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崔健摇滚歌词的当代文学背景_史笑非

崔健摇滚歌词的当代文学背景_史笑非

大 众 文 艺77当代中国,崔健犹如摇滚乐代名词,可以说,崔健的每一首作品都拥有一个宏大的主题。

实际上,在不同的时期,我们也都能找到这样的小说或诗歌与崔健的摇滚乐相对应,为此,文章拟就这一视角来探析两者的发展背景。

新时期的文学也是在中国社会向着现代社会全面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也许小说最能充分体现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崭新阶段,新时期的小说以高扬的主体意识和多样的审美把握方式广泛而深刻的反映了变革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容括着当代中国人在社会转型期对历史与现实的丰富体验、全面关照和深沉思考。

在“文化大革命”肆虐了十年之后,“伤痕文学”以一代人含泪的控诉、愤懑和怒吼,拉开了中国八十年代大反叛的序幕。

一个灭绝人性的时代结束了。

一代作家敏锐的感应着人民的意愿和历史的要求,自觉肩负起时代的使命,通过真实的描述,大胆的揭露。

愤怒的鞭挞,由表及里的触及到“文化大革命”的实质,宣泄出人们长期郁积的情感。

1977年刘心武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短篇《班主任》被公认为“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

主人公谢惠敏为了保护农民的庄稼而不准别的同学带走一束麦子,即便是做科研标本;她坚决抵制“毒草”以致把《牛虻》“错划”去:为抵制“资产阶级作风”到天热也不穿裙子……她算得上是一个循规蹈矩、品质纯正的好孩子,可良好的品质和荒谬的思想在谢惠敏身上紧紧扭结在一起。

正是由于极左思想的毒害,她对革命的忠诚却被导向了迷信和盲从,她的耿直和原则性却被导向了偏执和思想僵化。

这部作品率先揭露了“文化大革命”对青年一代精神上的毒害和摧残,发出了“救救孩子”的急切呼喊,激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开创了文学创作真实反映十年动乱之先河。

伺候一大批揭露“文革”、反思“文革“的作品应运而生。

冯骥才的《啊!》、宗璞的《我是谁?》、张贤亮的《刑老汉和狗的故事》等作品,以沉重、凄婉、压抑的笔调暴露了“文革”对人、对文化野蛮的摧残和残暴的蹂躏。

陈国凯的《我该怎么办?》、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郑义的《枫》都含泪带血的倾诉了十年动乱给亿万家庭造成不可平复的巨大创伤,揭露了“文革”是一场大悲剧、大浩劫的历史本质。

总之,这些“伤痕”小说以伤感的、悲剧性的情感基调,以其强烈的批判性、揭露性的题材趋向,告诉人们“文革”是历史的倒退,从而呼唤人性,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

在这样的背景下,崔健的摇滚乐诞生了,被称为中国的“伤痕音乐”。

从这里开始,音乐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文化力量,消解往日的情感冰冻。

《代表作《一块红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代人对以红色为象征的十年文革的忏悔和反思,以及对以红色为象征的“革命理论”和由政治谎言孽生的“当代宗教”的反叛。

“文革”结束后,人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路在何方”?正是这个时候,崔健写了他的《从头再来》。

以一个豪迈的句子开头:“我脚踏着大地,我头顶着太阳”……这是一种决心,也是一种控诉,更是一种对回归生命原形的呼唤。

这是一个时代共同的呼声。

继“伤痕文学”之后,又一批艺术精湛,但主题上不同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小说作品引起了文坛的注意,它是一种具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创作潮流,通常称之为“先锋小说”,它也常以“探索小说”、“实验小说”、“现代派小说”、“新潮小说”等不同名目出现。

新时期先锋小说创作的发展演变又分为“新潮小说”和“后新潮小说”两个阶段。

以刘索拉、徐星、残雪、莫言为代表的“新潮小说”十分注重表现现实世界的荒谬感,写出了人的孤独,有“反文化”、“反崇高”的意味。

“反叛”已经成为这些小说显著的特征,反叛业已确立的理性秩序、价值观念、文化传统。

他们有更强烈的自我意识,从而使他们更敏感的感觉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格格不入,,以及内心由此而产生的孤独感。

1985年,刘索拉的中篇小说《你别无选择》发表,被批评家称为“真正的”现代派小说。

它以大胆泼辣的风格和新颖的观念震惊文学界,刮起一阵“刘索拉旋风”。

这篇作品向我们讲述了就读于音乐学院的青年人的生活和情绪。

他们,成长于与上一代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也意识到他们与上一代不同的价值准则,于是想以自己的准则去追求艺术和人生,却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冲突。

其实,在那样一个精神大动荡的年代,表现人们的迷惘、彷徨、思索以及对自由渴望和追求也是崔键摇滚乐的核心内容。

“一无所有”使人很容易就想到遭遇体制变革的一代青年的处境。

《出走》更清楚的表达了这种因传统断裂而产生的无所依凭之感。

在“新长征路上”中,他把新时期的任务喻为新长征,明示了对传统的继承。

如果把人生也比作一次长征,那么,刚刚踏上人生征途的青年如何来加入这个传统呢?在《不是我不明白》中,表达的是一种对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的困惑。

在《不再掩饰》中鼓励自己和人们首先要有自我表达的勇气,如此才会有真实的情感。

文学界,自我与传统格格不入的感受在残雪、莫言那里,则被对外部世界的恐惧和对个人处境的绝望所替代。

莫言的《红蝗》通过审视历史的悲凉,发掘了人类生存的悲剧意义。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则把一种人化的感觉上升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寓言的层次,以一种丑恶意象的堆积凸现外在世界对人的压迫,以及人自身的丑陋和无望。

与他们不同,崔健更善于把自己置于传统之中,进行反省和自励。

在《红旗下的蛋》中,崔健出人意料地审视了自己这一代人与红色传统之间割不断的血缘关系。

张洁的荒诞性作品《他有什么病》极具讽刺意味的嘲弄人生的病态和人性的丑恶。

崔健也同样敏锐的诊断出时代的病症: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加剧,商品化市场化大潮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具有世俗化的倾向。

文学的审美趣味也向世俗化大众靠拢,审视社会生活的角度向老百姓转移。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股“回归现实”的创作潮流,评论家们称之为“新写实”小说。

这类作品被庸碌的人生白态、琐屑的日常烦恼、零乱的世俗经验、卑下的感性欲望紧紧缠绕,更多的表现出世俗化的价值取向,让我们看到凡夫俗子们浑浑噩噩、了无雅致的生活状态。

作家以身边俗人之乐为乐、之苦为苦,对人世俗的日常生活、世俗的欲望加以肯定和关切。

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就是从一斤馊豆腐开始一个故事的;池莉的《太阳出世》特别关注了女人分娩的过程;苏童的《离婚指南》中男女主人公闹的你死我活,而矛盾的原因竟是男方讨厌妻子吃饭时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把头发“烫的像鸡窝一样”,一到夜里“就守着电视没完没了的看香港电视剧”……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是最重要的,而日常生活只能是庸碌庸俗的,正是这绵绵无尽的庸碌庸俗,填满了人一生的时间,也正是这些庸崔健摇滚歌词的当代文学背景史笑非(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0)【摘 要】文章通过崔健代表性的摇滚乐歌词,厘清其音乐文学的当代文学背景,感受被公认为中国摇滚第一人的崔健在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中的分量。

【关键字】当代文学思潮;崔健;歌词艺术与人文大 众 文 艺大78中国的篆刻艺术起源于商代,前秦印形态各异,秦印简洁、清晰,两汉及魏晋南北朝印端正庄严,唐宋元印清秀、雅致,明清现代印仿古、创新、百家争鸣。

各个时期印章所表现的特征都与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息息相关。

齐白石身处我过封建社会晚期、民国和新中国建设三个时期,对篆刻艺术的理解和运用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齐白石是集诗书画印四门类艺术于一身的艺术大家,在篆刻和绘画方面又有更突出的艺术成就,和他本人的生活背景、艺术经历有很大影响。

文章针对齐白石四门类艺术中的篆刻艺术所展现特点以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得到一些艺术感悟。

齐白石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集书画印于一身的艺术家,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萍生,号白石,别号借山馆主者,寄萍老人等。

齐白石篆刻艺术历程分为四个时期:描摹时期,主要是师从于黎铁庵,后来又钻习丁敬、黄易两家刀法,处于齐白石篆刻艺术的萌芽时期,针对前辈的印谱加以摹仿,代表作品有《我生无田食破砚》。

成长时期,这一时期齐白石对篆刻家赵之谦的印谱进行研究,融合了汉印的格局,刀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具显古朴意趣,同时深受黄牧甫、吴昌硕、陈师曾等篆刻家的影响,齐白石与陈师曾亦师亦友,陈师曾师从吴昌硕,而齐白石这一时期恰出吴派印风风行,不难从他的篆刻艺术中寻找到吴昌硕和陈师曾的篆刻意趣,代表作品有《乐石室》。

成熟时期,齐白石钻研《三公山碑》,刀法、笔法为之一变,研习秦权,平直纵横,协调自然代表作品有《老夫也在皮毛类》。

升华时期,这一时期也可以说是齐白石篆刻艺术的巅峰时期,达到天人合一的意境,用到干净利落,刀法、笔法和章法融会贯通,高古、朴素、雄浑,代表作有《齐白石藏》。

齐白石篆刻艺术的特点及成就。

一、融笔法与刀法,独具一格。

齐白石的笔法特点,多把《祀三公山碑》等篆书变化为较易辨识的简体篆书。

齐白石曾说:“吾人欲致力刻印,首宜临摹古代文字,然后弃去帖本,自行书写,帖本上所有者,故能一挥面就,然帖本所无者,亦需信手写出,如此用功,始能挥洒自如,不然必为帖本所限矣。

至每科钟鼎文字,若原文只有两字,则此一印章,即无法篆刻,故所刻为钟鼎文中而出,此种创造古字,乃有价值。

”齐白石首先把“篆”变立足于赵之谦曾深下苦工的《祀三公山碑》,是他篆刻艺术的一大转变,并以此为基本笔法,仔细研究《天发神谶碑》,两碑风格相互融合,形成自己笔意遒劲、疏密自然、巧中见拙的笔法特点。

齐白石曾说:“我刻印,同写字一样。

写字下笔不重描,刻印,一刀下去,绝不回刀。

”他将传统“横动刀法”发展纵横自如,用到如用笔,与木工雕花的刀法相通。

齐白石用刀,方向只有两个,刻阴文印和科阳文印刀法相同,如同写字,横向自左及右,竖向自上而下。

齐白石主张篆刻要脱离“摹”、“作”、“削”,才能篆刻出意趣自然,篆法古雅的艺术作品。

所以,齐白石的刀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传统“横动刀法”运用的淋漓尽致,挥洒自如。

齐白石用刀主要是单刀,偶尔做必要的補刀,作品中充满“快”、“恨”、“准”,因而可以显现其刀法的独创性。

二、统一章法、字法,开拓创新。

其一:拉直曲线,齐白石常将文字的某些圆转笔画拉成直线,使字在结构上呈现较方正、较简练且彰显阳刚之气。

其二:增减笔划,在汉印中,增添笔画也常有出现,而齐白石常用减法,有时为了是印面的平衡偶尔用增法。

如“寄萍吟屋”一印中的“屋”字,删除了“土”,因而避免了横面多;而在“白石”一印中的“石”字,则增加了两笔,使整个印面趋于协调。

其三:借用隶法,齐白石的很多篆刻作品中都借用隶书的笔法,更显示出作品中的古朴、凝重意味。

其四:反字刻印,齐白石为了追求印面的简化,经常会改造一些字的篆法,但对于反字,则是因印文章法需要的时候才使用,如“人长寿”一印的“长”字。

其五:象形字刻印,齐白石为了使印面呈现出鲜活生动的样貌,偶尔会把某些文字或某些部首加以象形文字形象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