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教学内容:1. 欣赏: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
2. 知识:学堂乐歌
3.拓展与探究:
教学目标:聆听《体操----兵操》、《黄河》和《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
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
生平及其代表作。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
要意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相关资料教材教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相互问好! 2.检查有无缺席学生!
二.导入新课:
1.导言:
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式学堂教育代替了私塾教育。

学堂中“乐歌”课中教唱的歌曲被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由学校而及于社会音乐生活,对中国近代音乐从创作、音乐理论、乐器以及音乐教育等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五四运动以来的新音乐提供了经验。

2.名人名言:
时代音调既不是同时代某些作曲家所创作的曲调总和,也不是对音乐某个作曲家的几首歌曲的音调的赞誉,而是一个时代的主要精神在音乐上的准确概括,并且要接受广大群众的检验。

-----吕骥
3.出示课题:
三.新课教学:
1.沈心工
沈心工(1870—1947)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上海人。

1901年任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教师。

后赴日本短期留学考察。

1902年11月在东京留学生中创办“音乐讲习会”。

1903年回国任教。

在日本时即开始编写乐歌。

他的乐歌,词曲结合较好,内容题材广泛,歌词浅显易懂,朗朗上口,适合儿童学唱。

辛亥革命时期,编有《革命军》等歌曲,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其代表作有《黄河》、《革命必先革人心》、《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铁匠》、《竹马》、《雁字》、《卖布》、《赛船》等。

2.《体操----兵操》
这是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

歌曲号召儿童们“来做兵队操”,“一操再操日日操,操的身体好,将来打仗立功劳,男儿志气高”。

歌词浅显易懂,意味深长。

音乐为一段体曲式,由六个乐句组成,每乐句四小节,结构方整。

“5 5 6 6┃ 5 5 3 ┃”动机重复五次,发展自然。

因此,曲调简洁,上口,易记。

当时,这首儿童歌曲虽在学校中流传,但其影响远不止此。

李叔同在它创办我国第一本音乐杂志所刊登的《昨非小录》中谈到:“学唱歌者,音阶半通,即高唱‘男儿第一志气高’之歌;学风琴者,手法未音,
即手弹‘5 5 6 6 5 5 3’之曲”。

可见此曲的深入人心。

1=D 2/4
5 5
6 6 ┃5 5 3 ┃2 2 1 2┃3 0 ┃5 5 6 6┃5 5 3┃ 2 2 3 2┃1 - ┃
5 5
6 6┃ 5 5 3┃2 2 1 2┃3 0 ┃5 5 6 6┃ 5 3┃ 2 2 3 3 3 2┃1 0┃
6 5 6 5 ┃6 5 3 ┃2 2 1 2┃ 3 0┃5 5 6 6 ┃5 5 3┃ 2 2 3 2 ┃1 0 ┃
3.《黄河》
此歌也是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中自己谱曲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约作于1905年。

首载于1937年出版的《心工唱歌集》。

日俄战争后,沙俄将其在东三省南部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同时又企图将外蒙古纳入其版图,激起了我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该曲即为抗议沙俄侵略扩张行径而创作,是沈心工创作歌曲中最有影响的一首。

歌曲为两段体结构。

第一乐段着重描绘了长城外河套边状伟扩然的景色,紧凑的节奏与附点音符的多次运用,使中低音区的旋律带有一种悲壮萧瑟的意境。

第二乐段音调高亢激越,节奏先紧后宽,最后结束在昂扬豪放的长啸主音上,全曲一字一音,铿锵有力,表达了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激情。

黄自在《心工唱歌集》序中对此歌作了高度评价。

4.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音乐家、戏剧活动家。

原名广侯,字息霜。

浙江平湖人。

生于天津,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

1898年入上海南洋公学,1905年起在日本学习西洋画和音乐,并创办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1910年回国,先后在天津,上海任音乐、美术教员。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号演音,号弘一。

李叔同一生从事多方面的艺术活动,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篆刻、诗词均所擅长,所作乐歌文词秀美,富于意境和韵味。

曲词结合贴切。

代表作有《送别》、《西湖》、《春景》等。

5.《祖国歌》
《祖国歌》作于1905年。

是作者根据民间曲调老八板填词而成,也是我国学堂乐歌中为数较少的以民族民间音乐来填词的歌曲之一。

歌词以精练的笔墨歌颂中华神州地大物博及深厚的人文积淀,唤醒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号召国民传承民族精神,同仇敌忾,为和平而战,为胜利而庆。

由于曲调是采用民间的音调,因此琅琅上口,唱来更觉亲切、动听,这首歌在当时曾受到广泛的欢迎。

四.相关知识了解:
1.学堂乐歌
清末民初,兴办新学,当时的新学校称作“学堂”。

以沈心工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在学堂开设“乐歌”课。

他们教唱的歌曲在社会上广为传唱,一时成为社会新风尚。

后来,人们把这个时期的学校歌曲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多数是填词歌曲,少数是创作歌曲。

其内容包括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破除迷信、妇女解放、传授科学文化等题材,宣传了资产阶级的爱国民主思想和提倡科学文化的思想。

如《何日醒》、《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勉女权》、《自由》、《地球》等。

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西洋音乐及其相关文化得以在我国传播,对我国近代音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五.拓展与探究:
1.下面的学堂乐歌你熟悉吗?请你们唱一唱,这肯定会使你与长辈们在感情上引起共鸣。

《送别》是英国音乐家奥特威在1913年来中国学习东方音乐时,与李叔同合作写成的歌曲。

歌曲表达了送别亲友时凄凉,哀伤的景与情。

70年代拍摄电影《城南旧事》中,此歌作为电影的主题歌,至今仍旧唱不衰。

1=C 4/4
5 3 5 i –┃
6 i 5 –┃ 5 1 2 3 2 1┃ 2 - 0 0 ┃
5 3 5 i . 7 ┃
6 i 5 –┃ 5 2 3 4 . 7.┃ 1 – 0 0 ┃
6i i –┃ 7 6 7 i –┃ 6 7 i 6 6 5 3 1 ┃2 – 0 0┃
5 3 5 i . 7┃
6 i 5 –┃ 5 2 3 4 . 7.┃ 1 – 0 0 ┃
《竹马》具有强烈的儿童特点和生动感人的音乐形象。

这是沈心工由于从事多年的小学音乐教育工作,十分了解和掌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唱歌需求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歌曲,其中《竹马》最受学生欢迎。

这首歌至今仍在各地幼儿园及小学教材中流传。

1=F 2/4
3 1 2 ┃3 1 2 ┃3 5┃ 3 –┃ 3 1 2┃ 3 5 ┃3 2 1┃ 2 –┃
2 6. 1┃ 2 6. 1┃ 2 2┃ 2 –┃ 5
3 2┃ 1 2 3 2 ┃1 1┃ 1 -┃
2.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三首学堂乐歌,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认识这些歌曲的社会价值。

3.学堂乐歌大多数都是在现成的曲调上填上新词。

你不妨也试一试,用你喜欢的曲调,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填上一段新词,唱给大家听。

或许它也成为一首校园歌曲。

4.除了沈心工、李叔同之外,你还能从有关资料中找到学堂乐歌的其他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吗?
六.小结:
七.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