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PT演示文档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PT演示文档1


森林覆盖率低 森林草原生态系统退化 我国森林草原资源现状
• 林业用地 2.6亿公顷 • 森林 总面积 1.5亿公

人均 0.12 公顷
• 森林覆盖率 16.55% (全球平均水平 31.4%)
• 人均森林蓄积 9m3 (世界人均 72m3)
可用草场面积
34万公顷 占世界总量7.1% 人均只是世界的1/6 50%~60%天然草场 退化,西北最严重
(3) 环境污染
• 大气污染 • 臭氧(O3)层破坏 • 酸雨 • 大气污染:伦敦烟雾事件 • 水污染:石油泄漏事件 • 噪声污染 • 综合型
大气污染物就有100种左右,其中影响范围广、对人 类环境威胁较大的主要是煤粉尘、二氧化硫、一氧 化碳、二氧化氮、碳化氢、硫化氢和氨等,世界每 年的排放量达6亿多吨。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明清小学六一班主题班会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
• 1、采集-渔猎社会(文明)时代的服从关系 • 2、农业社会(文明)时代的顺从关系 • 3、工业社会(文明)时代的征服关系 • 4、信息社会(生态文明)时代的和谐关系
1、采集-渔猎社会(文明)时代的服从关系
• 这时人和自然浑然一体,然而并不和谐。此时人类 同牲畜一般仰仗自然,人类的生存及其活动范围受 自然界的严格控制。原始人从物种上说,已经从动 物中升华出来,但它的地位与动物相差无几,他们 并没有能够把自己与周围的自然界分离开来。原始 人头脑中的自然图景大概是一幅万物有灵论的图景, 当人类刚刚诞生之时,他对于自然是恐惧与崇拜兼 而有之。他敬畏大自然的伟大屈从于自然,受大自 然的支配。他们唯有依赖自然条件,在自然条件允 许的范围内维持群体的生存与繁衍。他们以仰天、 颂天的观念来看待和处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4、信息社会(生态文明)时代的和谐关系
• 后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 益严重,自然的生态价值、审美价值凸显,迫使 人类开始思考:人类能否真正地超脱自然,统治 自然,做自然的主人。
• 人类反思的最大成果就是:逐渐认识到以往对待 大自然态度的错误性;认识到人与自然对抗的危 害性;认识到人类生活在自然和人工两个世界里, 但“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一个整体,是我们 继承的世界;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水资源缺乏,水质污染严重
▪我国是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
▪水资源总量28000亿m3居世界第四 ▪河川径流27000亿m3 居世界第六
人均2600m3 为世界1/4 居88位 ▪570座城市 364座缺水 50座严重缺水 ▪7000万人,5500万牲畜饮水问题
▪水源涵养功能退化
黄河上游90年代水量比30年前减少23%
综合性污染:汽车
• 汽车尾气是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汽车尾气中 含有一氧化碳、氧化氮以及对人体产生不良影 响的其他固体颗粒,尤其是含铅汽油,对人体 的危害更大。
汽车尾气污染
全球变暖的原因
二氧化碳浓度测量结果
全球温度增长的实际测量结果
(4) 生态恶化、物种加速灭 绝
• 1600-1900年间,有75个物种灭绝,平 均每4年灭绝一种;
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展循环经济
•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生态技术和体制创新为突 破口,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社会、经济、人口、 资源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以人为 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华民族奔向 现代化强国康庄大道所做出的唯一正确的选择, 也是对推动人类文明步入健康、理性发展的历史 性贡献。
• 20世纪以来,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灭绝; • 1990年以来,平均每天有140个物种灭
绝; • 有人估计,到20世纪末,有100万种动植
物灭绝。
(5) 资源短缺
•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是人 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人类 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通常将其分为再生性资 源和非再生性不可更新资源二类。“资源危机” 主要表现在:非再生性资源的枯竭、短缺、污 染;可再生性资源的锐减、退化、濒危。其中, 土壤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等 问题尤为突出。
2、农业社会(文明)时代的顺从关系
• 这个时期,虽然也出现了“蜀山兀,阿房出”及玛 雅文明的覆灭等破坏大自然的活动及自然对人类的 局部、浅层的“报复”,但人类仍然生活在“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 共长天一色”的田园风光之中。因此,从总体上讲, 农业文明就是创造适当的条件强化动植物的生长条 件或利用可再生的能源(如水利、风力、畜 力……),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直接的改造作用, 但这只是浅表改造,自然也较少受到深度破坏,人 与自然处于低水平的平衡关系之中。
3、工业社会(文明)时代的征服关系
•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迅速提高,工 业革命使人类在自然界面前终于昂起征服者“高 贵”的头颅,大自然不再被视为神秘莫测的崇拜 对象。人们对自然不再采取尊重与敬畏的态度, 由顺从者变为改造者和征服者,形成了主宰自然、 奴役自然、支配自然的行为哲学 ,认为“人类对 自然界具有支配的地位,人是‘万物之灵’,是 ‘万物的尺度’”。
(1)乐观论与悲观论
• 悲观论者看到,增加人口导致更多的资源损耗、更 大的环境污染、更多的能源耗费。而更多能源消耗 意味着燃烧更多的化石燃料或薪材,产生更多的废 气,更多的二氧化碳,加剧全球温室效应。
• 悲观论者预测,人口增长和人类的高强度经济活动 将带来政治、社会和环境恶化与崩溃。
• 乐观论者指出,卫生保健服务的改善、人均收入的 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所有这些,我们这几十年 不仅在北方国家看到了,而且也发生在许多南方国 家。
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观的必然性
• 生态文明观产生的现实根源:全球性“生态危机” • 生态文明观产生的立论根据:马恩“生态思想” • 生态文明观产生的思想来源:可持续发展观 • 生态文明观产生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 • 生态文明观实现的基本途径:绿色技术 • 生态文明观实现的认识前提:树立生态和谐理念 • 生态文明观实现的物质基础:发展循环经济 • 生态文明观实现的制度保障: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 乐观论者相信,人具有创造性,能够克服人口增长 和高强度经济活动带来的潜在的环境危害的能力。
(2)人口的环境影响
•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仅与人口数量有关,还与生活 方式有关,如使用什么资源,消耗多少能源,产生 多少污染等。为判断人类产生的互不干涉影响,英 国学者约翰和安妮提出了一公式:I=PAT(或IPAT), 其中I代表环境影响,P代表人口,A代表人均富裕 程度,T代表维持这种富裕程度的技术导致的损害 或者新能源和新技术带来的好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