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应该讲述好自己的家族史
追寻家族故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
我常常感觉,现在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包括我自己在内,每天在社交媒体上接收到很多片段化的信息,却不太花时间去研究历史,包括自己家族的故事和历史。
拿我自己来说。
由于较早去美国读书。
对家族的了解仅限于小时候听祖父讲过的一星半点。
比如他年轻时从湖南到了上海做茶叶生意。
但他为什么要来,生意做得怎么样。
我就不太知道了。
再往前追溯呢。
我就更不清楚了。
对于一个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来说,这是个很大的遗憾。
在这一点上,只拥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人,做得却比我们好。
比如美国有一个特殊的教派摩门教,主要聚居在?q他州盐湖城,人数并不多。
几乎每个摩门教家族都有自己的“家族树”。
里面悉数列出了所有家族成员的信息,久而久之,摩门教的官方网站竟然成了全美甚至全球最齐全的家族信
息资料库之一。
美国人对家族历史的重视程度也从中可见一斑。
我的另一位美国朋友托马斯?佩恩,是一位知名景观设计师,曾经在中国工作,给自己取了个中国名字叫潘德明。
他所来自的佩恩家族,历史悠久――他的一位祖先是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的签署者之一,也是马萨诸塞州第一位大法官。
他告诉我,小时候家里墙上挂着一份《独立宣言》,每次经过时他都要驻足看看上面的签名。
这是他儿时记忆里最深刻的部分。
长大以后,他决心要填补更多的家族历史空白。
他经常到摩门教官方网站和其它族谱网寻找家族成员的“蛛丝马迹”。
不久前。
他还在网上搜寻到太祖父约翰?布兰特?佩恩在19世纪写的一本航海日志,目前被完好地保存在马萨诸塞州的一家博物馆。
潘德明这才发现,佩恩家族其实与中国渊源很深。
约翰在1809年就到过中国。
在广州逗留了几个星期,由此结识了中国当时的成功商人伍秉鉴。
通过约翰。
伍秉鉴在1830
年投资100万美元于美国铁路建设。
是最早在美国投资的中国商人之一。
潘德明告诉我,他至今已经为家族填补了整整12代人的历史。
在此过程中,他与家族的“连接感”空前加强。
同时,追寻家族故事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
也让他更加珍惜与中国的缘分。
潘德明对家族史的执著探寻,让我非常敬佩,也非常惭愧。
其实,中国人有更长的民族发展史和家族演化史,但发
展到今天,我们的“家族文化”观念却慢慢淡薄了。
在全球化的同时,只有讲好自己和家族的故事,才能让中国人更加明确自己的使命,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