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习题2 答案

习题2 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庄票:庄票是由钱庄签发的载有一定金额并由其负责兑现的一种票据,分即期和远期两种,即期庄票贝票即付,远期庄票到期付现。

2、袁头币:币面镌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于1914年颁布《国币条例》,实行银本位制,当年十二月及次年二月先后由天津造币总厂及江南造币厂开铸,每枚重7钱2分,原订成色为纯银九成,后改为八九成。

3、信交风潮: 1921年上海发生的一次金融风潮。

是由投机商人发行信托公司股票,在交易所上市买卖,并暗中哄抬价格,牟取暴利。

当时一些商人见有利可图,争相招募股份,纷起组织,成立交易所达100多家,信托公司10多家,股票大量上市,形成投机狂潮,信交事业一时畸形发展,最终纷纷倒闭。

4、善后大借款:是袁世凯窃踞大总统职位以后,为筹集军费以消灭南方各省势力而借办理善后为名向外国银行团举借的巨额长期借款。

1913年4月,袁世凯政府同5国银行团签署了“善后大借款”的合同。

该合同规定:借款金额2500万英镑(合银元24827万元),年息5厘,折扣84,期限47年,用途为偿指定的借款、垫款、赔款和军政费用等6项;中国以全部盐税、部分关税和直隶、河南、山东、江苏4省的中央税为担保;
借款由汇丰、东方汇理、华俄道胜、横滨正金、德华
5家银行承担。

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每题1分,共10分)1、库平是政府征税时使用的标准。

(√ ) 2、漕平是征收漕银折色使用的平。

(√ ) 3、清朝,各地铸造银锭的机构是银炉,又叫炉房。

(√ )4、中国第一家正式开业的证券交易所是1905年成立的上海从业公所。

(× )5、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将银元的铸造权收归中央,开始铸造“大清银币”,称为国币。

(√)6、“汇划”就是钱庄业的票据清算。

(√ )7、“逆汇”是票号汇兑业务的一种业务,是存款、放款、汇兑相结合。

(√ ) 8、票号的组织形式一般是独资或合资,均负有限责任。

(× )9、最早入侵中国的美国银行是花旗银行。

(√ ) 10、北洋政府时期,除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代表国家发行纸币外,各省地方银行、
私营银行也发行纸币。

(√)三、单选(每题1分,共10分) 1、最早入侵中国的外国银行是英国的( A ) A、丽如银行B、汇丰银行 C、汇隆银行 2、第一个将总行设在中国领土上的外国银行是( A ) A、
汇丰银行 B、法兰西银行 C、汇隆银行3、第一批流通于中国市场的外国钞票是( A ) A、丽如银行发行的纸币 B、汇丰银行发行的纸币 C、汇隆银行发行的纸币 4、北洋政府规定国家中央银行为( A ) A、中国银行 B、交通银行 C、中国通商银行 5、我国第一家私人资本银行是( B ) A、中国通商银行 B、信成银行 C、信义银行6、中国银行的前身是( A ) A、户部银行 B、中国通商银行 C、交通银行7、我国最早铸造的银元是( A ) A、光绪元宝 B、袁头币 C、金圆券 8、我国最早铸造铜元的是( B ) A、准两广总督张之洞 B、两广总督李鸿章 C、两广总督张之洞9、交通银行成立于1908年,这是一家(B )A、清政府独资银行B、官商合资银行C、商股银行10、票号吸收的存款( A )
A、以公款为主
B、以私款为主
C、以公款和私款为主四、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 1、宝银的成色,全国统一、公认的标准有( ABCD ) A、纯银 B、足银 C、纹银
D、标
准银 E、虚银 2、宝银的重量标准是“平”,全国主要的平有( ABCD ) A、库平 B、关平 C、漕平 D、市平 E、仓平 3、清末发生在上海的三次大的金融风潮是( ABC ) A、1883年的上海金融风潮 B、贴票风潮 C、橡皮股票风潮D、信交风潮 E、挤兑风潮 4、当铺的日常业务是(ABC )A、存款B、放款 C、签发银铺票 D、委托收款E、办理结算 5、外国银行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掠夺的手段有( ABCD ) A、垄断国际汇兑 B、吸收存款,办理放款,控制中国金融市场C、发行钞票,侵略中国主权 D、通过借款控制中国的财政E、广泛设立营业网点6、制钱的落后性表现在( ABD ) A、统治者对制钱贬值,以此对人民实行超经济剥削B、分散铸造的政策,造成制钱纷繁杂乱 C、集中铸造的政策,造成制钱品种单一
D、制钱的流通有很大的局限性
E、制钱的流通毫无局限性7、典当业由盛而衰的主要原因是( ABC ) A、银行的兴起 B、钱庄、票号的发展 C、官银钱号的设立 D、抵押放款业务大大萎缩E、经营方式不适应8、“北四行”是指( ABCE ) A、金城银行 B、盐业银行
C、中南银行
D、浙江实业银行
E、大陆银行 9、“南三行”是指( ABC ) A、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B、浙江实业银行 C、浙江兴业银行 D、新华信托储蓄银行 E、广东银行 10、1845年,清室内务府设立的官银号是( ABCDE ) A、天元 B、天亨 C、天利 D、天贞 E、西天元五、简答(每题7分,共28分)1、清末外国银行利用哪些手段控制中国金融市场?答:(1)垄断国际汇兑,操纵外汇牌价;(2)吸收存款,办理贷款,控制中国的金融市场;(3)发行钞票,侵犯中国的主权; (4)通过借款控制中国的财政。

2、中国银行业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兴起的?有什么特点?答:中国银行业是在帝国主义侵略的日益加深以及因为这种侵略的刺激所形成的近代产业的发展中产生的。

其特点是:(1)中国的银行业不是直接由工业资本发展而产生,它是间接地由民族自救和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的;(2)中国封建经济下的金融机构钱庄和票号,没有直接演变为近代的新式银行;(3)中国的银行业一产生就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两类银行。

3、“京钞风潮”及其产生的原因?答:由于中交两行滥发钞票,导致银行实力不断削弱,信用基础日益动摇。

在这种情形之下,袁世凯的心腹、长期
控制交通银行实权、时任总统府秘书长的梁士诒和段祺瑞的亲信徐树铮密度发行不兑现纸币。

但消息走漏,风声所及,市场震动,挤兑风潮迅速在京、津等地发生。

1916年5月,北洋政府以国务院的名义悍然下令中、交两行停止钞票兑现和存款付现。

于是京、津两地两行完全停止兑付,外地也开始停兑。

这些钞票当时人们称为京钞。

京钞停止兑现以后,人们纷纷抛出纸币,抢购商品,致使物价上涨,币值下跌,投机盛行,交易停顿,市场混乱。

这就是20世纪初发生在京、津等地的京钞风潮。

产生的原因:(1)北洋军阀之间连年内战,大量军费开支,导致财政不支,于是大量发行不兑现纸币,以弥补军费不足和财政空虚;
(2)中交两行为北洋政府垫款和发行钞票外,还为北洋政府开出担保空头存单,向其他商业银行借款,到期无力偿还,但又不得不兑现,以致头寸日紧;(3)英美帝国主义从中操纵破坏。

企图破坏中国的财政金融,作为策划国际共管中国的口实,于是指使它们控制的海关、邮电部门拒收两行钞票,外国银行也向两行挤提存款。

4、国际银团的侵略活动主要有哪些?答:国际银团以贷款和投资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1)1911年5月,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同清政府签订了《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

借款金额600
万英镑(合银4540万两),以两湖的厘金、盐税收入担保,4国享有两湖境内两路的修筑权以及两路在延伸时继续借款和修筑的优先权。

(2)1911年5月,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同清政府签订了《币制实业借款合同》。

借款金额1000万英镑,年息5厘,折扣95,期限45年,并规定4国参与中国币制改革和在东北三省进行农垦、畜牧、森林、矿产资源的开发。

这触犯了日、俄在东北的利益,后几经争吵,4国银团接受日、俄参加。

4国银行团变成了6国银行团。

(3)1913年4月,袁世凯政府同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了“善后大借款”的合同。

借款金额2500万英镑(合银元24827万元),年息5厘,折扣84,期限47年,借款到期的利息是4285万英镑,大大超过本金。

它们通过这笔借款攫取了中国关税、盐税收入的保管权。

关盐两税,在中国财政收入中占极大比重,帝国主义控制了这两税,也就控制了中国财政。

六、论述(20分)钱庄、票号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辛亥革命后钱庄能继续存在,票号却消亡?答:1、钱庄发展的原因:鸦片战争后,随着沿海沿江城市的陆续对外开放,中外交往日渐频繁,商品经济迅速发展,钱庄的数量和资本额大幅度增长、业务扩大,活动中心逐渐转移到上海。

2、票号发展
的原因:(1)鸦片战争以后,打破了中国的封闭式的自然经济,通商口岸的开放,商品经济的发展,票号本身就起源于汇兑,资金调拨的频率和数量逐年增加,给票号提供了发展机会;(2)农民运动给清政府解送现银增加了困难,票号长期为清政府汇解公款,得到清政府的信任,这就为票号能够扩大业务扩张机构创造了有利条件;(3)票号同清朝地方政府官吏紧密地勾结在一起,垄断官款汇兑,壮大了自己的资金实力。

3、钱庄的继续发展的原因:辛亥革命前夕,随着大量资金涌入上海,为钱庄增添了资金力量,钱庄趋向于稳定,进而发展。

究其原因:(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需要钱庄的支持,而商号同钱庄有来往久长,同银行打交道的不多;(2)一些银行还依靠钱庄代理收解,存款于钱庄,钱庄在业务中领用银行的钞券,增加了资金实力;(3)外国银行仍然接受庄票以支持钱庄。

4、票号衰亡的原因:(1)中国近代银行的兴起,官银钱号的设立,同票号展开了竞争;(2)票号保守,不思变革,组织制度、用人机制和经营方式都很死板,无法同银行竞争;(3)清政府灭亡,票号失去靠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