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艺术手法
3、这首诗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写景?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 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 万里船。 • 杜甫《绝句》
以动衬静(1分)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 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忽然船尾传来“拨 剌”的声响,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末句写动、 写声,以动、声衬静,愈见其静;极力突出了江 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结 合诗句分析2分)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 世界和梦境等。一般情况下,“虚”包括 三种类型: 1.虚幻世界和梦境 2.想象和回忆。 3.设想之境。
虚实结合
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是实写; 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 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 离别的依依不舍。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屈曲貌)静,船尾跳鱼拨 剌(bō là 鱼尾拨水发出的声音)鸣。
4、诗歌后两句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以动衬静
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 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 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 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 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 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 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 寂阴森,荒凉可怕。
采用了以动写静,化静为动的手法。山本来是不 动的,但在作者笔下它仿佛是凌空舞动的银蛇, 是竞相驰骋的大象。这一“舞”一“驰”,就把 北国雪后河山写得生气而灵动了。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 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 试比高。
5、诗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写景有什么特点?
• .(1)清溪水最主要的特点是清澈。(1 分)手法:衬托手法,以新安江水水 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的更加清澈。 (2分)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 清溪水,把两岸群山比作“屏风”, 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 在清溪水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 度屏风里”。写出了清溪水的清澈无 比。(2分)
• 城东早春 • 杨巨源 •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 • 绿柳才黄半未匀。 •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 • 出门俱是看花人。 • 【注释】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 代皇家园林。 •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3 分)
• • • • • •
•
• •
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 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 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 胜,以柳闻名。 ⑴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春水茫茫,暮 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2分)看到远飞的燕 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 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2分)
• 另外,还有把无情之静化为有情之动。 • 如中唐李德裕被贬至海南岛崖州(今 海南省琼山县),其《登崖州城作》: • 青山欲共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 化静为动的艺术手法常伴随着比拟修辞方 式相融相生的(我们在题干中如果看到要 求分析诗句中“动”与“静”的关系时就 需要特别关注。)
7、 虚 实
反衬。诗中用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笔墨,极力渲染元 夕的热闹景象,其目的就是为了从反面衬托一个冷 的特写:“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突出了“那 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的品性。
侧面描写
《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 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对罗敷的美,在这里没有直接的描写,而是通 过写见到罗敷者的动作行为来间接地加以表现, 这就是侧面描写。这种描写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 像空间,是一种巧妙的写法。
(2)间接抒情: 把情感寄予在 描写景和物中,间接含蓄抒情。
相关术语:1、借景抒情、以景衬 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融) 情于景) 2、托物言志(咏物诗) 3、借叙抒情、因事抒情、寓情于 事
乐景
哀景
乐情
哀情
反衬: 乐景衬 哀情; 哀景衬 正衬:乐景衬乐情 乐情 正衬:哀景衬哀情
• • • • • •
①手法:对比、用典,【1分】形象:写出了一个少年 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漂沦憔悴、落魄江湖 的诗人形象。【 1分】②情感: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 下片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最后 报国无门的痛苦与郁愤。【 分】 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2 分)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 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 友;推官,官职名。 ②招魂,《楚辞》的名篇。 ③借用杜甫诗 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托物言志:借助松、竹、梅、菊、 柳、山等体现人的思想情感。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 • • •
秋海棠 袁枚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注:袁枚,三十多岁以后不再出仕,过了几十年悠游 林泉山野的闲适生活。
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 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三、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 物、事件、景物所作的具体描绘和 刻画。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写景)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 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 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写人)
诗歌鉴赏复习 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 写、抒情、议论。
一、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 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王昌龄《闺怨》
二、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 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意见。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四、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 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 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 抒情。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描写手法
描写对象一:景
1、比较以下两首诗歌,说出它们写春景 的不同特点。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白描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细描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也称侧面衬托
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 爱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不借助任何外物,
直接抒发情感。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 • • • •
送魏万之京⑴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 容? • 答案: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魏万的劝 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 光。
化虚为实 (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 具体)
李煜《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 愁是无形的,可剪可理之物是有形的, 无形之愁被化为有形之物来写了。
• • • • •
•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本诗作于诗人被“赐金返还”,离开京城, 已漫游十年之际。 • (1)清溪水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为了突出清溪 水这一特点,作者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 结合诗句赏析。(5分)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细描 动静
正面 景 物 描 写
虚实
不同 角度 色彩、声音、形态、气势 感官感觉
明暗
远近高低
侧面 衬托
对比
描写对象二:人
这首诗是如何体现作者的思念 之情的?(3分)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主要是通过一个动作细节的描写:家书将要 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 念。
第二句采用了以静写动,化动为静的写法。 一个“挂”字维妙维肖地写出倾泻的瀑布 在“遥看”中的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 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而第三、四句则 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瀑布的壮观景象。
望庐山瀑布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6、诗中是如何写瀑布的?
下面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何种手 法?
南宋民歌: 月子弯弯照九州 月子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 几家飘零在外头?
这首民歌运用对比的方法,反映了社会动荡 时期下层民众的苦难生活
这首诗采用了何种手法突出 “那人”的形象?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 暗香去。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 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题大庚岭 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1)“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描绘了一 幅怎样的画面?请概括并简要简述。3分 • (2)此诗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表现 方法,请任意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