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湖导游词经典范文

西湖导游词经典范文

西湖导游词经典范文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西湖导游词,供大家参考学习。

西湖导游词1
万松书缘,万松书院初创于明代弘治年间,明清以来,万松书院成为浙江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是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书院。

王守仁、齐召南、秦瀛、袁枚……这些当年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和才子,由此也同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

民间很早就有梁山伯和祝英台结伴就读万松岭上的传说,万松书院也被称作“梁祝书院”。

“独有幽禽解相信,双飞时下读书台”,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的这两句诗,写出了西子湖畔书香之地的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其中那份超乎寻常的美好情缘。

万松书院初创于明代弘治年间,取白居易“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的诗意,称“万松书院”。

清代又更名为“敷文书院”。

明清以来,万松书院成为浙江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是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书院。

王守仁、齐召南、秦瀛、
袁枚……这些当年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和才子,由此同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

“万株松树青山上”的美景,让杭州百姓将传说中的梁祝故事,拈来此地演绎。

所以,民间很早就有梁山伯和祝英台结伴就读万松岭上的传说,万松书院也被称作“梁祝书院”。

由书成缘,因缘成书,梁祝故事深入人心,以至今天的万松书院,又演变成人们寻觅良缘的好地方,四时假日,游人如织。

陌上花开之时,踏青履痕之间,那一个个人间美好姻缘,因西湖山水的熏陶,成为难以忘怀的景致。

“万松书缘”由此成为现代西湖佳话。

西湖导游词2
西湖北山栖霞岭北麓,茂林修竹深处,隐藏着颇具道教洞天福地气象的黄龙洞古迹。

南宋以来这里作为湖上五大祀龙点之一而享有盛名,清杭州二十四景中有《黄山积翠》一景即指此。

一九八五年,集宗教文化内涵与寺观园林景象于一体面的黄龙洞辟建为仿古游乐园,入选新西湖十景。

黄龙洞保存着原先道观的山门为入口处。

山门重檐翘角,造型古朴,两侧楹柱悬蓝底金字楹联,曰:《黄泽不竭;老子其犹。

》此联在西湖众多楹联中是数得出的佳作之一。

联文初读似欠完整,其意难解,其实是用了省略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净《黄》字,对名则是《老子其犹龙耶?》(孔子赞老子语)的省略。

这副楹联说的是自从黄帝以来,道都如同深潭之水不会干涸,老子则是如龙
一般的伟人而得道成仙。

藏字的修辞手法又使人联想到《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说法。

黄龙洞山门到二门之间,有一段长而曲折的游步道,若从空中俯看,犹如一条游龙。

沿路古木修篁,花草清池,矮墙漏窗,颇多可赏景物。

它在寺观园林构成上称为《导引》,就像一支前奏曲,对游人起着由俗入清、调整心、渐入佳景的作用。

黄龙洞主景区为一池碧水,假山、亭台环绕。

越过池水,对面苔痕常绿的危岩上露出一只鼓目、掀鼻、张口、翘须的黄色大龙头雕塑。

龙嘴吐出清泉,下注水池,水声叮咚如琴瑟奏鸣。

清泉入池处,一块峥嵘巨石兀立水中,两面分别镌刻唐代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名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点出了此地景观的主题。

黄龙洞的假山,以浑重的黄砂石块依照山势、地形的起伏抑扬而砌筑,或孤峰独立,或聚石造型,或堆叠成峰。

远望,石峰如林,重峦叠翠;入内,迷离曲折,剔透空灵,雄浑格与秀逸兼而有之。

这与苏州园林假山以精致典型见长的风格迥然有别,显示了山林寺观造园艺术贴近自然、融合自然,深具匠心而又不着痕迹的长处与魅力。

黄龙洞竹景历史悠久,竹径通幽又是一绝。

刚劲挺秀的大毛竹高达十多米,汇林成海;小巧的菲白竹却又矮至二三十厘米,茸茸可爱;竿细色深的紫竹,据说早先引种自普陀山;罗汉竹、笔杆竹、黄金嵌碧玉竹等点缀在假山、庭园等处,风韵萧爽。

最值
得一看的是方竹的竹,《体方有如削成,而劲挺堪为柱杖,亦异品也》。

竹多,笋也多。

每年清明前后,小雨初霁,暖风拂面,这里的墙边、路旁、山脚、庭后,随处有春笋破土而出,有的掀翻石块,势不可挡;有的两三丛生,竞争激烈。

宁静的黄龙洞园里园处,洋溢着勃勃生机。

西湖导游词3
云栖竹径位于西湖之西南,钱塘江北岸,五云山云栖坞里。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五云山上的五彩祥云,常飞集坞中栖留,并经久不散,称“云栖”。

漫山遍岭终成浩淼竹海,每当气压低沉的时,绵绵的云雾栖息在茫茫的竹丛中,落下细细的雨丝,这雨丝仿佛是翠竹青叶融化的竹沥,从弯曲的竹梢上滚落下来,溻湿了蜿蜒的青石路径而故名。

竹径入口有碑亭一座,上有陈云同志题写的“云栖竹径”四字。

从亭边的碑文看,此亭最早建于明代,亭柱上的有清人陈灿“客到洗心亭子坐,顿教尘虑一时湔”、“万竿绿竹影参天,几曲山溪咽细泉”的诗句。

云栖竹径,向以清凉幽静著称,盛夏到此旅游,更能领略其绿郁、清凉、寂静、幽雅之感。

这里有树龄千年以上的枫香树,树干三人合抱,高近40米,是西湖著名古树。

霜降后,满树红叶如映日彩霞。

石板路两旁翠竹成林,漫步竹径衣衫俱绿,路边有一池,名“洗心池”,池水清凉透明。

清晨曙光升起,透过竹叶洒在路上,金色斑斑,几声鸟语,更显山色清幽,竹径
尽头古树成行,有亭可憩,有茶室可小坐品茗。

这里远离闹市,风景优美,环境清静,确实是个疗养休息的好地方。

有古诗曰“万千竿竹浓荫密,流水青山如画图”,道出了云栖的特色。

云栖不但修篁蔽天,而且古木成荫,西湖树龄、体量名列前茅的古树,多半集中在这里。

比如有一株寿逾千年的枫香,主干高达三十八米,粗壮可容三人合抱,站在树干仰视,只见它势干云表,高不可攀,仿佛湖光山色几千年的历史行迹,全都凝注于它那躯干之中了。

竹径中央的青石板与两旁的卵石之间用黑砖相隔,相传清代康熙,乾隆二帝都曾来过云栖,当时以中央为御道,专供康熙,乾隆行走。

竹径旁有洗心,三聚,回龙,悦性,皇竹,遇雨等亭。

走完竹径,有一处云栖古寺,系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吴越王国创建,净土宗第八祖师,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宏法师曾在此居住过,这些随这岁月的流逝而成为过去。

今日云栖竹径,始于三聚亭,由亭边穿过石坊,移步行去,高大挺拔直指云天的毛竹,像盛情的老友列队迎客。

老竹苍碧,新竹青翠,一眼望去,密密层层不知其所终。

云栖竹径向以清凉幽静著称,盛夏到此旅游,更能领略其绿郁、清凉、寂静、幽雅之感。

蝉鸣声声的炎夏暑期,是云栖竹径一年中最佳时节。

行走在茂竹幽幽山道上,犹如潜泳在竹海碧波之中。

绿荫连着绿荫,
清凉裹着清凉,山风起处,偶尔有阳光从枝叶梢头的空隙处洒落,光点跳动,映得游人衣袂尽绿烦热全消。

竹子,风雅、高风亮节、不事俗物,甚至是遁世的意象符号,出现在文人的诗篇书画中,成就了竹林七贤的佳话,见证了侠客的剑锋对决,摇曳在绛珠仙子的潇湘馆内,也深深植根于每一个具有大淡雅情愫人的心中。

这一片山坳中的竹海,恢弘大气,是尘世当中没有污垢的一块清净土地,人们走在石子铺就的御道上,不想大声说话,生怕吐字的气息玷污了这块神仙才能居住的地方。

静听风吹竹林的涛声,静享竹子和竹子的细语。

若是雨后晚在这里漫步,还能听见竹笋丝丝拔节的声音。

这里有树龄千年以上的枫香树,树干三人合抱,高近40米,是西湖著名古树。

霜降后,满树红叶如映日彩霞。

石板路两旁翠竹成林,漫步竹径衣衫俱绿,路边有一池,名“洗心池”,池水清凉透明。

清晨曙光升起,透过竹叶洒在路上,金色斑斑,几声鸟语,更显山色清幽。

竹径尽头古树成行,有亭可憩,有茶室可小坐品茗。

云栖古寺,清康熙帝曾多次来此,并写了不少诗篇。

云栖寺前有大竹,康熙赐名为“皇竹”寺内原有不少碑文,壁间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书之金刚经石刻,可惜已毁。

这里远离闹市,风景优美,环境清静,确实是个疗养休息的好地方。

西湖导游词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