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音乐课堂的有效性
音乐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音乐教育是中学生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对于一位音乐教师来说,真正切实有效地上好音乐课并不是一件轻松简单的事。
新课程的实施给中小学音乐教育带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人们在一片教育改革的呼声中,开始寻求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作为初中音乐教师的我,也尝试着在自己的音乐课堂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不但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体性得以树立,也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我将近几年在音乐课堂中的探索和收获总结如下:
一、增进情感交流,引起学生注意
我热爱每一位学生,不歧视、不打击任何一位同学。
我还充分发挥自己作为女教师的优势,力图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研究他们的生活、学习,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熟悉他们的音乐基础和思想状况。
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打成一片”,提高学生对我的信任和亲近度,特别是注意对“后进生”的深入了解。
经过真诚的交往,我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帮助学生解决了他们的困惑。
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为音乐课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导课力求新颖,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导课往往是开门见山:唱歌课首先是发声练习,欣赏课首先是介绍作者……往往使学生感到平淡无趣。
其实,导课形式千变万化,只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八年级上册有首歌曲《绿色的梦》,在教学生这首歌的时
候,我特意制作了种子发育的动画软件:通过多媒体屏幕,让同学们看到一颗沉睡的种子,在春风的微微吹拂下,慢慢长出了根,进而发了芽,最终破土而出、伸枝长叶的过程。
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看到种子萌发的生动过程,亦使学生感受到不断生长的坚韧力量。
电脑课件flash的运用,使学生又听又看,兴趣盎然,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多样,提高创新能力
以前的音乐课,我们都是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学会一点音乐知识,分组轮唱就算完了,可是现在却不是一样了。
我结合课堂的需要和同学们的要求,在音乐课堂上大力推行才艺表演,如讲故事、猜谜语、顺口溜大比拼、“歌曲接龙”游戏……,丰富多样的课堂形式,精彩纷呈的课堂内容,一改单调的“教师教、学生学”模式,使学生在愉快、精彩的体验中更深地记忆了音乐知识,更勇敢地展现了自己的表演才能,更难能可贵的是提高了他们改革、创新的能力,使音乐课真正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高效地推进了音乐课的教学效率。
记得初一上学期有一首歌曲《摇篮曲》,这首歌的旋律慢,译音多,特别难唱,许多同学都害怕上这节课。
于是我在上课前先吸引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唱这首歌之后,让你们回忆以前的一些童年趣事或一件难忘、令人发笑的事,用这首歌的旋律唱出来,看谁编排得好。
”同学们都赞同。
这节课特别安静,同学们个个开口学唱,而且唱的特别卖劲,学得比我想象中还要快。
后来我抽查了
一下,每位同学都按照我说的方法把要说的事情用音乐唱出来,连平时不爱唱歌的几位同学也争先恐后地举手。
下课铃声响了,不少同学惋惜地说:“太短了,再多点时间就好了。
”
四、注重实践锻炼,培养综合素质
学生的综合素质固然受到基因遗传、成长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但后天的教育(尤其是早期的启蒙教育)却是至关重要的。
持之以恒的音乐技能训练不但能增强学生音乐技能、技巧的掌握,而且也有助于推进有效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例如:在学习《乐手的实验——竖笛》一课时,我就提前让学生上网查找自己喜欢的歌曲或乐曲并抄录下来,以备到音乐课上来演奏。
此任务一出,学生们便纷纷上网或到书店查找自己心仪的音乐曲谱资料,积极地寻找、筛选、抄写,并很快地吹奏出一曲曲流畅优美的旋律。
使以往单调的识谱、视唱、吹奏竖笛过程因为有了学生自主功能的发挥而显得兴趣盎然、生机勃勃。
这一过程不仅巩固了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提高了竖笛演奏技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使他们“学以致用”,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结尾要精彩,增强学习延续性
音乐课的结尾要五彩缤纷,留给学生思考和遐想的空间。
如在唱歌课《大海啊,故乡》临近结束时,我和着音乐唱起另一首歌曲《故乡的亲人》,教师优美动人的歌声使学生对这堂课回味无穷,使学生沉浸在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中,同时请几个学生配合教师的演
唱,表演亲人告别的场景,评一评看谁扮演得最好。
结果下课后,在课上演过的孩子会兴奋得想如何演得更好,没演过的学生想着下一次我也来试试表演。
增强了课后音乐活动的延续性和对下一节音乐课的期待心情。
长期的课堂改革以来,同学们上音乐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他们也不再嫌弃教材上的歌曲,音乐课堂得以有效开展。
事实证明,我们应该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从发现身边问题入手,从一个学生、一首歌曲、一堂课、一种教法的研究开始,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开发音乐课的趣味,从而提高音乐课的有效性,更好地实现美育教学目标,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责任编辑曾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