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零售药店店员业务知识培训抗微生物药物

零售药店店员业务知识培训抗微生物药物

零售药店店员业务知识培训——抗微生物药物知识培训一、基础知识1、抗微生物药包括抗菌药、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2、抗菌药物(亦称抗菌药)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抗菌药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素。

抗生素是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属)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5000),低浓度时能杀灭或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

抗生素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两类。

3、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包括有β—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类及杆菌酞类;、影响胞浆膜通透性,包括有多粘霉素类、两性霉素B及制霉菌素;、抑制蛋白膜合成,包括有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及大环内酯类;、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包括磺胺类、甲氧苄啶(TMP);、抑制细菌DNA合成,包括喹诺酮类。

4、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Ⅰ),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等。

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Ⅱ),如氨基糖苷类和多粘菌素类等。

第三类为速效抑菌剂(Ⅲ),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氯霉素等。

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Ⅳ),如磺胺类等。

联合用药,可产生协同(Ⅰ+Ⅱ)、拮抗(Ⅰ+Ⅲ)、相加(Ⅲ+Ⅳ)、无关或相加(Ⅰ+Ⅳ)四种效果。

5、防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病毒感染:抗菌药物对病毒感染无效,对于单纯性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病因或发热原因不明:除病情严重或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一般不使用抗菌药,以免掩盖典型的临床症状或难于检出病原体而延误诊断和治疗;、局部应用:皮肤粘摸处应用抗菌药时,易诱发过敏反应和细菌耐药,应尽量避免。

必须局部应用时,应选用杆菌肽、磺胺米隆和磺胺嘧啶银等供局部应用的药物;、抗菌药剂量过大或过小以及疗程过短或过长;、常规性使用广谱抗菌药或新上市的药物。

6、患者的其他因素与抗菌药物应用:、肾功能减退:应避免使用主要经肾排泄而且对肾脏有损害的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环丝氨酸、氟胞嘧啶、氨基糖苷类和多粘菌素类等抗菌药,必须应用时,可根据肾功能减退的轻、中、重程度分别给予常用量的2/3~1/2、1/2~1/5、1/5~1/10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有条件的,最好监测血药浓度,据此制订最佳给药方案。

、肝功能减退:肝功能严重受损时,对在肝脏代谢而由肾脏排泄的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应减量慎用;对红霉素酯化物、氨苄西林酯化物、氯霉素、四环素类、磺胺类、利福平、异烟肼、两性霉素B、酮康唑和咪康唑等应尽量避免使用。

、新生儿禁用氯霉素、呋喃类和磺胺类药物,以免造成灰婴综合症、溶血和核黄疸;儿童应避免使用对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如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等。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应十分谨慎,孕妇应禁用四环素类、氯霉素、依托红霉素、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等。

二、抗菌药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1、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指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一类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典型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2、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类、青霉素类按抗菌谱和耐药性分为5类:2.1.1、窄谱青霉素类以注射用青霉素G 和口服用青霉素Ⅴ、非萘西林、海巴明青霉素V、丙匹西林为代表。

2.1.2、耐酶青霉素类(耐酶、耐酸)以注射用甲氧西林和口服、注射用苯唑西林、萘夫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与氟氯西林为代表。

2.1.3、广谱青霉素类(耐酸但不耐酶,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无效)以注射、口服用氨苄西林、海他西林、美坦西林和口服用阿莫西林、酞氨西林、匹氨西林和巴氨西林为代表。

2.1.4、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不耐酸、不耐酶)以注射用羧苄西林、哌拉西林、磺苄西林、呋苄西林、替卡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阿帕西林和口服用卡茚西林、卡非西林为代表。

2.1.5、抗革兰阴性菌青霉素类以注射用美西林、替莫西林和口服用匹美西林为代表。

、头孢菌素类(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按抗菌谱、耐药性和肾毒性分为四代)第一代头孢菌素对G+菌抗菌作用较二、三代强,但对G-菌的作用差;第二代头孢菌素对G+菌抗菌作用略逊于第一代,但对G-菌有明显的作用,对厌氧菌有一定作用,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第三代头孢菌素对G+菌抗菌作用不及第一、二代,对G-菌包括肠肝菌类、铜绿假单胞菌及厌氧菌有较强的作用。

可用于危及生命的败血症、脑膜炎、肺炎、骨髓炎及尿路严重感染的治疗。

第四代头孢菌素对G+菌、G-菌均有效,可用于治疗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细菌感染。

2.2.1、第一代头孢菌素以注射用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乙氰、头孢匹林、头孢硫脒、头孢西酮等,注射、口服用头孢拉定和口服用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为代表。

2.2.2、第二代头孢菌素以注射用头孢呋辛、头孢孟多、头孢替安、头孢尼西、头孢雷特和口服用头孢克洛、头孢呋辛酯为代表。

2.2.3、第三代头孢菌素以注射用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地秦、头孢他定、头孢匹胺、头孢甲肟、头孢磺啶和口服用头孢克肟、头孢地尼、头孢特仑酯、头孢布烯、头孢他美酯、头孢泊肟酯为代表。

2.2.4、第四代头孢菌素以注射用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利定为代表。

、其他β—内酰胺类包括碳青霉烯类(以硫霉素、亚胺培南为代表)、头霉素类(以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坦、头孢拉宗、头孢米诺为代表)、氧头孢烯类(以拉氧头孢、氟氧头孢为代表)、单环β—内酰胺类(以氨曲南、卡芦莫南为代表)。

、β—内酰胺酶抑制药包括克拉维酸(棒酸)、舒巴坦(青霉烷砜)和他唑巴坦(三唑巴坦,与哌拉西林合用的注射剂为他巴星)。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

2.5.1、广谱青霉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药:如优立新(氨苄西林和舒巴坦),奥格门汀,安灭菌(阿莫西林和克拉维酸);2.5.2、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药:如他唑星(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替门汀,特美汀(替卡西林和克拉维酸);2.5.3、第三代头孢菌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药:如舒普深(头孢哌酮与舒巴坦)、新治菌(头孢噻肟与舒巴坦);2.5.4、碳青霉烯类与肾脱氢酞酶抑制药:如:泰能(亚胺培南与西司他丁);2.5.5、碳青霉烯类与氨基酸衍生物:如:克倍宁(帕尼培南与倍他米隆);2.5.6、广谱青霉素与耐酶青霉素:如氨唑西林,白萝仙(氨苄西林与氯唑西林)。

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系一类含有14、15或16元大环内酯环的具有抗菌作用的抗生素,其疗效肯定,无严重不良反应,常用做需氧菌、革兰阴性球菌和厌氧球菌等感染的首选药,以及对β—内酰胺抗生素过敏患者的替代品。

大环内酯类抗菌谱较窄,主要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按其化学结构分为:1、14元大环内酯类,包括红霉素(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竹桃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等;2、15元大环内酯类, 包括阿奇霉素;3、16元大环内酯类,包括麦迪霉素、乙酰麦迪霉素、吉他霉素、乙酰吉他霉素、交沙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罗他霉素等。

三)、林可霉素类抗生素林可霉素类抗生素包括林可霉素(洁霉素、林肯霉素)和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氯洁霉素)。

四)、多肽类类抗生素1、万古霉素类,属糖肽类抗生素,包括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

2、多粘菌素类,包括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E(抗敌素)和多粘菌素M。

3、杆菌肽类,主要成分为杆菌肽A,本品对革兰阳性菌产生强大的抗菌作用,对β—内酰胺酶的细菌也有作用。

五)、氨基糖苷类抗生素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分为两类:一类为天然来源,由链霉菌和小单胞菌产生,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巴龙霉素、大观霉素、核糖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小诺霉素、西索米星、阿司霉素等;另一类为半合成品,如奈替米星、依替米星、异帕米星、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地贝卡星、阿贝卡星等。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主要是耳毒性、肾毒性、过敏反应和神经肌肉麻痹,尤其在儿童和老人更易引起。

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应避免与其他有耳毒性的药物合用,如万古霉素、强效利尿药、镇吐药、甘露醇等,与镇静催眠药、有镇静作用的其他类药因可抑制病人的反应性,合用时应慎重;避免合用有肾毒性的药物,如万古霉素、强效利尿药、顺铂、第一代头孢菌素等;避免合用肌肉松弛药、全麻药等,血钙过低、重症肌无力者禁用或慎用。

庆大霉素是治疗各种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主要抗菌药,尤其对纱雷菌属作用更强,为氨基糖苷类中的首选药。

可与青霉素或其他抗生素合用,协同治疗严重的肺炎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或草绿色链球菌感染。

也可用于术前预防和术后感染。

妥布霉素适合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各种感染,通常与能抗铜绿假单胞菌的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药物合用。

阿米卡星是抗菌谱最广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革兰阴性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可获协同作用,合用效果更好。

六)、四环素类抗生素1、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属于广谱抗生素。

2、四环素类药物包括有四环素、土霉素(氧四环素)、金霉素(氯四环素)和地美环素(去甲金霉素)属天然四环素类;美他环素(甲烯土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脱氧土霉素)和米诺环素(二甲按四环素)属半合成四环素类。

3、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刺激、二重感染、对骨骼和牙齿生长的影响、其他过敏反应。

七)、氯霉素类抗生素氯霉素有致命的不良反应为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目前临床使用人工合成的左旋体。

其不良反应为血液系统毒性、灰婴综合征、其他过敏反应。

甲砜霉素(甲砜氯氯霉素、硫霉素)除具有氯霉素的作用外,还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

八)、喹诺酮类抗菌药1、喹诺酮类抗菌药为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1代喹诺酮类:萘啶酸,现已很少使用;第2代喹诺酮类:吡哌酸,仅用于尿路感染和肠道感染;第3代喹诺酮类:氟喹诺酮类:包括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司氟沙星(司帕沙星)等;第4代喹诺酮类:新氟喹诺酮类:莫西沙星、吉米沙星、加替沙星等。

2、喹诺酮类抗菌药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口服用药方便,与其他抗菌药物少有交叉耐药以及价格低廉等特点,但是不要盲目使用。

用于泌尿生殖道感染、呼吸系统感染、肠道感染与伤寒等。

3、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皮肤反应及光敏反应、软骨损害。

禁忌症:不宜常规用于儿童、孕妇和授乳妇女,不宜用于有精神病或癫痫病史者,喹诺酮类过敏者禁用。

避免与抗酸药、含金属离子的药物同服,必须合用时应间隔2~4小时。

慎与茶碱类合用。

九)、磺胺类抗菌药1、磺胺类药物属广谱抑菌药,曾广泛用于临床,是人工合成的对氨基苯磺酰胺衍生物。

2、磺胺药分为三大类,包括:、用于全身性感染的肠道易吸收类:根据药物消除半衰期进一步分为短效类如磺胺异恶唑(SIZ)和磺胺二甲嘧啶;中效类如磺胺嘧啶(SD)和磺胺甲恶唑(SMZ);长效类如磺胺多辛和磺胺间甲嘧啶(SM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