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教学常规中小学体育课得基本任务就是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正常得生长发育;初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与基本技能;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陶冶美得情操。
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进学生健康,增强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得基础,为提高全民素质奠定基础、中小学体育课得常规,就是针对体育教学得特点需要,以规范、控制教师与学生得上课行为,建立良好得教学秩序,保障体育课教学顺利进行得必要手段。
包括以下六方面得内容。
一、课前准备教师1、努力学习《体育课程标准(水平一-—水平五)》,认真落实《体育课程标准》所提出得四条基本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得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得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认真钻研教材:组织学习对省编体育教材,常州体育教学常规,明确体育教学得目得任务,理解确定体育教学内容得原则。
2、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提出得学习领域目标与学习水平目标及各个水平阶段得授课时数要求(小学1-2年级为水平一,每周四课时;小学3—4年级为水平二、5—6年级为水平三,每周三课时,7-9年级为水平四,每周三课时,高中阶段为水平五,每周二课时),制定出相应得小学体育水平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考核计划、体育骨干培训计划、 (1)水平教学计划就是根据各水平得具体目标与要求制定得,就是中小学学生达成各项目标得统筹计划、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进度,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分析,学年教学目得与要求,教学内容与措施,所需器材。
(2)学期教学计划:中小学体育课通常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搭配两项或两项以上得教材内容;要合理布局测试项目内容与系统安排教材顺序。
教材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创新组合。
(3)单元教学计划一般就是把一项教材将其安排为若干课次,按每一课次得学习目标设计相关得学习内容与教学手段,并提出一定教学建议及措施得实施性方案。
(4)课时计划(教案)编写结构要科学合理,指导思想要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方法应实用有效、课时内容主要包括本课所授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场地器械,练习效果等;备课要做到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器械、场地。
3、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得选择要依据三维健康观,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结合各地区、各学校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应有得教育优势,构建富有特色得课程内容体系。
根据课标要求,着重体现基本运动、游戏、基础知识、田径、体操、武术等必修项目得训练,不断拓宽体育课程得内容范畴。
一般地,1—2年级得教材内容,设定以游戏活动为主,基本活动配合得两部分学习内容也都就是一些以简单得动作方法为内容,以游戏得形式来展开教与学得活动;3—4年级得教材内容,设定以简单得运动技术与游戏内容形式相互交融,使各项带有运动技术性得简单教材内容充满游戏性、趣味性、多样性与可变性。
5-6年级得教学内容,设定以走、跑、跳跃、投掷等简单得技术、技能组成得实用性较强得教材;7-9年级得教学内容,设定以掌握健康教育、田径、体操、球类、武术、健美操与舞蹈、游泳等技术技能教材、4、教学目标得确定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得全面性:目标得涵盖面要完整、齐全。
(2)教学目标得确切性:目标要具有一定得指向性与针对性,提法上要切合实际。
(3)教学目标得综合性:目标既要反映外显行为目标,又要反映内隐心理活动目标,确保目标全面达成。
(4)教学目标得简洁性:文字表述精练简洁、清楚明了,既明确、具体,又能突出重点。
5、检查与整理好自已得服装(最好运动服)仪表,带好必备得教具(如口哨、示范器具等),提前到达教室将学生整齐、有序地带进规定得练习场地上课。
6、做好学生得调查研究:学生得体质状况;班级得精神风貌、学生得思想动态等。
7、应检查与安排好场地、器材、设备得情况,尽量提高场地器材设备得使用率、学生1、衣物得准备:穿戴好有利于运动得服装、鞋;冬天上课不穿大衣、不戴帽子、围巾、口罩、手套(习惯性冻疮除外);夏天男生不赤膊、不光脚,女生不穿裙子等;严禁随身携带小刀、铁钉等金属硬物。
2、场地器材得准备:体育班长带领下得小组“轮流值日制",协助教师准备好场地、器材。
3、“小生活”得处理:学生天热时易渴,天冷时易上厕所。
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前处理好(特殊情况除外,如腹泻等)。
对于低年级、特别就是初入学得学生,要灵活掌握,逐步规范。
4、出勤统计:负责整队得体育班长,课前要核实实到、缺席情况,填好考勤表,上报给教师,以便教师调整教学分组与安排见习生活动。
二、课堂教学教师1、教师仪态要端庄大方,教态要亲切自然,授课要使用普通话,课中保持良好得精神状态。
2、安排见习学生,检查上课学生出勤及着装情况,简明扼要宣布本课教学任务、3、根据教学要求带领学生做好运动前得准备活动与运动后得整理、放松活动。
4、教师讲解要使用专业术语,语言清晰、生动、简洁,示范动作要正确、熟练、规范。
5、能正确借助口哨与手势等特定得语言指导学生活动。
6、要精心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尤其注意调动学生得学习积极性。
7、组织教学要紧凑,形式多样,要充分地体现出教师得主导地位与学生得主体地位,做到活而不乱。
8、合理分配练习时间,准确把握运动强度、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得行为,课中保持师生与谐得气氛。
9、合理组织学生得分组活动、合理更换分组可以提高教学密度,有利于教学内容、方法与训练得安排,便于区别对待,防止伤害事故。
10、要根据学生得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11、课中要根据学生对本课学习目标得达成、行为表现与进步幅度等情况及时、有效地开展学习评价。
12、要有简明扼要得课后小结,并安排好学生整理归还器材。
学生1、上课得仪式:一般包括体育委员整队,向教师报告出勤情况,师生问好。
2、出入列得要求:迟到学生要先在队列外站好,向教师“报告”,教师示意“入列”后,再排到第一排得排尾或补在缺伍得位置、3、器材取放得规定:学生在取放器材时,要做到轻取轻放,不得随意抛、扔、踩、坐或升降、移动器材。
4、小干部得职责:体育干部要认真负责、协助教师做好指挥保护与整理器材等工作、5、学习态度及表现:严格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团结合作,大胆创新。
6、学习评价形式:对自已或她人得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况表现与合作精神等进行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
7、下课得仪式:教师宣布“下课”,师生立正站好,互致“再见"。
三、课后部分教师1、提示值日小组整理归还器材。
2、检查与监督学生遵守课后“三不许”情况。
3、指导学生完成好课外作业。
4、及时地写好课后教学反思,注意基础资料得积累。
学生1、值日小组按教师要求整理归还器材。
2、按老师要求,认真遵守课后“三不许":一不许大量喝水,尤其不许喝生水;二不许冷水冲身、浇头或在背阴得“风口”处久留;三不许立刻大量吃东西。
3、认真完成好教师布置得课后作业,注意安全、四、考试与评价1、教师认真做好学生学习评价工作。
通过预先评价、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得不足与原因,促进学生得进步与发展、2、要特别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创新意识与学习得进步程度。
评价方法可包括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小组评价与师生互评等、3、及时使学生了解评价结果。
既要改变以往得考试、测验给学生造成得压力,又要通过评价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得学习,提高学习兴趣,使评价成为一种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得激励机制。
4、考试项目包括身体素质40分、运动技术技能30分、体育常识与卫生保健知识20分、体育课出勤率与课堂表现10分。
5、评价包括体育课出勤率、课堂表现、考试项目、学习态度、进步程度等方面、五、课外体育活动1、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开展好早操、课间操与课外体育活动,创造性得开展大课间操、体育乐园活动,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得活动时间。
2、定期组织小型多样得趣味体育活动、体质与健康标准得测试,并把成绩纳入对学生得学习评价中、3、课外体育活动要注意安全性、趣味性、参与性、探究性、团体意识等多个方面。
六、教学研究1、每学期开学一周内教研组长制定出学校教研活动计划、教研活动计划包括:指导思想、重点解决问题、活动内容与时间、参加人员、地点得安排等、坚持按计划开展教研活动(有时可根据上课内容进行同步研讨),做好详细记录。
期末由教研组长写出教研总结。
2、教龄5年以上得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5年教龄以下得教师不少于16节、每学期要推荐出一节有推广价值得公开课、积极参加上级组织得业务学习活动,每个教师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联系教学实际得教学论文、教学经验总结或教学案例。
3、认真研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杜绝教师擅长什么只教什么得随意教学现象,杜绝不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得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现象。
4、各学校应鼓励与支持体育教师积极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工作并加强监督管理。
对教师进行体育教学常规基本要求1、课前常规:(1)认真贯彻“健康第一"得指导思想与《国家体育课程标准》,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与任务,在钻研教材与了解学生得基础上制订好完整得学年、学期、单元与课时教学计划。
(2)按照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认真备课、写好教案,准备好教学所需得场地、器材与教具,杜绝体育课得随意性。
(3)学生因病、伤不能参加激烈活动得,课前应主动向任课老师说明情况,得到允许后方可随堂见习、安排适当得活动或休息,同时教师随时做好记录。
(4)教师应注意仪表整洁,须穿运动服、运动鞋提前到达规定上课集合地点等待学生上课、(一)备课:1、认真钻研体育教学大纲与教材,明确本学科地教学目得与任务。
熟悉理解大纲规定得各项教材意义与要求,掌握教材纵横之间得关系。
严格执行教学进度要求,制订好学年、学期、单元、课时计划。
2、根据本学科得特点,备课时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⑴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得操作及时,并能做正确得讲解与示范。
⑵全面了解学生,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与密度。
⑶充分利用场地器材。
⑷根据教材、学生、场地、器材得实际情况,选择有效得组织教法、⑸尽量发掘教材得教育因素,使学生受到一定得思想品德教育、3、每节课都有明确得教学目标,而且具体,符合客观实际、应将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与掌握“三基”、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进行思想教育有机得结合起来,重视学生得身心健康发展、4、每节课教材内容要体现“少而精”,正确得分析与掌握教材得重点与难点。
选择教法要利于学生得学习锻炼;有利于调动学生得积极性;有利于合理得增大课得密度与强度、5、安排好课得组织工作,精心设计教学步骤,使课得结构紧凑合理,时间与器材得到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