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高三质量检测模拟(一)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9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高三质量检测模拟(一)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质量检测模拟(一)理综生物试题1.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糖蛋白、抗体、限制酶、载体都是具有特异性作用的物质B. 淀粉、肝糖原、纤维素和麦芽糖彻底水解后得到的产物相同C. 甲状腺激素受体和溶菌酶不可能在人体同一个细胞中产生D. C、H、O、N、P是核苷酸、ATP、染色质、核糖体共有的化学元素【答案】C【解析】【分析】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中含有C、H、O、N,有的还有S、Fe等,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组成元素C、H、O、N、P。

2、抗体能识别特异性抗原,限制酶能识别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一种载体蛋白只能运输一种物质,它们都具有特异性。

3、淀粉、糖原、纤维素属于多糖,水解产物是葡萄糖;麦芽糖和蔗糖属于二糖,其中麦芽糖水解形成两分子的葡萄糖,蔗糖水解形成一分子的葡萄糖和一分子的果糖。

【详解】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抗体能识别抗原并与抗原结合消灭抗原,限制酶能识别特定的位点并在特定的位点发挥作用,载体只能识别和运输特定的物质,因此糖蛋白、抗体、限制酶、载体都是具有识别作用的物质,A正确;淀粉、肝糖原、纤维素和麦芽糖彻底水解后得到的产物都是葡萄糖,B正确;人体中的多种细胞均可产生溶菌酶,而人体全身细胞的表面均有甲状腺激素受体,所以甲状腺激素受体和溶菌酶可以在人体同一个细胞中产生,C错误;ATP的元素组成是C、H、O、N、P,染色质是由蛋白质和DNA 组成,核糖体是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的,核酸(DNA、RNA)和核苷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因此,C、H、O、N、P是核苷酸、ATP、染色质、核糖体共有的化学元素,D正确。

2.据报道,美国佛罗里达州墨西哥湾沿岸的温暖海水中生活着一种名为创伤弧菌的细菌,它们可通过人体表面伤口或者是游泳者吞咽海水而进入人体内繁殖作乱,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A. 创伤弧菌生活在温暖的海水中,这可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 人体被创伤弧菌感染后,创伤弧菌与人之间的种间关系为寄生C. 创伤弧菌细胞内的DNA呈环状,而人体核DNA呈链状且与蛋白质缠绕在一起D. 创伤弧菌能通过表面伤口进入人体内繁殖,可见皮肤在细胞兔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意得,创伤弧菌是一种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DNA结构为环状,没有具有膜结构的细胞核。

创伤弧菌进入人体体内繁殖作乱,与人之间为寄生关系。

【详解】长期的自然选择能够使生物适应某种对应的环境,创伤弧菌生活在温暖的海水中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选项正确;人体被创伤弧菌感染后,创伤弧菌从人体中获得营养物质,且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属于寄生关系,B选项正确;创伤弧菌细胞为原核生物,其DNA为环状结构,且没有染色体结构,人体细胞为真核生物细胞,DNA呈链状且与蛋白质缠绕在一起形成染色体,C选项正确;皮肤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不是特异性免疫,不参与细胞免疫,D选项错误。

因此错误的选项选择D。

【点睛】生物之间存在寄生和共生关系,这两者之间容易造成混淆,寄生是指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中获得营养物质,且会对寄生对象造成损害的关系为寄生;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的个体发生互相合作关系,双方获得益处。

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是对双方均有益处的共存关系。

3.处于正常细胞分裂后期的某细胞内含有30个DNA分子(构成染色体的),下列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 该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 该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 该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 产生该细胞的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可能是15条或30条【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后期含有30个DNA分子的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其体细胞含有15条染色体,含有该细胞的生物可能是单倍体;也有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30条;但是不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若DNA分子数为30,则染色体数为15条,就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了。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A正确;该细胞不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错误;该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则其体细胞含有15条染色体,若该细胞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30条,D正确。

4.如图为真核生物细胞核内转录过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②与③在组成上相同的化学基团只有磷酸基团,不同的化学基团只有五碳糖B. ①为启动上述过程必需的有机物,其名称是RNA聚合酶,①移动的方向为从左向右C. 上述过程还可发生在根尖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 转录完成后,④不经过跨膜运输就能与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结合【答案】D【解析】【分析】由图可得,图示为DNA的转录过程,其中①是RNA聚合酶,②为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③为胞嘧啶核糖核苷酸,④为mRNA。

【详解】由题意得,②为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③为胞嘧啶核糖核苷酸,相同的化学基团是碱基和磷酸基团,不同的基团是五碳糖,A选项错误;由图可得①是RNA聚合酶,由图中mRNA产生的方向判断①移动的方向为从右向左,B选项错误;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均可发生DNA转录,但根尖细胞中不含叶绿体,C选项错误;真核细胞中,转录获得的mRNA经过核孔复合体进入细胞质中进行翻译,该过程无需经过跨膜运输,D选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有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结合图示的真核生物细胞内转录和翻译过程,要求学生理解掌握有关遗传信息转录翻译的物质基础、过程、场所和条件等相关知识。

需要学生对基础知识有较好的掌握。

5.如图甲是幼苗某处弯曲部分的示意图;图乙是生长素浓度对幼苗某处组织生长的影响的曲线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若图甲所示为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向光生长的弯曲部分,则左侧为向光侧,右侧为背光侧B. 若图甲所示为切面上放置了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的去尖端胚芽鞘的弯曲部分,则琼脂块放置的位置可能偏右侧C. 若图甲所示为根向地生长的弯曲部分,则左侧与右侧的生长情况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 若图甲所示为茎背地生长的弯曲部分,且左侧生长素浓度为图乙中的m,则右侧生长素浓度为大于n 【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图左侧细胞体积小,右侧细胞体积大,说明左侧细胞生长的慢,右侧细胞生长的快,导致植物向左弯曲生长。

由乙图可知,当生长素浓度小于n时,促进生长;生长素浓度大于n点时抑制植物的生长;而生长素浓度为n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生长。

【详解】若图甲所示为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向光生长的弯曲部分,单侧光导致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植物向光生长,因此左侧为向光侧,右侧为背光侧,A正确;由甲图可知胚芽鞘的右侧生长的快,所以右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左侧,则可能是在胚芽鞘右侧放置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B正确;若甲为根向地生长弯曲部分,则左侧为近地侧,生长受到抑制,右侧为背地侧,促进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正确;若甲为茎背地生长弯曲部分,且左侧生长素浓度为图乙中m,则右侧生长的快为近地侧,其生长素浓度应该小于n,D错误。

6.某科研人员对一池塘内鲤鱼种群数量进行调查,E是第一次调查结果,F、G、H是后续若干次调查中的三次调查结果。

m1与m3的比值为1:2。

下列相关叙述或推断不合理的是()A. E点该池塘内鲤鱼种群的增长速率较快B. EF段捕捞适量的鲤鱼,有利于获得较大经济效益C. 去除部分其他鱼类,鲤鱼的K值不会大于m3D. 该池塘内鲤鱼种群的增长速率在E点前逐渐增大【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种群数量增长的S曲线的一部分,GH段种群数量维持不变,说明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m3为该种群的K值;而m1与m3的比值为1:2,说明m1为K/2,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m1为K/2,因此E点该池塘内鲤鱼种群的增长速率较快,A正确;在EF段捕捞适量的鲤鱼,让其种群数量维持在m1,即让种群维持高速增长,有利于获得较大经济效益,B正确;去除部分其他鱼类,减缓与其他鱼的竞争或减少其他鱼对其的捕食,鲤鱼的K值可能会大于m3,C错误;该池塘内鲤鱼种群的增长速率在E点前逐渐增大,在E点后逐渐减小,D正确。

7.某同学利用黑藻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设计实验装置如图乙。

图甲表示在一定光照强度下装置乙中黑藻叶肉细胞的部分代谢过程,其中a、b、c、d代表细胞结构,①~⑤表示物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④代表______,结构a中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_,该细胞中a产生的③进入b中利用,需跨过______层生物膜(不考虑③出细胞再进细胞);(2)有同学认为乙实验不够严谨,作了两处修改。

Ⅰ.在光源和广口瓶之间放上盛满水的透明玻璃柱,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为排除环境因素导致的有色液滴的移动,应设置对照实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丙酮酸 (2). 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3). 5 (4). 排除光源升高温度对实验的干扰 (5). 用等量死亡黑藻代替活黑藻,其他条件不变【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细胞器a吸收光照,将①②转变成葡萄糖,且①来自于液泡,②来自于细胞外,可推知细胞器a是叶绿体、①是水分子、②是二氧化碳;K+在⑤协助下进入细胞中,可推知⑤是ATP;三碳糖在d细胞质基质中通过一系列过程变成④,并加入b与③生成①②,可推知细胞器b是线粒体、③是氧气、④是丙酮酸。

装置乙二氧化碳缓冲液的存在可以不考虑二氧化碳的体积变化,则当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时,有色小液滴向右移动;若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时,有色液滴左移。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甲中④是丙酮酸;结构a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为: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③是氧气,产生于a叶绿体,消耗于b是线粒体,因此氧气从产生部位到利用部位需要经过5层生物膜(类囊体薄膜、叶绿体的内外膜、线粒体的内外膜)。

(2)Ⅰ.在光源和广口瓶之间放上盛满水的透明玻璃柱,可以排除光源升高温度对实验的干扰。

Ⅱ.为排除环境因素导致的有色液滴的移动,应设置对照实验,用等量死亡黑藻代替活黑藻,其他条件不变。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再找我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详细过程,准确判断甲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物质的名称以及各个字母代表的细胞结构的名称,并能够乙图分析不同情况下的液滴移动情况。

8.胰岛素在细胞内合成后借助囊泡进行分泌。

激素的囊泡分泌存在两条分泌途径,其一是激素合成后随即被释放到细胞外,称为组成型分泌途径;其二是激素合成后暂时储存在细胞内,受到细胞外信号刺激时再释放到细胞外,称为调节型分泌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