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杭州市气象局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0年工作思路

杭州市气象局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0年工作思路

杭州市气象局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0年工作思路一、2014年气象工作总结2014年,全市气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上级气象部门的指导下,全力以赴做好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防灾减灾服务,扎实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全面深化气象综合改革,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现将2014年全市气象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全力以赴做好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针对严重雾霾、低温雨雪天气、汛期暴雨、台风和冷空气等灾害性天气,全市气象部门坚守监测、预警第一线,严格遵守各项业务规定,认真履行监测预报预警职能.全年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88.2%,国家级自动站资料及时率99.91%,高空探测错情率0.4‰,探空平均施放高度29270米,测风平均施放高度28107米.全年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监测未失误,报送重要天气报告15期,发布预警信号55次,发送决策服务及预警短信40万余条次.对符合标准的,及时启动重大(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发布7次(其中数字电视全网发布2次,手机短信全网发布5次),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气象门户网站、手机短信、声讯电话、气象“三博一信”等各类媒体强化信息发布,做到及时准确.开展本地0-24小时中小河流域和山洪沟等重点区域的逐小时气象风险预报,12-24小时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预报,改进了与国土部门合作的基于数据共享的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平台,2014年通过短信预警成功避让2起地质灾害,转移避免可能的人员伤亡28人.全面完成春运春节、春茶采摘、市两会、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国庆节、国际动漫节和西博会等一系列专题气象保障服务,发布专题服务材料125期,杭州市气象台获评2014年春运工作先进集体,有2人次获春运和动漫节保障工作先进个人.(二)气象现代化取得阶段性成效.按照省统计局和省气象局联合公布的《2013年度浙江省气象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杭州市气象现代化发展水平总指数为112分,在全省11个地市中排第一名,在各区、县(市)排名中,萧山区排全省第一,余杭和5个县(市)全部在全省前四分之一行列.2014年,市、县两级政府都加大了气象现代化试点建设投入,各县(市、区)的“五水共治”项目——县域暴雨监测预报预警工程全部达到立项启动的目标.临安新一代天气雷达完成安装调试并进入试运行,上山道路完成路面浇筑全面完工.完成了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和萧山国家气象站的探测环境专项规划修订,余杭区气象站于1月1日起正式投入业务运行.新建和改造完成各类自动气象站100个(其中区域自动站58个、负氧离子监测站19个、大气电场监测站5个、其他监测站18个).启动温室气体监测设施一期建设项目,淳安温室气体站完成设备选型、项目招标、合同签订.建成了市级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雷电灾害精细化预警系统、气象灾害风险预报业务平台和精细化预报预警研究等继续深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全网发布平台完成发布区域圈选、发送信息量统计等功能,市本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已经立项并启动建设.(三)城市发展气象保障得到强化.与市城管委签订合作协议,确定了6方面城市发展气象服务合作事项,年内合作完成30个城区雨量站升级改造和资料共享,气象、林水、城管形成雨量监测“一张图”,完成城市积涝预警系统研发,并针对“5.14”、“7.26”等暴雨强对流天气和梅汛期重要天气开预警服务,为灾害应对赢得了时间.会同规划部门完成《杭州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气象参数相关指标体系修订,杭州城市气候专项规划基础研究已通过专家立项评审.与市环保、规划等部门合作完成《杭州市通风廊道评价研究》并将研究结果上报市政府.与环保部门合作,研发完成市县两级空气质量预报分析制作平台并投入业务运行,市本级、萧山、余杭及五县(市)全部实现向社会发布空气质量指数预报(aqi).与教育局合作开通校园气象网页,将气象预报与空气质量预报在校园显示屏进行发布.与卫生局签订合作协议,12月份通过杭州气象网站向公众发布人体流感健康指数.参与《杭州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修订,完善气象部门大气重污染气象预警应急行动方案,开展了《杭州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遥感及预警研究》等课题研究,发表了研究论文3篇.国土、交通、电力、旅游等领域合作深化推进.与团市委联合成立了首支气象志愿者服务队.(四)新型农业气象服务深化推进.与市农业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新型农业主体直通式气象服务工作的通知》,确定了建立长效机制、明确服务对象、组建专家联盟、加强信息共享和试验基地建设、强化联合会商、开展互动直通式服务、探索建立气象农情员队伍等7项重点.深化萧山、富阳全国“三农”气象服务试点,全市已建成6个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以打造“农业气象产品超市”为目标,依托“杭州气象网”开发完成杭州市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并在余杭、萧山等地开展服务应用,深受农业种养殖企业和大户欢迎.颁布了杭州市首个气象灾害防御地方标准——《农业设施气象灾害防御第1部分:大风防御》.完成了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平台建设,以临安市为试点制定出台了区、县(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实施细则,组织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年检和资格人员培训考核,全市10套作业装备全部通过年检、82名作业人员通过考核.为方便基层群众办事,从6月起在“浙江政务服务网杭州分厅”上开通了生活指数、气象证明、气象科普、农业气象、防雷减灾、天气灾害预警、机构信息等7项便民气象服务.(五)气象防灾减灾组织管理得到强化.认真履行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组织召开了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和城区气象工作会议、防雷安全专题会议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座谈会,制定了城区气象工作年度考核办法,指导各区、县(市)开展了新一轮气象协理员、信息员培训.在全市146个乡镇建成了气象视频会商系统,组织116个村(社区)完成浙江省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创建.推进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建设,提请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杭州市抗雪防冻应急预案(试行)》和《杭州市高温天气应急预案(试行)》2部分灾种的专项预案.协助城区防汛指挥部对《城区防汛抗台应急预案》、《城区防雪抗冻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实现了城区防汛抗台和防雪抗冻应急状态与气象预警信号等级的“一对一”直接联动响应.协助市教育局开展了《杭州市教育系统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启动极端天气学校停课操作规范制定工作.加强了对全市83家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指导与服务,组织开展了全市防雷安全大检查.联合市科协邀请丁一汇院士来杭以《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台风和暴雨灾害》为题作“五水共治”专题报告,联合市人社局、市总工会举办了杭州市首届防雷安全检测职业技能竞赛.杭州气象科普体验馆改造提升后重新开放.开展了《杭州市气象灾害防御办法》立法调研.(六)气象依法行政和作风建设得到加强.根据全市行政审批改革推进做好审批权限下放及审批提速增效,落实城区及大江东气象审批服务延伸,建立了建设项目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预受理制度,实现气象行政审批文书的无纸化.指导富阳在全省率先完成首份县级气象部门权力清单.做好气球施放安全监管工作,确保高温季节气球施放安全气球施放,数字城管系统及时率、办结率继续保持100%.及时组织完成地铁2号线和钱江新城市民中心项目等防雷竣工验收工作.全市气象部门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了职业道德教育月和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认真贯彻执行“八项规定”,全面落实“两个责任”,制定了“三书两报告”制度和县级气象局“三重一大”事项民主决策规程(试行)等一系列长效机制,促进气象干部职工作风改变和工作效能提高.二、2015年气象工作思路2015年全市气象工作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根据杭州省会城市的定位,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和推进气象现代化,切实加强气象现代化成果应用,提升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和科技支撑能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管理和气象依法行政,为“美丽杭州”建设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一)以有效防范气象灾害为重点,全力做好预报预警服务.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不一正常”的总体目标,始终坚持“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过程不放过”,加强对天气系统的24小时严密监测,做好及时会商分析预报,加强重要天气多部门会商与联动,重点做好梅汛期、台汛期、高温干旱期、低温雨雪冰冻期等重要时期和突发性、局地性、易致灾性强天气的跟踪监测、滚动预报和有效预警服务,牢筑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二)以气象探测资料应用为重点,着力提高监测预警能力.临安新一代天气雷达投入业务试运行,并在2015年主汛期防灾减灾中发挥作用.深化与城管、水利、国土、交通等部门合作,完善气象观测“一张网”的共建共享机制,进一步优化西湖等敏感区域观测站网布局,加强全市雨量观测“一张图”在防台、防洪、小流域和山洪、地质灾害、城市积涝等方面的应用.(三)以气象创新成果业务化为重点,着力提高预报预测能力.在上级气象部门支持下,依托上级精细化预报指导产品,加强本地化研发和应用,建设分类、分级、分区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开展重要时段、重要地段、面向重点对象的精细化服务.基于精细化预报预警产品,积极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继续优化小流域山洪统、地质灾害、城市积涝风险等预警系统,推进“信息共享、预警到点、信息到人”.(四)以气象科技社会应用为重点,着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强与公共媒体合作,扩展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完善重大(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全网发布系统,升级杭州气象网,改进优化杭州气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服务功能.融入“智慧农业”,强化气象科技支农,深化全国“三农”气象服务试点和新型业态农业气象直通式服务,发挥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作用.加强多方合作,建设完善交通、电力、旅游等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做好重点行业(领域)气象服务.做好气象科普宣传工作.(五)以气象预警信息应用为重点,着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气象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作用,重点推进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分灾种应急预案建设,积极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各类行业专项应急预案与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有效对接,实现“一对一”应急响应.进一步加强城区气象工作指导与考核,深化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乡镇(街道)和防灾减灾综合社区(村)建设.进一步规范气象协理员、信息员、联络员、安全员和志愿者队伍管理,切实发挥好作用.全面落实“五水共治”、平安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等气象工作考核.依托“浙江省政务服务网”,优化社区便民气象服务.(六)以全国全省试点建设为抓手,推进气象事业持续发展.抓好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年底前全面完成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任务.抓好全国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试点,立足杭州省会城市实际,完善城区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加强和创新社区气象服务机制,提高城市精细化预报预警服务水平.抓好全省深化气象综合改革试点,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管理和依法行政,优化气象业务技术机制,完善具有杭州特色的省会城市气象服务体系.组织编制“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确定未来五年气象发展目标、思路和工作任务,以及科技、人才、资金等保障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