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就业》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48(理论:38学时实践:10学时)学分:3课程性质:必修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一、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按照我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新的劳动就业制度的要求,深入了解马克思对劳动含义的描述,了解向劳动力投资的意义和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途径,了解劳动力市场理论及其运作,进而理解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我国社会就业的实际状况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展开全方面的求职指导工作和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设计等,并对21世纪新经济以及中国入世等带来的劳动与工作前景,作出适应性变化。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因为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社会活动。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便使他们获得了工作,同时也就有了谋生的手段。
所以,本课程所提供的知识、信息和方法,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很重要的。
从全球范围讲,目前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处于失业和不充分就业的状态。
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就业问题在我国关系到千家万户,更有其特殊性,本课程可以帮助劳动者在就业领域广泛开展工作,并使之成为青年工作、学生工作、妇女工作等以及社会工作、社会保障工作等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在今天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从“统配统分”到“自主择业”的改革,本课程对大学生就业群体自身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着重阐述如何以劳动力资源理论和劳动力市场理论为基础,按照我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新的劳动就业制度的要求,深入了解马克思对劳动含义的描述,了解向劳动力投资的意义和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途径,了解劳动力市场理论及其运作,进而理解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我国社会就业的实际状况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展开全方面的求职指导工作和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设计等,并对21世纪新经济以及中国入世等带来的劳动与工作前景,作出适应性变化。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劳动篇偏重于理论方面,要求理解劳动的含义和分类、劳动方式和劳动行为、劳动制度和劳动关系,劳动力资源的投资和开发,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及劳动者的收入分配等。
2.就业篇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要求理解就业的定义和特征、就业结构、就业制度和就业政策、失业及反失业对策等。
3.择业篇偏重于应用,要求理解职业的含义和特征、职业的职能和分类、职业准入和职业选择、职业的地位和声望,要求理解并应用职业生涯设计,撰写各式求职简历和求职信、面试的特点和准则、面试的各种技巧等。
4.创业篇着眼于就业空间的扩大,要求了解就业结构的变革和信息业的崛起、网络经济与创业、WTO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创业与“知识工程”、创业的成功与风险等。
四、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劳动概述(3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劳动的含义、特征和分类,理解劳动行为和劳动方式并能够分析影响劳动行为的因素;了解劳动制度和劳动关系,掌握劳动关系的类型及其特征。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要求掌握劳动、劳动行为和非劳动行为、以及劳动关系和劳动制度、劳动方式、劳动者的行为链。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劳动行为和非劳动行为;劳动方式;劳动关系与劳动制度;难点:劳动关系的几种类型。
4、小结本章是本课程的开篇,对劳动与就业的基本概念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以及劳动者行为和劳动行为、劳动关系和劳动制度作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学习劳动与就业的具体内容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第二章劳动力资源开发与管理(3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劳动力与劳动力资源,向劳动力资源的投资、投资的途径,企业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开发和管理的内容及员工工作绩效评估的方法和产生的误差以及误差的解决方法。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劳动力、劳动力资源、企业劳动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内容分析和工作分析,以及人员的培训、发展和评估。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内容分析、工作分析、人力资源投资、工作绩效评估;难点:工作分析、工作绩效评估。
4、小结本章主要讲解企业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开发的内容分析和工作分析,主要使学生学会做工作分析表。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4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有关劳动力市场及其构成要素、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和它的结构;理解劳动力市场的配置理论,掌握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了解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及其有关问题分析。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劳动力市场、工资率、劳动力流动、劳动力需求和供给,企业短期和长期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理论、劳动力市场歧视。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工资率,边际技术替代率,劳动力市场歧视;难点: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原则,长期劳动力需求原则。
4、小结本章主要内容是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理论,使学生能够分析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和掌握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原则和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原则,并了解和分析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歧视现象。
第四章劳动者的收入分配(3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劳动者收入分配原则,劳动工资的相关原理,理解工资差别的原因和衡量工资差别的尺度;了解我国工资制度的改革历程以及能够分析我国工资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原则,工资水平,工资差别,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原则,工资水平的决定理论;难点: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4、小结本章理论性较强,主要讲解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原则的实现原理,工资水平的决定因素和计量,工资差别的原因及衡量。
第五章就业概述(3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就业的基本概念以及影响就业的因素和就业制度,就业结构的概念和变动规律。
了解我国就业制度的演变历程。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就业,就业结构,就业制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就业及其影响因素;难点:就业结构及就业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4、小结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就业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就业的因素,以及了解就业结构和就业制度的变动规律和发展变化历程。
第六章就业政策(3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就业政策的一般构成,主要西方国家的就业政策,以及掌握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并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和就业过程中能够以就业政策为指导就业或进行自己权益的保护。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就业政策、交换政策、供给政策和需求政策。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和西方国家就业政策;难点:对比西方国家的就业政策展望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未来。
4、小结本章主要讲述西方和我国就业政策的基本原理,尤其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较贴近学生的现实,所以易于接受。
第七章失业(3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失业的基本含义、失业和待业以及下岗的区别,失业的衡量,了解并能够分析我国的失业问题。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失业、下岗、待业、自然失业率、失业警戒线。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失业的衡量;难点:自然失业率。
4、小结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失业及其成因,我国失业的问题和特点。
第八章职业基础理论(3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理解职业的含义、特征及分类,学会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职业、职业声望、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地位。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职业地位和职业声望、职业生涯规划;难点:职业生涯规划。
4、小结本章主要讲述有关职业的一些理论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由于内容与学生的个人发展密切相关所以教学效果良好。
第九章求职准备(3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在求职前做好求职准备,会写求职信、会做求职简历,能够去收集就业信息。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简历、求职信、就业信息。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简历的书写格式、求职信的书写要求;难点:就业信息的收集方法,简历的制作。
4、小结本章在讲述一般原理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作简历和写求职信,对学生的现实较贴近,所以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效果良好。
第十章求职面试(4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要求掌握面试的要点和注意事项,把握面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面试、面试的准则。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面试的问题,面试的准则;难点:面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4、小结本章在讲解面试的相关问题时,采取现场招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面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效果良好。
第十一章竞争与择优(3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公务员考试的相关问题,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并了解知识女性的就业难问题。
并能够使学生了解和分析社会就业难问题的根源。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公务员、公务员制度、公务员考试、知识女性。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公务员考试,知识女性就业问题;难点:公务员考试。
4、小结本章在讲述公务员考试的问题,学生比较感兴趣,所以课堂效果良好。
第十二章高技术对工作的影响以及入世对未来工作的展望(3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理解什么是高技术,并能够分析高技术对于工作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何谓WTO,中国入世对未来的工作有什么样的影响和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展望。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高技术、职业结构、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就业结构的变革,WTO,海归牌,知本家。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高技术对工作的影响,WTO对我们工作的影响;难点:就业结构变革的测度,网络发展对工作的影响。
4、小结本章主要讲述高技术对工作的影响,以及在这种影响下我们该如何去创业,学生很感兴趣。
中国加入WTO对我们将来择业和创业的影响。
使学生了解现实,把握现实,才能够开拓未来。
五、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的前置课程是《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管理学》,它的应用性、课操作性都比较强、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和以后找工作都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六、劳动与就业教学时数分配表《劳动与就业》教学时数分配表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选用教材《劳动与就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张彦、陈晓强编著。
2、主要参考文献《劳动社会学》,南京大学出版社,童星著;《劳动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建设》,江苏人民出版社,赵履宽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胡君辰著;《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高鸿业主编;《就业指南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陈黎明;《中国加入WTO后的就业问题》,南方周末,莫荣;《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美]斯蒂格利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