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第三周复习题一、四部;二、国学为什么不是“国故学”?三、为什么要说“国学惟欲其旧”?四、通过以下对于道的两组说法,谈谈你对于道的理解:(一)表诠(正的说法、肯定的说法)的三种:1,“天不变,道亦不变”2,“放之四海而皆准”3,“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二)遮诠(负的说法、否定的说法)的三种1,“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者非道2,“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者非道3,“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者非道第五周复习题一、从“文学通情,史学明故,哲学达理”的比较出发,谈谈你对哲学的理解。
二、请比较庄子“道行之而成”与王船山“行而后知有道”两种说法。
三、“虚位”、“定名”四、为什么说,只用“道德”两个字说儒家还不够,一定要说“仁义道德”才足以表达儒家之为儒家的根本含义?第六周复习题一、五经、六经、七经二、孔子对于六经分别做了哪些工作?(删诗、叙书、订礼、正乐、赞易、作《春秋》)三、辨析下面的说法:(一)“《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二)“《春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四、分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孟子》总章一一〇)第七周复习题一、四书、思孟学派二、先秦诸子十家三、辨析下面的说法:孔子不是与诸子并列的先秦诸子之一;《论语》也不是诸子类的作品,而应当被归为六经的范围。
四、分析:(一)《论语》总章二七八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二)《论语》总章一九一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第八周复习题一、分析: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章六)二、分析: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庄子·齐物论》)第九周复习题一、分析:(一)董子:“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二)顾亭林:“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二、面对是非混乱、莫衷一是的局面,庄子、扬子云等像我们一样发生了“谁使正之”的困惑。
庄子对此问题的看法是,“我与若不能相知”、“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而扬子云的看法则是,“万物纷错则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
请评价他们的看法,并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第十周复习题一、论述:结合《孟子·告子上》章七,谈谈你对于“心之所同然者,谓理也,义也”,以及“圣人与我同类者”、“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几句话的理解。
《孟·告上》章七: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
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
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
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第十一周复习题一、宋五子、理学四大学二、本末三、分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子《观书有感》之一)“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诗经·烝民》)第十二周复习题一、体用、道器二、分析: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孟子·离娄下》章一九)三、比较:请比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与“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经章)这两个表达中对于道的理解有怎样的异同?第十三周复习题一、阴阳、五行二、阴阳的关系第十四周复习题一、五行的关系二、践形、肖三、分析:“形色,天性也。
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孟子·尽心上》章三八四、论述:《尚书·泰誓》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左传》成公十三年:“刘康公曰:‘吾闻之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
’”《礼记·礼运》曰:“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
”请根据上述内容,谈谈你对于人在天地中的位置的理解。
第十五周复习题一、分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尽心下》章一五)二、论述:人心的地位与作用。
第十六周复习题一、分析:人亦天地一物耳,饥食渴饮无休时。
若非道义充其腹,何异鸟兽安须眉!(孙明复)二、论述:《中庸》说:“天命之谓性。
”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据此谈谈你对于人性问题的看法,为什么说人性是一个天命?1、“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韩文公韩愈说道2、七经3、道术与方术4、先秦诸子十家5、理学的主要内容、特点6、宋五子7、墨子君子利辩辩必有胜8、点拨语发露语9、荀子以人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10、对塔说相轮的人与直入塔中寻相的人11、忘言的沉默超言的沉默12、大冶制金《庄子》13、一心有三能14、四端与七情15、阴阳的关系相反相对相生相成16、五行的关系17、和而不同(天地万物君子)18、日光照物二、分析题1、觚不觚,觚哉!觚哉!2、诗经是一部诗歌总集,春秋时一部编年体史书3、《大学》传之九章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和《墨子》小取篇有诸己不求诸人4、王敝《周易阅历》象略5、朱子论心性关系的三段话三、论述题1、你对中国文化及其精神的认识2、传统对我们的意义以及我们对传统的责任3、从认识自己到对哲学的理解4、道5、圣、经、道三者的关系6、怎样不任由自己的生命沦为一种仅仅是原始生命的蠢动7、人之所以为人者简答题(共十八题):一、孔子作六经的六件事;二、七经;三、道术与方术;四、诸子十家;五、四科十哲;六、四配十二哲;七、思孟学派;八、四书五经;九、宋五子;十、濂洛关闽;十一、和而不同;十二、几希;十三、肖;十四、践形;十五、才出于气;十六、心者气之精爽;十七、良知良能;十八、四端。
分析题(共十题):一、国学惟欲其旧,哲学惟欲其真,儒学则务期归于至善。
”请评析这个说法。
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总章一九一三、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总章二九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仁、义、礼、智,性也;心,统性情者也。
端,绪也。
因其情之发,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见,犹有物在中而绪见于外也。
——朱子集注四、董子:“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五、顾亭林《日知录·正始》:“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六、圣人与我同类者……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孟子》总章一四七六、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子《观书有感》(一)七、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子《春日》八、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
形不胜心,心不胜术。
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
——《荀子·非相》九、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朱子注曰:“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同得天地之气以为形,其不同者,独人于其间得形气之正,而能有以全其性,为少异耳。
虽曰少异,然人、物之所以分,实在于此。
众人不知此而去之,则名虽为人,而实无以异于禽兽;君子知此而存之,是以战兢惕厉,而卒能有以全其所受之理也。
”十、形色,天性也。
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孟子·尽心上》众人有是形,而不能尽其理,故无以践其形;惟圣人有是形,而又能尽其理,然后可以践其形而无歉也。
——朱子集注论述题(共五题):一、“金圣叹尝谓:“善论道者论道,善论文者论文。
”我们据此说,哲学是论道或达理、哲学家是论道者,而与通情的文学、明故的史学不同。
请依此区分,谈谈你对于《论语》总章一四二“觚不觚!觚哉!觚哉!”的解读。
二、对于“谁使正之”这个问题,庄子和扬子云各自的观点是怎样的?你对此问题有什么看法?三、《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
”一曰“近道”,一曰“谓之道”,比较此两种说法意思的异同。
并结合之前课中所讲,请你谈谈对于“道”的进一步理解。
四、《书》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左传》引刘康公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
”周子曰:“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请谈谈对这些话的理解,并据此谈谈你对于人之所以为人、人在天地之间的地位、人与万物之关系等问题的看法。
五、自孟子创为“践形”说,儒者屡屡畅发此义,以为人生根本义务之所在。
如张子曰“其践形,惟肖者也”,宋学士诗曰“须知学践形,庶不惭载覆”等等。
请谈谈“践形”说的意义,人何以必须由“人模人样”真正实现为“像模像样”之“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