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色列和埃及节水农业对我们的启示

以色列和埃及节水农业对我们的启示

为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节水农业技术,进一步促进我省节水农业的发展,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9月10日至18日,我跟随甘肃省节水农业考察团赴以色列、埃及进行学习考察。

一、两国节水农业发展情况考察期间,我们考察团一行6人分别走访了以色列著名的耐特菲姆(NETFIM)公司,参观了他们的滴灌设备生产车间,实地踏看了油橄榄滴灌农田,与他们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了认真的交流和讨论,体验了基布兹生活。

在埃及,我们考察了迪纳(DINA)农场,参观了大型移动式喷灌设施和奶牛场,与技术人员座谈,详细了解了他们如何在沙漠上发展现代农业。

以色列和埃及都属于地中海沿国家,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干旱少雨,是其共同的特点。

以色列的国土面积1.52万平方公里,人口711万人,面积约大于我省天水市的行政区面积,人口约为天水市的两倍。

2006年其国内生产总值1403亿美元,人均GDP1.97万美元,我国GDP总量是以色列的近20倍,但人均水平以色列是我国的近10倍。

根据2006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数字,以色列的竞争力居全球第15位,是中东地区开展商务活动的首选之地。

以色列2003年农业总产值为35.87亿美元,从事农业人口为7.17万人,农业总出口额为6.3亿美元,农业总产值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6%。

农业组织结构以莫沙夫(家庭承包,分户合作经营)和基布兹(财产共有,集体劳动生活)为主,全国莫沙夫有458个,人口22.2万人,基布兹290个,人口11.6万人。

以色列60%土地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年均降水量300毫米,近一半地区在150毫米以下,南部热带沙漠地区年均降雨量仅有25毫米~40毫米,全国水资源总量只有20亿立方米,人均每年可用水资源280立方米,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1/30,约为我国平均水平的1/8,为我省的1/5。

自建国以来60年间,节水农业就成为以色列在恶劣的生态环境和严峻的国际形势下艰难生存的重要支柱。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以色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集资源、管理、技术三位一体的节水农业体系,是世界上农业节水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在资源方面,一是兴建“北水南调”工程。

从1952年起,以色列耗资1.5亿美元,用11年时间建成了145公里长的“北水南调”输水主管道,把北部加利利湖的水提高到海拔365米的最高点,然后用直径2.74米的管道通过地下向南部输送,年调水6.4亿立方米,使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得到灌溉。

二是加大使用循环水的力度。

以色列人把工业与城市生活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后用于农业生产灌溉,同时淡化海水作为工业和生活用水。

现在以色列每年约有2.3亿立方米的净化水用于农业生产,占农业用水量12亿立方米的19%。

三是收集和利用天然降水,占以色列耕地面积50%的旱地,普遍采用了集雨设施、深松耕和秸秆覆盖等旱作节水技术。

在管理方面,以色列议会早在1955年就制定了《水法》,法律规定,全国境内的所有水资源都属国家所有,国家设立水利委员会,统一管理全国水资源,输水管理由麦克洛(MEKOROT)国家水公司负责,全国实行用水配额和分级水价制度。

在技术方面,以色列建国初期也是长期使用漫灌,后来随着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全国的灌溉土地都使用了喷灌和滴灌两种方式的有压灌溉。

同时,以色列80%的水地使用“水肥灌溉法”,即将灌溉与施肥同时进行,一次完成,这一技术也有效地降低了后期的生产和管理成本。

目前,以色列耕地总面积34.7万公顷,其中灌溉面积18.7万公顷,灌溉率为52%,每公顷灌溉水量3900立方米,人均灌水量168立方米,以色列正是依靠这一整套节水制度与措施,在山地上有了发达的农业,在沙漠中建立了片片绿洲,使以色列的农业跻身发达国家的行列,享有“欧洲的菜蓝子”美名。

埃及国土面积100.15万平方公里,人口7367万人,2005年~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1084亿美元,人均GDP1470美元,低于我国水平,埃及是个农业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

埃及人多地少,沙漠面积占其国土总面积的94%,耕地面积只有407万公顷,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进口国之一。

为解决人多地少矛盾,埃及政府一是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单产水平。

埃及种植棉花的技术相当先进,超长绒棉和长绒棉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二是大力加强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埃及全境降雨极少,农业完全依赖尼罗河水的灌溉。

埃及是世界上开展农业灌溉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农业灌溉上取得了不少的经验。

三是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为农业服务。

四是对农业实行一系列补贴和扶持政策。

为解决粮食问题,政府鼓励开垦荒地,新开土地10年内免交土地税。

五是支持农村合作事业并重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

可以说,以色列、埃及的基本国情与我省都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对于促进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甘肃省节水农业发展概况我们为什么要搞节水农业?这要从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之后的变化说起。

21世纪初,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农业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一以色列和埃及节水农业对我们的启示郭春旺是农产品供给由全面短缺走向总量基本平衡的结构性、地区性相对过剩;二是农业发展从追求产量最大化向追求效益最大化转变;三是资本和技术投入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显著上升,农产品的增长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物质投入对农业增长的弹性系数在下降,而资本和技术贡献率则越来越高;四是农业和其它非农产业间关系日趋紧密,产业间关联度越来越大,产业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产业化农业、工厂化农业、高效农业、都市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等结合形式的出现,将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关系连接得更为紧密,农业越来越显现出多种功能;五是农业发展受到资源与市场的双重约束,一方面,土地和水资源长期制约我国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农产品短缺时代,增产即意味着增收,而在农产品富裕条件下,增产对增收的贡献不显著,甚至出现增产减收的情况。

因此,新阶段主要依靠调整结构、高效利用资源、提高质量、节本增效和发展多种经营等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发展离不开水。

水资源紧缺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中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

但按现有人口计算,人均年占有水资源量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109位,属13个贫水国之一。

甘肃省分属内陆河、黄河、长江流域,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281毫米,降水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匀,60%以上集中在7月~9月份,降水集中期与主要农作物需水期严重错位,全省水资源总量294亿立方米,人均只有1130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

干旱缺水始终是制约甘肃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全省上下把解决水的问题作为改变农业基础条件的首要任务长抓不懈,按照“大中小结合,蓄引提并举,开源节流并重”的方针,坚持不懈地兴建了一大批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已初步形成了以供水、灌溉、防洪发电、水土保持、生态治理为主的水利体系,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到目前,全省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8万平方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9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82.8万公顷。

我省在发展节水农业方面有三大亮点。

一是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

二是雨水集蓄利用技术。

三是膜下滴灌技术。

2001年,水利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同启动实施了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2006年9月,试点工作已经水利部验收通过。

在试点中,积极推进用水户参与式管理,创新地实行了“水票制”运作形式,创建了“农民用水者协会+水票”的水权配置与流转的运作模式,有效地保障农业用水权的实现;加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水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万元GDP取水量年均下降率超过10%;积极开展大规模制度建设,制定了20多项规章规范和技术标准,为用水权总量控制和行业用水定额管理提供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保障。

经过5年的试点,取得了辉煌成就,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评价说:“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是我国治水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它的实践为全国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宝贵经济经验。

”在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方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省在旱作农业区按照“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齐抓”的思路,坚持走“修梯田、打水窖、集雨水、铺地膜、调结构”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全省累计兴修梯田194万公顷,开展“121”雨水集流工程,建成蓄水窖253万眼,稳定解决了252万人的饮水困难,发展集雨节灌面积26.8万公顷。

尤其是从“121”雨水集流工程发展起来的雨水利用技术是我省广大干部群众的伟大创造,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技术之一,2002年9月,由商务部、水利部、甘肃省人民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的中国首期国际雨水利用技术培训班在兰州举办,来自新西兰、印度等18个国家的科研、水利人员参加了培训,到目前,这个培训班每年都在举办。

近年来,我省旱作农业节水技术又有了新的突破。

农业部从2002年开始安排我省实施“半干旱地区集雨节水灌技术集成”项目,在项目实施中,我省探索和创新了全膜覆盖双垄面集雨水沟播栽培技术,发挥了显著的增产效益,根据静宁县雷大乡的试点,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玉米比半膜覆盖的增产23%,比露地增产83%,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去年夏季朝鲜代表团专门在榆中县参观了这项技术,为了加大推广力度,去年省委、省政府两次召开现场会,进行安排部署,计划用3年时间,将这一技术由目前的3.3万公顷推广到33.3万公顷。

在膜下滴灌技术方面,目前我省已经发展到1万公顷,主要在棉花、加工型番茄、专用型马铃薯、酿造葡萄、制种玉米、中药材、蔬菜、瓜类等作物上应用。

由于这一技术效益显著,我省河西地区近年来发展较快。

酒泉市采取政府贴息扶持、部门技术指导、企业全程服务、农民积极参与的办法,大力推广以棉花膜下滴灌为主的高新节水技术,累计投资近期1亿元,推广面积近0.7万公顷,每公顷比大水漫灌节水3420立方米,节水49%,节肥44%,增收198.50元。

石羊河流域生态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为了切实解决这一地区的生态恶化问题,省上正在研究论证,把膜下滴灌作为一项重点技术在民勤县大力推广。

农业始终是用水大户,我国农业灌溉年用水量约4000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0%。

但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很低,渠灌区只有30%~40%,井灌区也只有60%左右。

而一些发达国家可达到80%以上。

我国灌溉水利用效率也很低,每立方米水生产粮食不足1公斤,而以色列已达到2.32公斤,一些发达国家大体都在2公斤以上。

我省在节水农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全国基本一样。

这说明我们还远未做到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不搞节水农业,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出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