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人民政府文件东府〔2005〕123号印发东莞市重点污染企业整治方案的通知各镇人民政府(区办事处),市府直属有关单位:现将《东莞市重点污染企业整治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七月二十九日—1—东莞市重点污染企业整治方案为进一步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群众身体健康,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污染企业管理、整治工业污染,提升我市环境质量的决定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整治的对象和范围经调查,全市现有的工业企业年排放废水总量为2.3亿吨,日均排放量为63万吨。
其中,电镀(含线路板电镀)、漂染(含染色)、造纸(含卫生纸)、制革、洗水(含牛仔服装洗水和毛织洗水)、印花等六大行业共有污染企业1252家,年排放废水总量为1.8亿吨,占全市工业废水年排放总量的78%。
“六大行业”中,相当部分企业消耗资源大、经济效益差、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有些企业还擅自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排污量、闲置污染治理设施和偷排偷放,对石马河、东引运河、寒溪河、南畬朗等流域造成严重污染,威胁东江饮用水源和各大备用水源水质安全,危及群众身体健康。
因此,必须加大“六大行业”的污染整治力度,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削减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环境容量,改善环境质量,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整治的对象和范围包括:(一)按行业划分。
电镀(含线路板电镀)、漂染(含染色)、造纸(含卫生纸)、制革、洗水(含牛仔服装洗水和毛织洗水)、印—2—花等六大行业,其中电镀企业248家、漂染143家、造纸123家、制革13家、洗水539家、印花186家。
(二)按企业性质划分。
内资企业505家,外资企业747家。
(三)按片区划分。
电镀、漂染、造纸行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水乡片区;洗水、印花行业主要分布在埔田和丘陵片区。
全市六个片区中,重点污染企业最多的是埔田片,共371家,占总数的29.6%;其次是城镇片,共219家,占总数的17.5%。
(四)按镇区划分。
重点污染企业最多的是常平镇,共209家,占总数的16.7%;其次是虎门镇,共120家,占总数的9.6%。
其中,电镀企业最多的是虎门镇(57家),其次是长安镇(41家);漂染企业最多的是沙田镇(22家),其次是虎门和洪梅镇(各18家);造纸企业最多的是中堂镇(28家),其次是万江区和道滘镇(各24家);制革企业最多的是黄江、洪梅和大岭山镇(各2家);洗水企业最多的是常平镇(187家),其次是大朗镇(86家);印花企业最多的是茶山镇(49家),其次是虎门镇(36家)(详见附表)。
二、整治的法律和政策依据(一)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1. 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事业单位,必须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排污费,并负责治理。
2. 对污染排放不达标、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由—3—所在地的县以上人民政府发出限期治理通知书。
经限期治理未完成任务的,除依照国家规定征收两倍以上超标准排污费外,根据实际情况责令停业或关闭。
(二)政策依据1. 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限制高耗能、高耗水行业的发展;要加大重点污染行业结构调整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淘汰一批落后的技术、工艺、设备和生产能力,严格环境准入制度;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强污染源监控,保护饮用水源地,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
2. 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珠江综合整治工作的决定》和《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规定:珠江三角洲区域要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抓好电镀、纺织印染、制革、化工、建材、冶炼、造纸、发酵等行业污染的治理,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定点,集中建设、集中治污、集中管理。
3. 我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实施选择性发展战略,坚决摒弃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项目。
2004年10月25日市委常委、副市长联席会议要求,对于非配套性的污染企业,到期的要坚决关停。
今年召开的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整治工业污染,确保全市电镀、漂染、造纸、制革等行业的企业全面达标排放,对重点污染企业必须依法整治、科学规划、规范管理。
—4—三、整治的原则和目标(一)整治原则。
一是突出重点的原则。
这次整治的重点对象是“四纯两小”——纯电镀、纯漂染、纯洗水、纯印花企业和小规模造纸厂以及小规模制革企业。
二是分类治理的原则。
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依法进行治理,该关闭的关闭,该停产治理的停产治理,该搬迁的搬迁;通过整治,确保“六大行业”企业的废水、废气、噪声达标排放,固体废弃物合理处置。
三是优化整合的原则。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对重点污染企业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定点,集中建设、集中治污、集中管理,实现工业布局的优化调整。
四是到期关闭的原则。
对“四纯两小”企业实行到期一家、关闭一家。
(二)整治目标。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省、市的有关政策规定,从2005年8月至2006年12月,对“六大行业”进行全面整治,努力实现“三个一批、四个明显”的目标。
“三个一批”指:一是在2006年3月底前关闭一批经限期治理仍不达标的“四纯两小”企业;二是搬迁一批经限期治理仍不达标的厂内配套的电镀、漂染、洗水、印花车间或生产设备;三是管好一批经限期治理达标排放的配套电镀的科技企业(指电子线路板、计算机连接器、电子产品导线、高档电子元器件等生产企业)和大型造纸、五金、制革企业以及配套洗水、漂染、印花工序的大型纺织、制衣企业。
“四个明显”指:通过整治,“六大行业”污染物排放量明显—5—减少,行业结构和布局明显优化,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四、整治步骤按照法定程序,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整治工作按如下三个步骤开展:(一)组织监测。
市环保局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对“六大行业”的企业分两批进行监测:一是在2005年9月中旬前,对“四纯两小”企业和《东莞市重点污染源全面达标工作方案》所定的企业进行两次以上的监测;二是在2005年11月中旬前,对其他重点污染企业进行两次以上的监测。
(二)限期治理。
经监测未达标的,由市环保局分别在2005年10月和2005年12月提请市政府向企业发出限期治理通知书,责令在3个月内完成治理任务。
(三)严格验收。
在治理期满后,市环保局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对企业的污染治理情况进行全面验收。
验收结果要在新闻媒体上公示,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五、整治措施(一)大力整治经限期治理不达标的企业。
一是对不达标的“四纯两小”企业,由市政府责令关闭,工商、质监、环保等部门要通力合作,狠抓落实。
二是对不达标的一般配套企业,责令其先关闭配套车间,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和集中建设、集中治污、集—6—中管理的原则,将配套车间向指定区域搬迁。
三是对不达标的科技配套企业和大型造纸、制革企业,责令停产治理,达标后恢复生产。
(二)加快环保专业园区的建设。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重点抓好电镀、纺织印染、制革、化工、建材、冶炼、造纸、发酵等行业污染治理,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定点,集中建设、集中治污、集中管理的要求和省环保局《关于印发广东省电镀行业和化学纸浆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实施意见的通知》(粤环〔2004〕149号)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环保专业园区的决定,结合我市重点污染企业整治的需要,计划在常平、大朗、长安、虎门、沙田、洪梅、望牛墩、中堂、麻涌等镇规划建设9个环保专业园区。
环保专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必须遵循如下六个原则:一是功能定位的原则。
常平、大朗两个园区承接本镇和上游地区洗水、印花业务以及经限期治理仍不达标的配套洗水和印花车间;长安、虎门两个园区承接本镇电镀、漂染、洗水业务以及经限期治理仍不达标的配套电镀、漂染、洗水车间;沙田、洪梅、望牛墩三个园区主要对本镇现有的“六大行业”企业进行整合;中堂园区主要对本镇的造纸企业进行整合;麻涌园区整合本镇的电镀企业,承接市域内其它范围经限期治理仍不达标的配套电镀、漂染、洗水车间,以及全市新建的需要配套电镀、漂染、洗水、印花项目。
二是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和集中建设、集中治污、集中管理的原则。
三是原地保留的原则。
对于位于园区规划红线范围内的重点污—7—染企业,经核准后可以原地保留,但废水必须纳入园区集中治理。
四是市场运作的原则。
环保专业园区由所在镇政府统筹,按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开发建设。
五是“一园一报”的原则。
对每个园区的规划、用地、环境影响评价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报市政府批准,成熟一个开发一个。
六是优先用地的原则。
环保专业园区的建设用地指标由市统筹解决;麻涌、沙田、望牛墩、中堂的园区用地面积分别控制在1500亩以内,其他环保专业园区用地面积分别控制在1000亩以内。
(三)严格控制新建污染项目,把好准入关口。
一是对“四纯两小”项目,今后一律不批。
二是对2005年5月底之前建成,投资规模达到3000万元以上的五金、纺织、制衣企业,需要新增配套车间的,位于中上游地区的原则上不批;位于沿海和水乡片区的,可根据实际情况,报市政府审批。
三是对新建且需要配套电镀、漂染、洗水、印花工序的大型五金、纺织、制衣项目,投资规模原则上要达到3000万元以上,并报市政府审批。
(四)建立重点污染企业在线自动监测监控系统。
按照全市统一规划的原则,加快建设重点污染企业在线自动监测监控地理信息中心,搭建在线自动监测监控平台,密切监控重点污染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科学有效地监督污染企业的排污行为。
“六大行业”企业在完善污染治理设施过程中,必须自筹资金同步安装污染治理设施在线自动监测监控设备。
(五)建立举报奖励机制。
参照珠三角其它城市的经验和做法,—8—加快制定我市公众举报奖励办法。
一要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监督污染企业的排污情况,检举揭发环境违法行为。
二要对有效举报者给予奖励,奖励资金由污水处理费中列支。
三要把群众举报的环境违法情况,纳入各镇区政府和环保分局的年度考核内容。
通过建立环保举报奖励机制,使企业以及相关管理部门更广泛、更有效地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全社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六)加强对达标企业的管理。
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达标企业的后续管理,健全企业档案。
市环保部门要根据有关环保管理、监测规范的要求,每月现场监督检查重点污染企业不少于1次,每季度监测企业废水不少于1次,每半年监测废气不少于1次。
同时,为解决市、镇两级环保部门人员偏少、监测设备不足等问题,参照国家、省关于环保能力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加强环保部门的能力建设,并由市环保部门统一招收一批环保协管员,协助环境现场监理和监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