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精心选材
一根根“白棒”究竟有多大的魔力,使得这些青少年学生如此梦萦魂牵 呢?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原因:一是家长的不良影响。有些家长无视健康, 明知吸烟有害健康,却在孩子面前大吸特吸,拿生命做赌注。二是电影电视 中的影星和歌星们潇洒倜傥的吸烟形象,更令追星族们仰慕不已,似乎吸烟 是美男子的必备特征,于是乎,不少青少年拿起“魔棒”吞云吐雾,好不潇 洒。
一下子能想到的材料,不 要轻易用; 稍加思考能想到的材料, 别着急下笔; 再三进
读报看新闻; 与时俱进地选择材料; 使文章更富有时代感。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李白
镜头一
一个中心学校的角落里,几十个“香烟王国”的忠实烟民正聚在那里吞 云吐雾。他们仅仅有十二三岁,但不少人竟有了多年的“烟龄”。那娴熟地 喷吐一串串烟圈的姿势似已达到了一种境界。下课铃刚响,教师正准备撤离 “仙境”,一些学生已迫不及待地从书包中抽出香烟。老师的身影刚刚从门 口消失,“星星之火”便燃了起来。不一会儿,教室里便出现袅袅青烟,如 仙境一般,十几个女同学被呛得脸发紫,敢怒而不敢言,而小烟民们却如鱼 得水,怡然自得地遨游在“仙境”之中。你瞧,他们个个飘飘然。
我的母亲(节选)——老舍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 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 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 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 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 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 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 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 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 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题目中的“慈母”,从狭义来看,是指和善的母亲; 从广义上来看,也可以指像母亲那样关心、爱护下一代的 人。“慈母心”就是对下一代无限关怀的一颗拳拳之心, 一腔挚爱之情。文章可写一个中心事件,也可以从不同侧 面写几件小事来表达一个中心。本题可选用的材料很多, 但“感情导于前,华章成于后”,各人应该从自己的亲身 经历中,选择最真切的材料来写,这样文章才可以感动读 者。
选材参考
① 母亲自己省吃俭用,而让子女吃好穿好。 ② 母亲既要赡养老人,又要养育子女,生活拮据。但孩子需要购买
文化用品,她从来不说“不”,省下钱来给子女买文具。 ③ 孩子长大了,与母亲产生了代沟,觉得母亲的教诲、约束让自己
没办法享受自由,但终于有一天发现母亲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 好,强烈地感受到了“拳拳慈母心”。 ④ 一趟趟的家庭访问,一次次的耐心教育,一课课的单独辅 导,……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像母亲,胜似母亲。 ⑤ 母亲离孩子而去了,父亲承担起当爸当妈的两个重担。孩子生病, 彻夜不眠,悉心照料;粗苯的手捏起了针线给孩子钉纽扣……谁 说是严父,分明是慈母啊!
请在下列提供的书目中,阅读并背诵其中一篇文章, 欣赏学习其中精华之处,积累材料,厚积薄发。
朱自清:《春》《背影》《荷塘月色》 冰 心:《冰心诗四首》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高尔基:《海燕》
不知你是否懂得欣赏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美、历史中的情感 美,有二泉映月的凄美,高山流水的情美,霸王别姬的壮美; 有长江黄河的奔腾咆哮之美,林间夜月的幽静雅致之美;有歌 坛上一展歌喉的婉转动人之美,舞台上千姿百态之美,赛场上 叱咤风云之美,等等。请以“心中的美丽”为话题,写出不少 于6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题目自拟。
选择现实的生活材料 选择陶冶情操、健康向上的材料 选择体现时代特征、个性特征的材料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 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 万物与丰富的种种特色,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 与积累,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鲁迅先生说: “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
阅读 积累
练笔 积累
观察 积累
阅读 积累
1. 亲身经历 2. 所见所闻
社会生活 校园生活 家庭生活
1. 课内积累 2. 课外积累
课文、古诗文、成语…… 文学作品、杂志、报纸……
升华抒发 观察体验 参与活动
佳句摘抄 读后感(内容概括) 观后感 观察日记 书刊评论 …………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 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 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 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 的。”
典型的 新颖的
真实的
紧扣 中心
具体的
一、紧扣中心,认真选材
跟中心关系密切的,能充分表 达主旨的材料,要多选;
跟中心有些关系,但不密切的 材料,要少选;
跟中心没有关系的材料要坚决 舍弃。
二、避生就熟,得心应手
避开自己陌生的材料; 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 亲身经历; 亲眼所闻; 亲耳所听。
三、避同求异,独特出众
那一天是父亲节,早晨我们还在商量说这个父亲节要送父亲什么礼物, 下午便听到这个噩耗。这是一个多大的讽刺啊!当她的父亲急驰于路上,当 砖土车司机也无视那标志,他们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做着一件多么危险,多 么不负责任的事情吗?那么我认为,好友的父亲绝对不负责任,因为他伤了 他女儿的心,而且很重,永远也无法挽回。
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 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 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 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 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 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 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人们常说,天底下最无私的爱,是母亲对子女的爱。 唐朝诗人孟郊曾在《游子吟》中用“三春晖”来象征一个 贫寒母亲对子女的关心。请选择你认为最动情的材料来写, 你可以通过一个中心事件,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写几件小 事来表达一个中心。请仔细审题,写出一篇不少于350字 的短文或者一个片段。
方法三:投入历史
即以历史人物、事件为基础进行选材。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经历进行了 解读,作出由衷的赞赏或者真实、得当、独特的评价。
方法四:改编故事
平时在课内课外阅读中,我们接触到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其中不少故 事还触动了我们的心灵,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写作时,这些故事也 都可以作为我们的材料,除了议论文中用作举例论证的事例外,我们也可 以在记叙类文体中对这些故事进行改编。
一、第一则材料选材显得不真实,有夸大其辞、泛泛而谈之 嫌,影响了主题的表达。
二、镜头一与镜头二在内容上联系不紧密,给人以突兀之感。
三、没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此外,文章在主题的挖掘上 还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人的生命上,给人以浅层次地现象 罗列的感觉。
如果在一篇短小 的散文里,没有一 点点真实的东西: 生活里有的东西, 你不写;生活里没 有的东西,你硬编; 甚至为了个人私利, 造谣惑众,它的寿 命就必然短促。
——孙犁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鲁迅
范成大改诗
有一天,范大成写了一首题为《夔(kuí)州竹枝歌》的七言诗,吟咏再三,感 到十分满意。此诗曰:“白头老媪簪彩花,黑头女娘双髻丫。撇下儿蹄上山去,采 桑已毕当采茶。”可是,当他把这首诗交给几个夔州的朋友看,请他们提意见时, 就出问题了。朋友们看了范成大写的诗,就当着他的面不客气地议论起来了。一个 朋友说:“我们那里的老妇人为讨个吉利,都带红花,是从不戴彩花的。”另一个 朋友说:“在我们那里,只有城里人梳双髻、单髻,乡下女人一般都梳三髻。”接 下来,一个朋友说:“我们那里的妇人上山采桑都是要披星戴月的,孩子都是背在 身上的。”最后一个朋友说的是:“我们那里采桑没完就开始采茶了,否则头期茶 就老了。”
这种镜头其实在社会上经常发生,在常人眼里可能不算什么,但它们却 都早已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中。生命中有欢笑,就必然有哭泣,无法避免, 这我知道。但哭泣难道不可以减少吗?
作者的观察能力还是很好的,文章选取生活中两个常见 的现象,以特写镜头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触目惊心,令 人深思,催人警醒。但是如果仔细推敲,作者在材料的选取 上,并非尽善尽美:
在小组里面谈谈 这个故事给你带
来的启 发…………
用材总结
方法一:融入自我
即以自我的生活阅历、人生体验为基础进行选材。由于是自己的亲身 体验,往往也是独特的,富有个性的,新鲜的。
方法二:注意实事
现实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新事物、新问题、新现象每时每刻都 会层出不穷,这些都是我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镜头二
中心街的十字路口,一辆砖土车,一辆歪倒的摩托,还有地上的一大滩 鲜血,你想到了什么——“车祸”?抑或是“触目惊心”?这些年,车祸早 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我也遇见过多次,但又看到这个景象,还是不免感觉 心在痛。同行的伙伴叹息道:“这人肯定是‘挂’了!”
哎!真是不应当。如果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这个路口挂着几个很大的标 志牌,有慢行的标志,也有禁止机动车通行的标志。这个悲剧根本不该发生 在这个路口……就在我以为这件事已不存在于我的记忆中的时候,它却又钻 了出来,手握长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刺伤了我,更刺伤了我的好友:死 者是她的父亲!
默写下列空白处句子:
【观书有感】南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诗】 清 赵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