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七章 脉冲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雷达气象学)
第七章 脉冲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雷达气象学)
n第一个脉冲遇到目标物时,目标相对于雷达的距离为
r+Δr,回波达到雷达时的位相φ2=φ0+2π•2(r+Δr)/λ。
n两脉冲的位相差Δφ=φ2-φ1=2π•2Δr/λ=4πΔr/λ。 n目标物径向速度Vr=Δr/T=Δr•PRF=λ/4π•PRF•Δφ。
N U IS T
n第二个脉冲遇到目标物时,目标相对于雷达的距离为
N U IS T
20
13
11
VAD方法反演风场
均匀风场的风向风速 l Vh, Vf,θ0为常量,不随方位角θ变化, 由上 式可知,某一径向距离r上的径向速度Vr(θ)将按 余弦方式变化,并叠加了常量Vf(θ)sin(α)。 l 当天线指向水平风的来向(迎风),θ=θ0+π, 此时的径向速度为Vr1=-Vhcos(α)-Vfsin(α) l 当天线指向水平风的去向(背风),θ=θ0,此 时的径向速度为Vr2=Vhcos(α)-Vfsin(α) 水平风速:Vh=(Vr2-Vr1)/(2cos(α)) 垂直风速:Vf=-(Vr1+Vr2)/(2sin(α))
退速度模糊个例,仰角=1.5度 退模糊前 退模糊后
20
13
11
• 径向连续性检查
N U IS T 20
13
11
多普勒两难
根据最大不模糊距离与不模糊速度的表式知,
Vmax Rmax λc = 8
l思考:
提高最大探测速度的方法 n 简单提高PRF n 选择波长更长的雷达 n 双PRF技术
N U IS T
N U IS T
dt = λ dt
20
= λ vr
13
• 另一方面,角频率与频率的关系 • 则多普勒频率与目标运动速度的关系fD=2vr/λ
11
dϕ = ω = 2π f D dt
多普勒频移
思考
n
n
n
N U IS T
20
当粒子以速度V垂直于雷达径向运动时,散射回波的频率 变化是多少? 当粒子以速度V与雷达径向成θ角度运动时,散射回波的 频率变化是多少? 基于多普勒效应的多普勒雷达能准确测量三维风速吗?
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原理
Ø多普勒效应 Ø多普勒频移 Ø多普勒雷达工作原理 Ø多普勒速度 Ø多普勒速度谱宽
Ø最大不模糊距离与距离折叠 Ø最大不模糊速度与速度模糊 Ø多普勒两难 Ø多普勒雷达的测量方法
FinePrint Software, LLC 16 Napier Lane San Francisco, CA 94133 Tel: 415-989-2722 Fax: 209-821-7869
l 全相干多普勒雷达和自相干多普勒雷达
– 全相干多普勒雷达晶体振荡器频率十分稳定,发射的各脉冲 间有确定的相位关系 – 自相干多普勒雷达初位相和频率不确定,但采用锁相技术和 相干振荡器,使每个发射脉冲及其回波之间的位相能够进行 比较。
N U IS T
20
l 相干(相参,相关,coherence)和非相干
N U IS T
20
13
11
最大不模糊距离与距离折叠
目标位于最大不模糊距离之外,有距离折叠(模糊)发生。
N U IS T
20
13
11
最大不模糊距离与距离折叠
N U IS T
距离模糊回波图例
20
13
11
最大不模糊距离与距离折叠
N U IS T
20
13
11
最大不模糊速度与速度模糊
径向速度和初位相的关系
N U IS T
20
13
11
VAD方法反演风场
N U IS T
20
13
11
• 水平风速随高度的变化--垂直廓线显示
VAD方法反演风场
线性风场的平均风向风速,平均散度和平均形变
l
l
N U IS T
20
l
当水平风场不均匀时,VAD技术显示的将不是简单的余弦 曲线。假定在某距离圈上实际风的垂直分量是常数、水平 风场呈线性分布。 展开径向速度的表达式Vr(θ) =Vh(θ)cos(θ)cos(θ0)cos(α)+Vh(θ)sin(θ)sin(θ0)c os(α)-Vf(θ)sin(α) =usin(θ)cos(α)+vcos(θ)cos(α)-Vf(θ)sin(α) 其中,u,v是水平风速Vh在水平轴x、y上的分量。 依据垂直分量是常数、水平风场呈线性分布的假定,有: u=u0+uxrsin(θ)+uyrcos(θ) v=v0+vxrsin(θ)+vyrcos(θ) 其中u0,v0是中心处的风速水平分量。
其中,Rmax为最大不模糊距离,c为光速,T为脉冲重复周期, PRF为脉冲重复频率。
20
Rmax
1 c = cT = 2 2 × PRF
13
n 最大不模糊距离Rmax:一个雷达脉冲在下一个脉冲发 射之前遇到目标物并且其回波能够返回雷达的最大距 离。
11
最大不模糊距离与距离折叠
目标位于最大不模糊距离之内,没有距离折叠(模糊)发生。
13
11
多普勒频移
N U IS T
20
13
11
雷达波长,径向速度以及多普勒频移的关系
多普勒雷达工作原理
l 常规雷达和多普勒雷达
– 常规雷达没有保持工作频率和相位不变的技术,不能提取多 普勒频率信息 – 多普勒雷达能检测到回波信号中微小的频率变化,即降水粒 子径向速度引起的多普勒频率 – 相干:波的相位是固定的,或按一定的方式变化 – 非相干:波的位相是随机的,它在2π间隔内均匀分布 – 只有发射波和回波的相干性,才能提取回波的相位变化
N U IS T
20
பைடு நூலகம்
13
11
N U IS T 20
多普勒速度谱宽
13
11
最大不模糊距离与距离折叠
n距离折叠(模糊):超过最大不模糊距离的探测回波 在屏幕上会产生距离模糊。当目标物位于Rmax之外时, 雷达却把目标物显示在Rmax以内的某个位置,目标物方 位是正确的但距离是错误的。
N U IS T
20
对每个特定雷达而言,在确定的频率下,探测的最大 距离和最大速度不能同时兼顾。
13
11
多普勒雷达两难
1000Hz 1000Hz 1000Hz 1000Hz
none 3:2 4:3 5:4
---
20
27m/s
PRF1
Stagg.
PRF2
S-band
13
双PRF技术 • 若PRF1:PRF2=(n+1):n,则 Vmax=n•Vmax1=(n+1)•Vmax2
N U IS T
• 风场反演方法分类:
20
13
11
风场反演
VAD方法反演风场
• VAD方法利用天线以某 一固定仰角作360゜方位 扫描,可反演出降水区 不同高度上的平均风向 风速和平均散度等。
某方位角θ上的径向速度 Vr(θ)=Vh(θ) cos(θ-θ0)cos(α)-Vf(θ)sin(α) 其中:Vr(θ)是方位角θ上的径向风速;Vh水平风速;Vf 垂直风速;α天线仰角;θ0为水平风向与y轴的夹角;r是 探测点距离雷达的水平距离
2 2 σ v2 = σ s2 + σ b2 + σ w + σT
σ s , σ b , σ w , σ T 分别对应1、、 2 3、项 4 因子造成的方差
N U IS T
20
13
11
多普勒速度谱宽
分析可知,垂直风切变、波束宽度、下落末速不均匀三个因 素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所以,速度谱方差主要与大气的 湍流有关,由此可以测量大气湍流。
11
C-band 13 m/s 27 m/s 40 m/s 54 m/s X-band 9 m/s 18 m/s 27 m/s 36 m/s
N U IS T
667 Hz 750 Hz 800 Hz
54 m/s 81 m/s 108 m/s
N U IS T 20
多普勒两难
13
11
多普勒两难
N U IS T
20
r,回波到达雷达时的位相φ1=φ0+2π•2r/λ。
13
n假设每个脉冲在发射时的初位相都为φ0。
11
最大不模糊速度与速度模糊
下一个脉冲的最大相移是180°(π弧度)。与180° 相移对应的目标物的径向速度称为最大不模糊速度。 λ × PRF Vr max = 4 l 速度模糊:如果目标真实的径向速度大于(小于) Vrmax(-Vrmax),则多普勒雷达将给出错误的速度信 息。
N U IS T
20
13
11
N U IS T 20
多普勒效应
13
11
多普勒频移
多普勒频移:由于相对运动造成的频率变化 • 设有一个运动目标相对于雷达的距离为r,雷达波 长为λ。 • 发射脉冲在雷达和目标之间的往返距离为2r,用相 位来度量为2r/λ•2π。若发射脉冲的初始相位为 φ0,则散射波的相位为φ=φ0+4πr/λ。 • 目标物沿径向移动时,相位随时间的变化率(角频 率) dϕ 4π dr 4π
N U IS T
20
13
11
Ø多普勒雷达探测原理
多普勒效应
l 多普勒效应:物体辐射的波长 因为波源和观测者的相对运动 而产生变化。在运动的波源前 面,波被压缩,波长变得较 短,频率变得较高 ;当运动 在波源后面时,会产生相反的 效应。波长变得较长,频率变 得较低 。波源的速度越高, 所产生的效应越大。根据频率 变化的程度,可以计算出波源 沿着观测方向运动的速度。 l 应用:火车的汽笛声,恒星的 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