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途径与方法有效课堂教学指的是能高效实现课堂目标的教学。

实现总教学时间最小化、有效教学时间最大化是有效教学的目标追求。

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时间的最小化,如何高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这正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所要研究的问题。

一、材料的精心组织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一)学习材料的组织要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方式相匹配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材料有意义、具有学习心向和具有学习新知的生长点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前提。

信息加工理论也指出,学习过程是一个通过信息耦合、迁移、转化,从而形成新知的过程。

这里“学习新知的生长点”、信息耦合的基础即是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即是学生学习的起点。

为此学习材料的组织必需要与学生的学习起点相匹配。

学习起点分知识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组织材料时,教师除了要了解学生的知识逻辑起点外,更要重视学生的现实起点。

具体策略是:一课始以通过复习旧知了解学生对知识逻辑起点的掌握情况,为新知学习铺平道路。

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较复杂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出示信息:“六(一)班共60人,女生占7115”,问看到这些信息,你想到什么?生①:男生占全班人数几分之几?生②:女生多少人?生③:男生多少人?上面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刚好是本节课新知的生长点,即学习的起点。

通过前二个问题的解决,既了解了学生对知识逻辑起点的把握情况,又为第三个问题的新知教学作了铺垫作用,同时又达到了1只知复习与探求新知的和谐统一。

策略之二就是利用课前或课始了解学生的现实的起点,使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二)学习材料的组织既要符合知识的逻辑结构,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结构知识逻辑结构呈现方式一般是先概念再性质、再计算,这种演绎方式呈现较适合成人的认知结构,而与小学生由图象把握再到符号把握的认知逻辑结构不相一致。

为此材料的组织要注意两者的和谐统一。

例如十二册《比例尺》,教材编排以知识逻辑结构呈现,先介绍比例尺产生意义、概念、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再根据比例尺概念进行计算、画图。

这种呈现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学习方式侧重于接受式的模仿和记忆。

我们如果改变这种呈现方式,课前布置学生测量自己的卧室的长宽,课中让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且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测量的数据在纸上画出卧室的平面图,并标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然后让学生算一算图上距离除以实际距离的值,再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并说明比例尺的表示方式,进而运用比例尺进行计算应用。

这种呈现方式先让学生动手做(测、画、算),再在做中想,想中悟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学习结果显示出来的对学习内容的本质把握仍符合从概念到性质再到计算应用的知识逻辑结构,达到两者的统一,且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三)学习材料的组织要改静态呈现为动态生成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交流而自主建构的过程。

只有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习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建构。

为此,学习材料的组织要体现生成性。

如十一册《比的意义》教学,在材料组织上先创设情境,出示信息:3.15市消协会同质监局对我市某电器市场A、B两大系列微波炉质量状况进行抽样调查,A品牌抽查150台,不合格数5台;B品牌抽查50台,不合格数2台。

问看到这个信息,若你是顾客的话,你会选择哪种品牌的产品?第一步,初步感知比的方法。

学生利用已有的求分率比较的方法列式计,作出选择。

第二步,在初步感知比的方法的基础上,教师接着引导:刚才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用不合格台数除以抽查台数的方法来比较两种产品的质量,根据前面提供的信息,我们还可以进行哪些比较?算式如何表示?这时学生可提出很多的量的比较,并列出算式。

如甲产品抽查台数跟不合格台数进行比较,算式是150÷5.乙产品抽查台数跟不合格台数比较,算式是50÷2。

师:观察上面比较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用除法)。

接着指出:运用除法来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式——比。

如5÷150=5:150,读作5比150. 50- 2=50:2,读作50比2。

最后让学生归纳什么叫做比。

这样学生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自然地归纳出“两个数相除叫做两个数比”。

第三步,拓展延伸比的认识,深化理解比的意义。

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比是相关联的两个量相除比较关系的另一种表示方式。

同类量之间的比的结果表示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不同类量之间的比会产生一个新的量,但要注意是否具有实际意义。

纵观整节课,材料的呈现方式体现了动态呈现方式,学生经历了“比的意义”的产生、发展、形成过程,学生参与积极,思维活泼,理解深刻,真正体现了材料组织的生成性。

二、充分活动体验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一)在目标确定上要重视过程性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落脚点,它对教学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心中一定要有明确的过程性目标,才能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重视学生的活动与体验,落实好过程性目标。

(二)在活动组织上必须重视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兴趣与需求是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体验的内在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不断激发、维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求,学生才会主动地参与活动体验。

要想不断地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求,一要创设好有效的教学情境,二要运用好评价的策略。

1.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效教学情境标志一看是否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二看是否紧扣数学内容,突出数学主题;三看是否节省教学时间、讲究教学效率。

只讲兴趣不讲思维,游离于数学主题之外,化费大量宝贵时间的情境不仅是无效情境,且是有害的情境。

创设情境方法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从数学应用价值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二是从新旧知识冲突处创设认知矛盾的情境;三是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创设趣味情境。

情境创设不仅在课始,可贯穿一节课的始终,这样才能不断维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

2.运用好评价手段课堂教学评价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因此运用好评价手段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求至关重要。

要运用好评价手段要把握好一个原则三个策略。

一个原则即通过评价能起到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个策略即目标多元——目标指向多元;主体多元——评价主体多元;方法多样——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语言评价与物质评价相结合,肯定评价与否定评价相结合等等。

(三)活动过程要重视认知与情境的统一学习过程不仅是认知活动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体验的学习过程中,只有使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同时参与,活动体验才会更加有效。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1.要注意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进行积极活动体验的根基。

在课堂中只有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宽容、相互帮助的民主和谐的班集体氛围,学生才能积极活动、开放思维、大胆交流、才能最大效度地发挥聪明才智。

为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尊重学生,对学生出错要宽容,对有困难要帮助支持,对良好表现要激励。

同时也要教导学生做到相互尊重、宽容、帮助、欣赏。

2.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小学生认知特点是先从行为把握到图象把握再到符号把握,即先具体到表象,最后再抽象。

在这一过程中,行为把握是基础,图象把握是中介,符号把握是结果。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活动,去感知、去体验。

只有充分感知体验,形成鲜明的表象,进而顺利地进行抽象概括。

(四)要重视心灵参与活动体验所谓心灵参与活动体验就是指在活动中要有思考,边活动边思考,边思考边活动,这样的活动体验才是有效的。

为此,教师必须在重点处、难点处、关键处、思维提升处给学生以必要的启发、提示,使学生带着问题边活动边思考,边思考边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活动效率。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当师生共同回顾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以及学生已知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了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的任务,并帮助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已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探究。

为提高探究的效率,教师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①三角形可转化为已学过的哪种图形?它的面积为什么等于底×高÷2?这样学生就带着问题有意识地进行操作活动,边思考边操作,在思考中操作,在操作中思考,达到了活动形式与体验实质的统一,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顺学而导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有效课堂教学的第三条途径就是如何搞好师生互动交流。

而能否有效地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了学,动态生成的课堂要使教师的引导有效,必须要顺应学习进程、紧扣教学目标顺势而导,顺学而导。

这样的课堂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彰显生命的活力。

(一)顺学而导要顺应学生的思路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学习障碍,教师不能越俎代疱,而要顺应学生的思路,针对学习中的障碍,引导反思、比较、验证,给予恰当的引导,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二)顺学而导要紧扣教学目标顺学而导不仅要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去导,还要紧扣目标去导。

脱离教学目标的引导将会失去教学方向,使教学低效。

(三)顺学而导要把握好“度”引导“度”的把握是引导是否得当的重要标志。

“度”太大学生摸不着方向,动一动就是“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无从着手。

“度”太小,又失去探究的价值。

为此“度”的把握原则上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又高于已有经验。

度的大小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它取决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教材的难度。

具体策略一是提供学习背景,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与策略上的指导,如“三角形可转化为哪些已学过的几何图形?”二是采用分层探究的方法,将大问题分解成层层递进的小问题,以降低探究的难度。

(四)顺学而导要把握好导的“时机”引导“时机”的把握也是引导是否得当的重要的一环。

时机的把握一是不引导就探究不下去时要引导,二是学生的学习偏离方向时要引导,三是重点处、难点处、关键处、知识模糊处、思维提升处要引导,四是教学反思处要引导。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它的研究对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的实现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和总结。

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愿我们的课堂更加有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