地进行,有关国际组织决定制定一个临时性的规则,这就是联合国贸发会会同国际商会在《1975年国际商会关于联合运输单证(Combined Transport Document-Combidoc)的统一规则》(下简称《1975年国际商会统一规则》)的基础上,参考联合国多式联运公约制定的《1991年国际商会关于多式联运单证的规则》(下简称1991年国际商会规则)。

顺便提及的是,目前在实务中应用的比较广泛的便是1991年国际商会规则。

除了它对多式联运的概念内涵要求的比较宽泛外,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在适用性上,1991年国际商会规则既不象联合国多式联运公约那样有强制适用的要求,也不象《1975年统一规则》那样以签发联合运输单证为适用之前提。

它规定,只要该规则被以书面、口头或其它方式纳入运输合同,则不论该合同涉及一种运输方式或者多种运输方式,也不论是否签发了单证,该规则将予以适用。

第二,1991年国际商会规则吸收了联合国多式联运公约的主要内容,但其规定更为清楚简明,并去除了规定在联合国多式联运公约中诸多杂项条款,因而更容易被当事人接受和适用。

2,各国有关多式联运的法律对多式联运的规定和理解虽然在适用性上,国际公约优先于国内法,但因目前并没有生效的规范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的国际公约,所以,国内法中对多式联运的规定就可能成为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合同的准据法。

因此,我们在这里对有关国家关于多式联运的法律,尤其是其对多式联运这一概念的规定和理解做一简要介绍评析。

很多国家国内运输法或商法中并没有关于多式联运的规定。

例如迄今为止,日本法中尚无关于多式联运的专门规定。

日本商法典中只有一条关于连运的定义(第579条),但多式联运并不包含在该定义中。

多式联运在日本被理解为采取一种以上的运输方式并由一个承运人承担整个运输过程中的责任的运输。

日语中多式联运一词“Fukugou unsou”则源于对“联合运输(Combined Transport)”的翻译。

德国1998年对其运输法作了彻底修正,其中一个重大修改就是将关于多式联运的规定加入其中,该法已于1998年7月1日生效。

[viii]荷兰是世界上最早将多式联运用成文法予以规定的国家。

体现在荷兰新民法典中的多式联运的定义与联合国多式联运公约中的概念内涵类似。

中国包括多式联运规定的法律目前有两部:海商法和合同法。

但对多式联运的定义,则只体现在海商法中。

它规定:多式联运要包括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而且必须包括海运。

新颁布实施的合同法虽然对多式联运亦有专门规定,但对此概念却未曾提及。

这对多式联运这种运输方式的推广,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缺憾。

不过这对合同法中有关多式联运条款的适用,可能并无实质影响。

因为根据合同法第123条规定,海上客运、国际海上货运合同、航空运输合同和铁路运输合同分别适用海商法、民用航空法和铁路法的规定。

合同法还规定,其第17章适用于一切运输合同,不论是国内运输或是国际运输。

根据这些规定以及在适用性上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的原理,包括海运在内的多式联运合同应优先适用海商法这一特别法,鉴于其它运输法中并无有关多式联运的规定,不包括海运的多式联运合同自然应由合同法来统一规范。

(海商法和合同法中所规范的多式联运合同,都既包括国际多式联运合同也包括国内多式联运合同。

)此外,合同法对联运也作了专门规定,为明确划分多式联运与联运这两个最易混淆的概念确立了法律基础。

三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的构成要件1,综前所述,特别是依据联合国多式联运公约的规定及国际上的实际做法,构成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应该具备以下要件:1)必须具有一份多式联运合同。

该合同是多式联运经营人与托运人之间权利、义务、责任与豁免的合同关系和运输性质的确定。

它可以口头、书面或者电子形式制定。

2)由一个多式联运经营人对货物运输的全程负责。

国际多式联运经营入。

是由过去的货运代理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尽管货运代理人在各国各地区的称谓有所不同.但在多式联运问世前,货运代理人的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受货主委托代办货物搬关、接、仓绪、调拔、检验、保险、包装、拼装、转运和订舱等。

它以货主的代理人的身份对货主负责.并按代理项目收取费用。

同时,还可以代理船舶运输业务。

代办揽货、单据处理、费用结算和燃物料供应等与船运有关的业务。

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随着运输方式的变革。

货运代理的业务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不只是充当中间人和媒介的角色,而已成为国际运输的主要组织者和国际贸易的重要协助者之一3)必须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连续进行运输。

4)必须是国际间的货物运输。

国际多式联运的主要特点是:以方便托运人和货主为目的,由多式联运经营人对托运人签定一个运输合同,统一组织全程运输,实行运输全程一次托运,一次收费,一单到底(如果签发多式联运单的话),统一理赔和全程负责。

这一点已达成共识,这里不再赘述。

2. 国际多式联运的地位与作用国际多式联运,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运输方式的运输组织形式。

众所周知,每种运输方式既有它的优点又有它的不足。

一般来说,水运的主要优点是运量大,成本低;公路运输的主要优点是机动灵活,便于实现送货到门的运输;铁路运输的主要优点是,不受气候影响,可深入内陆和横贯内陆实现准时运输;航空运输的主要优点是,可实现快速运输。

国际多式联运的最大特点是可综合利用各种运输方式的优点,以便达到从发货地点到收货地点的“快速、高效和廉价”一贯运输的目的。

例如:以日本至伦敦为例,全程海运,经巴拿马运河为12 352 rlmile.采用多式联运.改为海一陆一海运输方式,经美国大陆全程仅为ll 225n mile,缩短了1227 n mile,可节省运输时间约5~ 7 d.由于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具有上述特点,从而方便了货主,降低了运输成本,可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所以这种国际运输新技术已在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的推广和采用,进而加速了运输方式的变革,并提高该运输方式在国际运输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加强了外贸商品在国际商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四小结这部分首先对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认为作为国际新兴运输方式法律意义上的称谓术语,“国际货物多式联运”是最适合及具有代表性的,应成为这种新兴运输方式统一的特定法律术语。

其次,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及信息通信技木的快速发展,未来的多式联运呈现以下几个发展方向:快速化、最优化、智能化、效率化。

未来全球供应链的消费者将继续需要供应链加速运送他们的商品和货物,速度仍将是多式联运的一个必须首先考虑的要素消费者将需要更佳的供应链的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