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十年回溯与展望张 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 摘 要:本文回顾了10年来发表于国内9大外语重要刊物①上有关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1)二语词汇的附带习得与学得;2)二语词汇习得的策略研究;3)习得目标词汇的广度与深度研究;4)母语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5)基于语料库的词汇习得与本族语者的比较。
文章在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内二语词汇习得领域内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建议我国未来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应该多方吸收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探讨中国各层次二语学习者词汇习得过程中的特点和难点,更好地提高二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习得效果。
关键词:二语词汇;词汇习得;成果综述Abstract :The past ten years have witnessed an expansion of research scope of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LVA )in China.This paper presents a thorough overview of the relevant research covered the following 5aspects :1)incidental vs intentional SLVA ,2)strategy research of SLVA ,3)vocabulary width vs depth ,4)L1transfer effect ,and 5)corpus-based SLVA comparison.Eight important issues concerning SLVA research are raised in the end of the paper together with some suggestions to throw light on the futur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research in China.K ey Words :second/foreign vocabulary ;vocabulary learning/acquisition ;past and future research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6)06-0021-06 1.引言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二语词汇习得研究逐渐成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热点,有学者(Lewis ,1993)认为词汇习得是二语习得的中心任务,每一项语言能力的学习和提高都离不开对词汇的依赖,但是二语词汇的习得又是一个伴随终身的认知过程,无人能掌握一门语言的全部词汇。
因此,二语词汇的习得又成为令众多学习者和研究者呕心沥血的一大难点,研究二语词汇习得的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对词汇习得进行了讨论和实证研究(如:Laufer ,2001;刘绍龙,2002;濮建忠,2000;张淑静,2005等),形成如火如荼之势,将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持续引向深入。
在此关头有必要对相关研究作全面的总结回顾,并对未来二语词汇习得研究进行展望。
本文重点分析1995-2005年这10年间在国内重要外语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论文,对国外的相关成果也有所涉及,但有关国外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将另文综述。
2.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回顾自1995-2005年这10年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词汇的附带习得与学得;二)二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策略;三)习得目标词汇的广度与深度;四)习得过程中的母语迁移;五)基于语料库的二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的词汇习得比较。
2.1二语词汇的附带习得与学得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交际教学法促使词汇学习研究开始强调伴随性学习的作用。
“词汇附带习得”一词最先由Nagy ,Herman 和Anderson (1985)在研究儿童学习母语词汇时提出,即学习者在把注意力放在完成其他任务如阅读、听歌、复述大意时并非有意去记单词却附带习得了其中的词汇(转自Laufer ,2001)。
Joe (1998)认为学习者大部分的词汇习得均属附带习得,相对于有意识的背单词、查词典、做词汇练习等有意识学习来说,附带习得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
Nation (1990)又将词汇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前者指将注意力集中在词汇上的各种学习,后者即指注意力集中在言语传递的信息上以附带习得词汇。
国内也有学者专门研究了中国学生的词汇附带习得,如盖淑华(2003)设计了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任务,发现阅读目的对词汇附带习得有显著影响,阅读后复述比阅读后回答问题更能持久地促进词汇习得。
段士平、严辰松(2004)采用3种不同的注释方式考察对二语学习者附带习得生词和记忆保持所产生的影响。
结果表明:多项选择注释和单项定义注释两种方式对词汇附带习得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多项选择注释比单项定义注释方式更有利于词汇附带习得;和盖的结果相似,他们也发现词汇量大的学习者附带习得的词汇更持久。
也有学者把词汇的附带习得与有意学习(或称间接/直接学习法)进行分析比较(董燕萍,2003;张庆宗等,2002)。
董燕萍的研究结果发现,在交际教学法间接学习的基础上增加直接学习有助于学习者尤其是低水平学习者的词汇产出能力;张庆宗、吴喜燕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直接学习过程中对二语词汇进行形式和语义加工对二语词汇学习效果的影响程度。
他们的研究发现,语义认知加工(注意-非语境化-语境化)的词汇直接学习对整个学习效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受试的理解和产出性词汇水平和词汇量的保持均高于对词的形式加工组(注意-读和抄写单词)。
对以课堂学习为主的二语学习者来说,词汇量的扩大和词汇知作者简介:张萍(1967-),东南大学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二语习得收稿日期:2006-04-02(修改稿)2006年第6期总第207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6,№6Serial №207识的掌握如果仅依靠词汇的附带习得过程而撇开有意识的学得,这恐怕是天方夜谭,也脱离了外语教学的现实,更何况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对二语学习者来说实际上是开始建立一个新的概念系统(戴曼纯, 1998),词汇作为表达概念的载体,从一开始就处在学习者的有意识思维中,想要潜意识附带习得词汇几乎没有可能,不光是有意识学习,语言的输入还必须经过充分注意后才能被吸收(Schmidt,1990),因此二语学习者是在已有母语提供的百科知识基础上对二语词汇进行感知、摄入、编码和保存。
有鉴于此,区分二语词汇的附带习得与有意学得已没有实际意义,它们只是习得词汇的两种学习方式,相互补充,不分优劣。
在本文的行文过程中将不再区分二语词汇的习得与学得,二语词汇学习和二语词汇习得将视不同的语言场景交替使用。
2.2二语词汇学习策略自二语习得的研究重心转移到研究学生如何学上来以后,国外有关词汇学习策略的各种研究便如雨后春笋,国内的相关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依然成果丰硕,涉及到词汇学习策略的方方面面。
比如对词汇策略与成绩的相关度就做了大量研究,探讨究竟哪些策略会影响词汇学习的效果?影响的程度如何?王文宇(1998)、张萍(2004)等人的研究虽然使用了不同的受试对象,研究方法也略有不同,但结果很相似,即元认知策略和部分认知策略与词汇量和词汇知识有显著相关。
其次,(1995)、刘津开(1999)、赵福利(2002)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阅读中词义猜测策略的使用与二语水平的关系。
使用猜词策略在阅读中习得词汇首先必须拥有一定的词汇量才能有猜对词的机会,因为能否成功附带习得词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猜词能力(Laufer,2001),因而二语水平的高低与猜词效果的好坏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另一因素不可忽视,那就是上下文因素。
上下文如何影响二语词汇学习是二语词汇习得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Lawson&Hogben,1996),也是许多教师青睐的一种词汇策略。
柯威、董燕萍(2001)就具体研究了上下文到底是如何影响二语词汇的学习效果的。
比较分析显示,内容容易理解的短文,比内容费解的短文,无论在即期或延期测试成绩中都占明显的优势。
第三,对学习者的词汇学习策略变化和使用差异作了比较分析。
如张烨等(2003)用O’Malley&Chamot(1990)的策略分类方法对海航工程学院及分院非英语专业本科学员4年学习过程中的词汇学习策略各阶段的变化进行了调查,发现词汇策略的使用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第一学年策略使用的频率低,差异大,是词汇学习策略形成的初始阶段,第二、三学年是词汇学习策略的形成和稳定阶段。
第四学年是词汇学习策略的分化阶段,缺乏共同的英语学习目标加剧了学员词汇学习策略使用的差异。
善学者和不善学者在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上存在着差异,但不够显著。
善学者更多使用对词汇进行深层信息处理的策略。
在吴霞和王蔷的调查中属于善学者的策略,如“自我评估、选择记忆、猜测词义”等在张烨等的调查中却属于不善学者的词汇学习策略。
在许多研究中“猜测词义”被认为是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而在此次调查中却属于不善学者常用的词汇学习策略。
此外,关于对不同学习者在词汇习得过程中使用记忆策略的能力、模式和效果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丰富了二语词汇策略的研究。
吴丽林(2001)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答卷、自我陈述、个人访谈、学习行为观察、现场测验等方式,对两个词汇记忆能力较强和两个词汇记忆能力较弱的学习者在词汇记忆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记忆能力的强弱是由多项因素决定的,他们在学习态度和动机、管理策略和方法、记忆心理和生理以及语言编码能力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陈士法(2001)通过对曲阜师大非英专学生对所教10个英语习语的记忆模式进行的问卷分析发现学生在记忆英语习语时大多以习语内的英语形象的英语名称出现,然后转化成对应的汉语名称,再转为汉语形象的汉语名称,最后才去记忆汉语形象的汉语名称。
黄远振(2001)通过两组被试使用词的形态分析与否的词汇记忆对比研究,从实验角度证明不同词汇分解的储存模式会影响词汇记忆的效果。
国内有关英语单词记忆效果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见,其中吕文澎(2000,2001)针对影响英文单词记忆效果的因素和英语难词的记忆方法即选择性注意、语义法和综合法在英语专业学生中进行了教学实验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记忆难词时,综合法比任何单一的学习记忆效果更好。
何家宁(1998)探讨了不同词的呈现方式(单词表、语义场、语境化)对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词汇记忆效果的影响,通过词汇表或者语义场所记得的词汇量比通过语境的要多,语境方式的保持率却都比词汇表和语义场方式的保持率更好,其中词汇表方式的保持率又比语义场好即:语境>词汇表>语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