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同步作文 1、小摄影师●教材简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
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
当得知一名少先队员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
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
在就要拍照的时候,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提供胶卷,他还是哭着离开了。
最后,高尔基交代秘书,他不接待杂志社的记者,但如果是那个少先队员,就一定让他进来。
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挂念着那个少先队员。
再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和蔼可亲和关怀爱护;二是认识引用对话的不同方式,并通过对话读出人物的感情。
本文的重点内容是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读写结合目标要求学生“接着写这个故事”。
想象合理,语句通顺、连贯。
●读写结合点本课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想象空间,学生可以打开思路,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续写。
●习作要求想一想小男孩走了以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写一篇续写,想象要合理,语句要通顺、连贯。
2、秋天的雨●教材简析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
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编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这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读写结合目标学会使用多种修辞方法来描写秋天,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读写结合点课文从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动植物准备过冬三方面描写秋天的雨。
学完后,让学生试着仿照这三方面的写法,也写写秋天的景物。
●习作要求秋天的景色真是迷人,请你也来试着仿照课文从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动植物准备过冬三方面描写秋天的雨。
要求运用到喜欢的修辞方法写一段话,表达出自己对秋天的喜爱。
3、听听秋的声音●教材简析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
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
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
教学重点是: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读写结合目标在学生有感情朗读、想象力被激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
学生想像有哪些秋的声音,秋天的声音像什么,并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写一写。
●读写结合点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让学生也像作者那样想像有哪些秋的声音,秋天的声音像什么。
●习作要求秋天的声音多么美妙啊!我们都来当当小诗人!照着课文第一、二小节的样子来写一节小诗,赞美秋天的声音。
可以想想如果你是小花,你会发出什么声音,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汗水,你会发出什么声音,你又会说些什么?或者还可以想象你是其它的景物呢。
4、花钟●教材简析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
作者先讲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时间是不同的。
并形象例举了牵牛花等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
选入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教学中要注意的是对花的开放时间不能机械理解,不能生搬硬套到生活中去。
●读写结合目标仿照课文,运用拟人句来描绘几种花,描绘要恰当生动。
●读写结合点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拟人句,进行仿写。
●习作要求我们生活中的花儿多神奇啊!想不想让更多人了解花儿的这一特性呢?那就拿出练习纸来,仿照课文第一段的样子,选几种花儿来写一写吧!注意要运用到拟人的修辞方法。
5、玩出了名堂●教材简析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说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利用看守大门工作的清闲磨镜片,做成放大镜,在玩放大镜时,突发奇想,把两片放大镜片放一起有了惊人的发现,随后做成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
全文贯穿一个“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明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
这篇课文紧扣观察的专题,目的是启发学生在平时的玩耍、游戏中,如能细心观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可能会有所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读写结合目标启发学生在平时的玩耍、游戏中,如能细心观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用一段话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
语句通顺连贯,表达出真实感情。
●读写结合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写写自己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习作要求同学们平常都爱玩,在玩中也得到一些收获和启发,也得到不少的乐趣。
下面就来写一写我们玩中的乐趣和收获吧!6、孔子拜师●教材简析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
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
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
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
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
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
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读写结合目标练习用四字词简洁精练地表达过程,用“终于”表达结果的来之不易。
●读写结合点文中写道“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
●习作要求“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让学生熟读句子,找到语感。
然后鼓励他们根据生活实际,想象生活中遇到那些困难的事情,或者有什么很难实现的愿望?经过怎样的努力,终于完成的经历。
完成练习:我,,后,终于。
7、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材简析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
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
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读写结合目标学习使用分号进行总分式写句子;通过联系生活,展开想象,并模仿课文进行进行“有的,有的,有的”的书面表达,体会这种句式的特点。
●读写结合点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走在街上溜达。
这句话对街上一个小的场景进行了具体生动的描绘,引导学生把“走在街上的”换成其他地点,如学校,马路上,图书馆,展览厅,菜市场等,进行想象和表达。
●习作要求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走在街上溜达。
引导学生把“走在街上的”换成其他地点,如学校,马路上,图书馆,展览厅,菜市场等,进行想象和表达。
“走在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8、望天门山●教材简析《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