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现场急救及转运中的护理配合Nursing coordination of site first aid and transit of severe trauma patients李 菁Li Jing(TCM Hospital of X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Jiangsu 221003China)摘要:[目的]总结严重创伤现场急救与转运途中护理方法。
[方法]对116例严重创伤院前急救护理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经积极现场急救,116例中急救成功110例,现场死亡6例。
[结论]严重创伤病人重视黄金抢救时间,快速准确伤情评估,积极的组织管理,有效的呼吸循环支持,正确固定及转运等措施是急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严重创伤;现场急救;护理Abstract Objective:To summarize the nursing methods of site first aidand transit of severe trauma patients.Methods: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carried out for the clinical data of a total of 116severe trauma patients inour hospital from March in 2010to March in 2012.Results:After positivesite first aid,110cases were rescued successfully and 6cases died on site.Conclusion:For severe traumatic cases,the key measures of success emer-gency treatment contain the prime time for rescue,quick and accurate inju-ry evaluating,positive organizations and managements,effective respiratoryand circulation supports,and correct fixed and transit.Key words severe trauma;site first aid;nursing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24.005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8C-2218-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普及,交通、旅游等事业飞速发展,造成严重创伤逐年增加,创伤特点是病情重、变化快、死亡率高。
除传统的意外事故和战伤外,又增加了以爆炸和中毒为主要致伤原因的突发性损伤。
其特点为伤情复杂,群体为主,复合伤多,伤势急重,致命性强,死亡率高。
因此从第一急救工作者到达现场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开始直至将病人送达医院急诊室之间这个阶段的现场急救工作显得非常重要[1]。
伤后数分钟是死亡第一高峰。
伤后数分钟到1h是死亡第二高峰,被称为抢救危重病人的“黄金一小时”[2],是救治成败的关键,现场急救护理与转运有其特殊意义。
我院120采用早期、准确、主动的急救护理措施在黄金时刻内使病人得到救治。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急救中心2010年3月—2012年3月共接诊严重创伤病人116例,男71例,女45例;年龄14岁~66岁,平均35岁;高速公路车祸伤68例,普通车祸伤20例,高空坠落伤6例,压砸伤6例,挤压伤2例,暴力伤12例,其他2例;脊柱骨折17例,骨盆骨折9例,四肢多发骨折46例,腹部脏器伤14例,胸部损伤8例,颅脑损伤22例,全部病人中有72例为复合伤。
1.2 快速反应 “120”急救小组时刻牢记“时间就是生命”,出诊人员随时处于应急状态。
接到电话后迅速问清事故地址、人数、致伤原因,并留下“报告者”电话,以便联系。
白天3min,夜间5min出诊。
出车后,随车人员再次与“报告者”联系,确定地址,夜间出车尤为重要,以防走错路线。
根据受伤人员的数量及伤情评估可能需要的抢救器材、药品,并熟悉摆放位置,以便最快速的参与现场救治。
1.3 现场评估 到达现场后,根据病人的反应做初步伤情评估。
若伤者应答清楚,可根据其自诉进行救治。
若伤者不能应答或意识不清,迅速按照ABBCS[A气道(有无堵塞,有无开放损伤);B呼吸(深度及频率);B出血(活动性出血);C循环(脉搏和血压);S感知觉(意识情况及对刺激的反应)]法进行检查评估[2]。
记录并根据情况进行评估处理。
1.4 急救措施1.4.1 保持气道通畅及给氧 严重创伤病人多伴有休克及昏迷,血凝块、呕吐物、泥沙及义齿等异物容易堵塞气道引起窒息,应立即清除。
并将病人头部偏向一侧。
使用面罩给氧5L/min~6L/min,必要时协助医生进行气管插管,以保证呼吸道畅通。
1.4.2 止血、包扎 头面部出血使用无菌纱布覆盖,绷带缠扎止血。
四肢开放性损伤伴出血时,无菌纱布覆盖,绷带缠扎止血后,予止血带止血。
止血部位上肢在上臂的上1/3,下肢在大腿的中上1/3部位,以防损伤神经,并记录时间,每半小时放松1次,密切注意肢体温度、颜色等变化。
胸腹部损伤脏器外露时,不可回纳,无菌大棉垫覆盖后,三角巾轻轻包扎。
1.4.3 扩容抗休克 快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生命的关键,用留置针开通两条大静脉,并牢固固定,快速补入平衡液,维持有效血循环。
第1个30min内快速输入1 500mL~2 000mL液体,纠正休克。
在骨盆骨折及下腹部损伤时,不应从双下肢静脉输注,应选择上肢静脉通道。
1.4.4 固定及搬运 固定的目的是防止骨折再移位损伤重要的血管、脊髓、神经等,减少出血及疼痛。
颅脑损伤病人应使病人平卧,头转向一侧,防止舌后坠。
随时清理口腔分泌及呕吐物,以防造成窒息。
颈椎外伤病人使用颈托固定颈部,并专人扶住头部,防止搬动时扭转造成截瘫或使截瘫加重。
胸腰椎骨折病人在搬运时要保护脊柱成伸直状态,平托平放,防止扭转或屈曲。
骨盆骨折使用骨盆带固定。
四肢骨折可用夹板或支具固定,必要时用健肢固定。
靠近骨折处的上下两个关节不可固定过紧。
指、趾需露在外面,以便观察血循环情况。
1.5 转运及护理配合1.5.1 安全转运 在转运回院途中,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末梢血管充盈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防止隐匿伤情发展加重[3]。
根据病情加快扩容的同时,可给予升压药物并提高给氧浓度,注意患肢的保暖。
使用止血带的病人,检查止血带的松紧度及使用时间,必要时30min放松1次。
放松时采用压迫止血。
颅脑损伤病人重点观察瞳孔及意识变化,警惕脑疝发生。
多发性肋骨骨折,注意观察呼吸情况,防止张力性气胸出现。
随时把病人情况通报医院相关科室,准备绿色通道,制订好抢救和检查流程,保证病人入院能及时得到检查、及时得到接诊或抢救、及时得到手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1.5.2 心理护理 突发的事故打击,伤者还没有从惊吓、恐惧中走出,紧张的抢救,护士没有时间与病人进行过多的语言交流,这是创伤急救心理护理的一个特点。
但是护士坚定的眼神,有条不紊地、快速熟练的护理技术,一句坚定有力的鼓励或者一个适度地握住病人手部的动作,都会给病人心理上带来很大的安慰,给予病人信任与安全感,树立战胜伤痛的信心。
2 结果 116例严重创伤病人合并2处以上多发伤72例,合并休克29例,除6例因伤情严重,到达现场救治时呼吸心搏已停止,抢救无效死亡外,110例安全转运至医院救治。
现场救治及转运成功率94.8%。
3 讨论 严重创伤的现场急救及转运,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从接通120电话出车到安全返回,考验的就是平时的管理与医护人员的素质。
要求医护工作者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创伤死亡的第2个高峰期在伤后数分钟至1h内,为提高抢救成功率,挽救病人生命,关键一点是伤后“黄金一小时”内的紧急救治[4,5]。
在现场救治中,保持气道通畅,早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正确的固定、包扎及搬运极为重要。
护士积极主动地配合,准确判断伤情的能力、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娴熟的急救护理技术是急救成功的安全保障[6-8]。
医护人员要有独到的急救意识和观察力,熟练掌握急救知识和急救技术操作,形成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才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根本,不但为病人院内救治赢得宝贵时间,也为后期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1] 张穗英.创伤现场急救的护理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2):2536-2537.[2] 孙爱红,桑桂兰.多发创伤148例急救原则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8):65-66.[3] 陆维娣,刘丽.严重多发创伤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J].中华现代药物应用,2010,12(24):218.[4] 黄花新,李美杏.多处创伤伴多处骨折的急救护理[J].广西医学,2006,28(11):1841-1842.[5] 刘俊祥,严崇宽.严重多发伤的院前和急诊科抢救效果分析[J].广西医学,2009,31(9):1303-1304.[6] 黄素芳,李刚.城市巡警院前急救能力现状及需求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1,25(1C):200-201.[7] 谢诚诚,祝雪花,徐伟英,等.温州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认知及需求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10,24(8B):2085-2086.[8] 诸葛海鸿,蔡佳梅,周伟,等.对专职陪护普及现场急救常识的效果[J].护理研究,2010,24(2C):541-542.作者简介 李菁单位:221003,江苏省徐州市中医院。
(收稿日期:2012-05-28)(本文编辑郭海瑞)静脉留置针不同进针角度与留置时间关系探讨续维莉,程晓梅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不同进针角度,直接影响留置针粘贴固定的牢固性,从而间接影响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方法]将80例危重病人进行不同角度静脉穿刺置管后固定,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的15°~30°进针角度穿刺置管成功后固定,观察组40例采用5°~15°进针角度穿刺成功后固定,比较两组病人不同进针角度穿刺成功后粘贴固定的牢固性与留置时间的关系。
[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后固定牢固性系数为97.5%,平均留置时间为7d~9d,而对照组穿刺成功后固定牢固性系数为77.5%,平均留置时间为3d~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静脉留置针采用减小(5°~15°)进针角度穿刺成功后粘贴牢固,从而延长了留置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静脉留置针持续留置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