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旅游-案例分析
村庄旅游案例分析
客家村落
版画工坊
深圳观澜版画原创基地是在原深圳客家村落的基础
观澜版画村
上改扩建而成,位于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者、著名版 画家、美术理论家陈烟桥的故乡—深圳市宝安区观澜街道 牛湖社区,总规划面积达140万平方米,其中中心区面积 31.6万平方米。
版画村和客家古村落融合,将客家文化主题目融 合到现代景观元素中。建立相对完善的市场化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它把现代版画工
侧重点不在于古建筑本身,反而使得古代艺术品避免了发掘性破坏。
3.使用者本身大部分为艺术家、艺术品经营者,他们之中很多都是文化精英,文物保护意识较高,比起一般古民居的原 居民或者租住者,能更妥善的保护古代艺术品。 4.相比起古民居的旅游开发利用价值的表面化和肤浅化,艺术部落、文化产业的发展路更能带动当地经济和文化水平的 提高,反过来又促进了当地居民文物保护意识的觉醒,以及政府对文物古迹价值的认识与重视。
可借鉴的经验:
1.法律法规保障 虽然欧美国家和日韩等国的景观规划历程不同,但是他们都颁布了比较完善 的村庄景观保护与利 用的法律法规,对村庄景观的利用提供了法律保障• 2.树立保护意识 欧美等国优美的村庄景观风貌,与各国政府以及民间团体乃至普通民众的保护意识分不开的,这些 意识既来源于欧美等国地广人稀的客观现实,也来源于长期完善的景观美学教育,这种教育加强了 村庄居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广泛发动群众 曰韩等国人口稠密,聚观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土地开发之间的矛盾突出,但是它们普遍将村庄景观建 设从行政命令指导转变为引导群众自发建设,改变了村庄建设方面单纯的输血模式,激发了民间参 与的力量。 4.加强实践创新 欧美等国在村庄景观规划实践方面也有很多创新:例如编制村庄区域性特征保护计划,从历史文 化角度强化村庄的地域特征;建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对村庄规划人材进行培养等•
坊与客家古村落结合起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化元素,
也给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思想的源泉。
观澜版画原创基地旨在打造集原创、收藏、展示、交流、研究、培训和产业开发为一体 的中国版画事业与产业并进的发展基地。
近期——完成版画基地核心区,包括版画工坊、国际艺术家村、陈烟桥陈列馆、道路、景观等环境整治。 远期——完成版画基地艺术部落、田园畅想、博物馆、配套服务、版画学院教育实习基地、信息传播中心等项目。
国外村庄旅游景观规划实践 在村庄旅游景观规划的研究与实践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日韩等国起步较早,拥 有较为丰窗的实践经验,对村庄旅游景观规划有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欧美国家
德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颁布 实施了《土地整理法》, 明确了改蕃农 民生活生产环境的步骊和措施,此后 德田的 村庄景观规划从单纯强调保护转变为协调自然,人文景观全 面发展的运动• 比利时的村庄旅游策观规划开展较早,由于非农产业的 发展,城市人口对旅游休闲需求的堆加,使地方政府致力于 自然景观和文化纪念性景观的规划保护,致力于农业及村庄 生活功能的共同发展• 美国实施了名为《村庄环境规划》(REF)的村庄规划发 展行动纲领,将自然环境与居住社区的发展置于同等地位, 鼓励居民主动参与规划与保护,强调规划、保护、居民参与、 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共同作用,强调规划实践必须考虑地方 特色与居民认同。
观澜版画基地如今开始着手规范行业标准,并聚合产业链条。自国际艺术家村和版画工 坊启用后,观澜版画基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版画高端原创作品的聚集地、版画专业研究 机构、制作销售和博览中心、版画器材的销售中心、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教育实习基地和中 国版画的普及地,构筑起集原创、收藏、展示、交流、研究、培训为一体的高端产业链条。
“艺术家部落”模式,相比起国内许多著名古村的旅游产业的开发模式,具有其它方面的优势。 1.它对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使得一般保存比较完好、具有一定规模,但又不具备太高旅游 开发价值的古民居建筑群,可以纳入开发利用的范围。 2.由于政府的主导和专业团体、行业协会、文物管理部门的参与,古民居建筑的保护得到了保障,由于这种开发利用的
东亚周边国家 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发起了“新村运动”,涉及到了村庄社会的各个层面,极大改善 了村庄不合理的布局,美化了村庄的环境,有效的保护了传统村庄的景观,优美的环境极大 推动了韩国村庄旅游业的发展。 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由民间发起了 “造町运动”,“一村一品”运动,号召 村庄居民 广泛参与,其目的在于振兴农业产业、改善居住环境、保护传统聚落,使得村庄旅游由行政 主导转变为群众主导,激发民众参与村庄建设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