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省南充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

南充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左传》记载有“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

此外,天子和诸侯还经常举行“合族之食”的典礼。

材料反映了A. 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浓厚B. 利用宗族关系来维护政治统治C. 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相同D. 分封制是维系西周统治的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可知,统治者利用宗族关系来强化统治,故B正确;材料反映天子、诸侯重视宗族关系,没有涉及“民间”,排除A;根据“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可知,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不相同,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分封制,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联系所学宗法制的目的分析解答。

2.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

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

这一变化反映了A. 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B. 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C. 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D. 儒学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孔子是无神论者,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说明儒学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做出调整,故D正确;董仲舒发展了儒学思想,A错误;董仲舒发展了儒学思想,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B错误;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孔子是无神论者”“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儒家思想的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

3.据史料记载,北宋的假赁业务十分发达,当时“凡民间吉凶筵会,椅桌陈设,器皿合盘,酒檐动使之类,自有茶酒司管赁。

……主人只出钱而已,不用费力。

”据此材料可知A. 经济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 社会消费奢侈攀比之风日益严重C. 新兴行业中滋生出新的生产关系D. 纸币的出现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北宋商品经济繁荣,假赁业务十分发达,当时“凡民间吉凶筵会,椅桌陈设,器皿合盘,酒檐动使之类,自有茶酒司管赁。

……主人只出钱而已,不用费力。

”说明经济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A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假赁业务十分发达,无法体现社会消费奢侈攀比之风,排除B;明朝中后期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纸币的信息,排除D。

4.明清时期出现“典卖现在之产,稀图未然之益,合什伯小分为一大股”的典卖地产投资工商业的现象。

而山东人刘滋世卖田20余亩还债,以所余10两白银经商,结果起家致富,20年后,“田连阡陌,家累数万金”。

材料说明A. 商人购田阻碍扩大再生产B. 土地经营市场化现象开始出现C. 出现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D. 政府已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卖田20余亩还债,以所余10两白银经商”“田连阡陌,家累数万金”可知,材料反映了把土地权转化为商业资本、商业资本又用来购买土地,说明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故C正确;材料反映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始”,排除;明清政府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卖田20余亩还债,以所余10两白银经商”“田连阡陌,家累数万金”,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

5.晚清政府官员曾经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第一次是由外国人蒲安臣率领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

第二次是1887年清政府第一次通过考试选拔,全部由中国官员组成的游历使团。

第三次是1905年清政府第一次派遣王公大臣集体出洋考察各国政治,为清末改革做准备。

这三次外交使团出国考察的变化反映了A.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B. 清政府外交近代化的历程C. 清政府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D. 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探索【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晚清政府官员曾经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考察、游历,说明清朝“天朝上国”的观念淡化,逐渐走出国门,学习西方,反映了外交的近代化,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外交半殖民地化,排除AC;材料反映晚清政府官员曾经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并非都是先进中国人,排除D。

6.1904年,在上海“王兴昌记”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

20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大都市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创下了中国人自己的名牌,报纸、杂志也开辟专栏,介绍西式服装。

这说明A. 政权更迭带来思想多元B. 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C. 人们传统观念发生变化D. 近代社会生活的全面西化【答案】C【解析】【详解】近代中国制作西服,设立制售西装的公司,报纸、杂志也开辟专栏,介绍西式服装,说明中国生活习俗的变化,传统思想观念变化,故C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权更迭,排除A ;材料无法体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排除B ;D 项中“全面西化”表述太绝对,错误。

7.1915年5月9日,袁世凯为获得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承认了日本提出的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国人将其列为“五九国耻”,第一次有了法定的国耻纪念日。

这反映了 A. 民族国家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B. 袁世凯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 “二十一条”的危害前所未有 D. 五四运动推动了爱国意识的觉醒 【答案】A 【解析】【详解】“五九国耻”被列为法定的国耻纪念日,反映了中国人反对反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的民族国家和民族意识的增强,故A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五九国耻”被列为法定的国耻纪念日,B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五九国耻”被列为法定的国耻纪念日,并非强调“二十一条”的危害,排除C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国人将其列为‘五九国耻’,第一次有了法定的国耻纪念日”,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8.自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历经四次修改,综合表内修改内容,从这一历程反映了A. 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巩固B.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C. 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完成D. 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宪法不断完善我国经济体制、建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故B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A;C项“完成”表述错误,材料反映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排除;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不平衡发展的矛盾,D错误。

9.在雅典,公益捐助是一项花费不菲的任务,即使是富人也往往不能完全承受而需要通过借贷的方式来筹集足够的资金。

这种公益捐助制度反映了A. 富有阶层追求荣誉和威望B. 原始的直接民主C. 城邦社会人文主义的发展D. 民主政治的发达【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公益捐助是一项花费不菲的任务”可知,古代雅典注重社会公益事业,保障社会公平稳定,反映雅典民主政治发达,故D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与直接民主无关,排除B;材料强调雅典重视公益捐助,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0.日内瓦从两方面彻底改革教会组织:一是大大简化教会组织和仪式;二是神职人员民主选举产生。

其中牧师、圣师、执事和长老四种教职均“由会众投票选举”产生。

民主教会建立深远意义主要表现在A. 有利于强化封建君主的权威B. 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兴起C. 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 改革使国王成为教会的最高首领【答案】B【解析】【详解】日内瓦改革教会组织,牧师、圣师、执事和长老四种教职均“由会众投票选举”产生,为通过民主选举为特点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奠定基础,故B正确;封建君主是世袭的,与材料民主选举的信息不符,排除A;民主选举与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存在必然因果关系,排除C;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神职人员,而国王是世袭的,D不符合题意,排除。

11.英国人口在1801年大约是8.9百万人,1851年是17.9百万人,1901年达到35.5百万人。

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生产力巨大进步B. 外来移民的增加C. 生育观念的转变D. 圈地运动的推动【答案】A【解析】【详解】1801——1901年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增长主要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故A正确;BC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圈地运动使城市人口增加的原因之一,不能说明英国总人口增加的原因,排除D。

12.部分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情况一览表根据以上表格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苏联体育优势长期领先世界B. 世界各国人民逐渐走向团结一致C. 政治对体育的干涉越发明显D. 世界局势缓和冷战阴影逐渐褪去【答案】D【解析】【详解】由表格信息看出,1984年苏联没有参加奥运会,1992年苏联已经解体,故“苏联体育优势长期领先世界”表述错误,排除A;1980年、1984年、1988年均有一些国家和地区没有参加奥运会,无法体现世界各国人民逐渐走向团结一致,排除B;1992年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参加了奥运会,不能说明政治对体育的干涉越发明显,排除C;1992年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参加了奥运会,说明世界局势缓和冷战阴影逐渐褪去,D正确。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的欧洲,酒馆成为最初的公共领域。

酒馆是模仿贵族的社交方式而来的,同时也保持了平民化的特征,为市民敞开了更广阔的公共交往空间。

许多雇主可以在酒馆雇到工人。

莎士比亚经常来酒馆边喝酒边写剧本,他的很多剧目也是首先在酒馆上演并传播的。

英国历史上著名的辉格党企图推翻查理二世的阴谋就是在一家酒馆里策划的,酒馆在17世纪末18世纪早期已经成为英国正在出现的政党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酒馆里资产阶级对政治事务的讨论和批评在范围更广的公众中得到传播,使公众可以对国家及其事务进行监督,每个人都认为他和一切公共事物有着利害关系,有权形成并表达自己的意见,公共领域成为宪政的基础。

——摘编自《十八世纪英国城市公共性研究》等材料二明清以后,四川茶馆遍及城乡。

晚清至民国,茶馆成为成都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设施。

茶馆是人们消闲、打盹儿的自由天地和评书、杂耍的表演场所,也是说买卖的民间交易所,还是讲道理、断公道的民间公堂。

人们在场馆谈论时政传播消息以及摆龙门阵,不分生人、熟人,不管是体面官绅,还是下里巴人,萍水相逢,围坐闲谈。

民国三十几年,社会不稳,茶馆忌谈政治,墙上往往贴有“莫谈国事”的警语。

1950年后,由于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根本变化,以及新的意识形态的确立,再加上政府通过登记、税收、规章等方式加以限制,成都茶馆逐渐衰落。

——摘编自贾玉英《成都茶馆经济与茶馆文化述评》等(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酒馆对当时社会所起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