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义工的演讲稿

关于义工的演讲稿

关于义工的演讲稿欢迎来到招生考试网/演讲稿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关于义工的演讲稿》,希望能帮助到你。

篇一:《关于志愿者的演讲稿》以奉献扬青春,与社会同进步今天,我们搏动着青春韵律的爱心,在象征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旗帜下,汇聚于此。

蓝天、白云、绿树、红花——生命赋予了我们享受这一切的权利;理想、信念、追求、奋斗——生命让我们在爱心奉献中感受创造价值的喜悦。

奉献精神体现着人们思想的飞跃,体现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特别是在社会转变,历史飞跃的年代,更需要奉献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奉献精神正慢慢得在社会人群中升华,作为一名现代公民,我们应始终保留奉献意识,时刻准备为这个社会做贡献。

因此,广大青年大学生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活跃在服务的第一线,本着“开拓创新,持之以恒”的志愿服务原则,带头参与扶贫济困,敬老爱幼等社区公益活动。

志愿服务不仅是我们的权利,而且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志愿者行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关爱,人与社会的融和,政府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共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年志愿者精神是对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光大。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灿烂的东方文明,虽未曾举起过志愿者的旗帜,但从“乐善好施”的千年古训到“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无数仁人志士早已吟唱出人类道德情感的华彩乐章。

志愿者既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又对传统美德进行发扬光大,志愿者精神始终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芒。

作为一名大学生,虽然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忙碌和奔波,但我们关心社会、热爱社会的心与千千万万志愿者一样跳跃。

当看到地上有纸屑我们会捡起来;看到车上的老人、小孩没有座位我们会马上站起来;当人们遭受灾难的侵袭,我们将志愿赶往抢险救灾的最前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不正是我们志愿者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吗?正是有了无数志愿者的奉献才有了中华民族如此光辉灿烂的今天。

一切的伟大都是无数平凡构造而成的。

雷锋同志生前并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他却拥有平凡的魅力,那是人格的魅力,灵魂的魅力。

最终有一天,他那平凡的魅力使得整个世界为之感叹。

“爱心大使”丛飞用他的实际行动向人类诠释了一个真理:人活在大地上,需要相互支持,相互温暖。

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

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不必苛求做出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我们只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坚守自己的岗位,做好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我们要在平凡的过程中散发自己的光芒。

青春的列车,一直向前驶去,我们不能选择停留,但我们可以播下希望的种子,让它在我们所经之处茁壮成长,成长为一把遮天大伞,为需要的人遮光挡雨。

我们追求的并不多,只希望,能够尽我们的微薄之力,让天下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永远快乐。

也许,我们微弱的力量改变不了什么,但是,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您会发现世界在我们手中会变得越来越美好的;也许,我们能够做的的确很少,但是我们只要做了本应做的那一份,您会发现我们所获得的并不只是付出的那么多。

我愿意把我的爱心化为行动,去关爱社会上的每一个需要得到帮助的人,弘扬志愿者精神,与现代文明同行,以奉献扬青春,与社会同进步。

让我们扬起青春的风帆,把我们的热情奉献给这个社会,弘扬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做现代文明公民,构建和谐社会,紧紧抓住时代主题,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

篇二:《义工演讲稿》关爱他人,温暖自己昌乐县朱刘街道万庄小学王长庚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义工经历,我感到特别的荣幸、也无比的自豪。

我出生于1970年,是中共党员,昌乐县数学教学能手,1989年7月毕业于昌乐师范,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教育工作者。

参加工作以来,二十多年如一日躬耕于三尺讲台,为宏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培育祖国新人默默无闻地劳动着、无私地奉献着。

我的座右铭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我总是以《老子》里的这句话来衡量自己的道德追求,因为我崇尚最高境界的善行——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医院里帮助一位大嫂看护孩子,萌生了做义工的想法,今年春天,我有幸结识了潍坊市义工组织的朋友们,了解到义工就是个人在不影响工作、家庭的情况下,志愿贡献时间及精力,在没有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尽自己的能力无偿的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感到社会的温暖,是一种表达爱心与关怀的积极行动,是爱心人士与受助家庭之间的桥梁,更是我们尽公民责任,贡献自我、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我毅然加入了义工组织,开始了我的义工生涯。

我目前参加的义工活动主要有两项:一是到青州市杨集镇杨集庵村去关爱留守老人,二是跟随潍坊义工去关爱贫困学生,一次次的善行,一张张的笑脸,一句句的道谢让我的心灵受到前所未有的慰藉。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关爱他人,温暖自己”这是我每次参加义工活动之后都会有的深切感受。

杨集庵村是青州市杨集镇一个坐落在半山腰的小村子。

在群山环抱中,只有倚山搭建的几座石头垒成的西屋,整个村庄只有十个居民,除一个智障的男子年轻点(四十多岁),其余几人的年龄都在七十多岁到八十多岁之间。

这是一个典型的贫穷落后的山村,村民过着几近原始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村里文化生活几乎没有,取水、交通极为不便,每次下山到杨集镇看病或者买东西都得走二十八里山路。

村里的年轻关于义工的演讲稿。

人都在外打工,并且在打工地落户,只剩下这些留守老人。

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我们自备车辆、食物及所需器物用品到杨集庵村关爱山上的留守老人,奉献爱心。

经过两个小时的跋涉,来到杨集镇,下车后在蜿蜒陡峭的山路上再攀登四十多分钟才到达杨集庵村。

同行的有潍坊市中医院的骨干医生,有潍坊日报社的记者和编辑,有教师,有各行各业的朋友,我们分工明确,医生负责给每一个村民检查身体,免费发放药物、提出医疗建议等;其余的男同志负责给老人打水、修理房屋;女同志负责给老人洗衣、扫地、整理房间;而我,负责给老人理发。

我虽不是专业理发师,但服务态度却无比真诚。

为了做好义工,我特地向干了多年理发的姐姐学习理发技巧,专门购买了推子、剪刀、梳子、披布等一整套理发用具,还购买关于义工的演讲稿。

了大量洗发水,分发给村民洗发用。

每次理发,他们无不和善地说:“不用很讲究,把头发理短就行,我们到镇上理发要花五块钱,山路不好走,上了岁数腿脚又不灵便,一年也理不了几次头发。

你们来了,可好了……”给大爷们理发不是难事,可是给大娘们理发就要费些心思,尽量理的好看一些。

关于义工的演讲稿。

潍坊社区义工,积极筹措资金、联系当地政府投资改善村民生活条件。

先后筹集资金为村民建了爱心诊所,联系杨集镇政府为村民修好了从杨集镇通往山脚的公路,有个义工还自费购买了电影放映机,给村民放电影,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

社区义工还打算联系政府把这些空巢老人搬出大山,安置到条件更好的地区生活。

和他们相比,我做的事情微不足道,不足挂齿。

每次去杨集庵,我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如果说第一次去时心里对这个地方充满好奇,第二次去是为了实现承诺,那么第三次去已经是出于牵挂和责任,逐渐的,去杨集庵为老人理发成了习惯。

村里的人们那么热情,每次我们去的时候,老人们早就在房前等候了,热水壶里已经盛满了开水,蒸好了又大又白的馒头。

中午,我们拿出自己带来的熟食和蔬菜,彭大娘在房前空地上支起铁锅帮我们炒菜,虽然连个做饭的棚子也没有,甚至没有像样的饭桌,可我们亲如家人,其乐融融,饭吃得格外香甜。

去年腊月,我本来打算在农历二十左右去杨集庵给老人理发,无奈大雪数日不化,道路结冰,难以通行,二十三小年这天又下了一天大雪,我心急如焚,恨不得插翅飞上杨集庵,给老人们理发,让他们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过大年,到了二十七,山里的积雪依然没化,我实在不能再等了,如果年前不能成行,我实在无法安心过年。

我和同是义工的一个同学上了路,在冰天雪地中,我们冒着危险,克服重重困难,翻山越岭,赶往杨集庵。

车行至杨集镇,再也无法前行,我们只好下车,步行登山,山上的道路更滑,我们借助登山杖,一步一步小心翼翼的攀爬,终于顺利到达,完成了任务。

下山的时候,走在厚厚的积雪上,我如释重负,感到无比轻松和快乐。

在关爱留守老人的同时,我还参加潍坊义工的助学活动,关心帮助贫困儿童。

我在学校里负责德育工作,关心爱护学生是我的职责。

爱生如子不能仅仅是一句口号,要落实到行动上。

有的学生家中遇到重大疾病、车祸等变故,家庭经济情况确实困难,需要大家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调查了解到有困难的学生后,我先联系他们的家长,询问家庭具体情况,是否接受资助,然后我和负责助学的义工一块到学生家中实地调查了解,建立档案,发到网站上寻求资助人。

现在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很多,他们愿意为贫困生提供长期的,不间断的资助,直到他们完成学业。

学期初,我们会将资助人提供的学费一一送到学生家里。

去年冬天,潍纺义工筹措到资金,给每个贫困生量身购买了御寒的羽绒服,我们逐一给学生送到家里。

现在,朱刘街道、乔官镇、营丘等地都有接受资助的学生。

我准备继续排查,争取帮助到更多的学生。

关于义工的演讲稿。

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往往直接进入家庭,不和学校联系。

在和被救助学生接触时,我很关注他们的心理发展,在自信心、价值观方面适当做一些引导。

乔官中心小学有一个学生,右脚残疾,母亲因病去世,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在劳务市场打工维持两人的生活。

第一次去他们家的时候,家里一片狼籍,混乱不堪,父子两个的情绪很低落,对生活不报希望,我不断开导他们,要树立生活信心,积极治疗疾病,加强锻炼,多和同学交往等。

去了几次之后,我看到这个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修缮了房屋,铺了地面,爷俩有说有笑,开始了新生活。

朱刘街道任疃村的赵海燕同学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一直无钱医治。

父亲2005年不幸去世,更是雪上加霜,家庭的重担落在母亲肩上,坚强的母亲每天去劳务市场打工,年近八十的奶奶每天捡破烂贴补家用,努力不让小海燕和她的姐姐辍学。

去年夏天,红十字会为小海燕承担医药费、手术费,邀请专家给小海燕做了手术。

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我买了营养品,专程去看望了小海燕,把小海燕的情况汇报给潍纺义工,联系到了资助人。

令人高兴的是海燕的手术十分成功,身体恢复的很快,而且这个小姑娘好学上进,对生活充满信心。

前几天,我们在给海燕送学费的时候,了解到他们还没入低保,我积极同民政部门联系,争取使他们能够享受到低保,体验国家的好政策,得到更大的帮助。

有一个接受资助的男孩,对他的妈妈说:“我们现在家里困难,人家帮助我们,等我参加工作有能力了,我也要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他的心理多么阳光、健康,爱的种子已经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