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见一些学习上表现出困难、有各种各样行为问题的学生,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儿童差异性与教育的统一要求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
基础教育的教师究竟应怎样做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满足那些面临学业失败学生的需求呢?这是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校既是一所城中村的学校,又是一所学生结构特殊的学校。
543名学生中有261名是流动人口子女,约占学生总人数的48.4%。
学困生的比率远远大于有关数据的统计结果。
我校开展学困生的课题研究,就是基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以学校教学为主,从教师的教学素养、家庭教育、教学内容、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对策,做好学困生的矫正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而且由于我区的地理原因,类似于我校这样的学校不在少数,因此我校的成功研究将会为兄弟学校提供经验,给兄弟学校学困生的转化树立信心。
对于教师而言,学困生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是一个困挠万千教师的问题,该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参与教师的教科研的意识,养成善于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及时分析问题,找到学困生成因的个性和共性,更好地因材施教,还能转变教学理念,树立发展的评价观。
作为一个课题对学困生进行研究,变过去仅靠观察和印象对学困生的断定为依据科学的分析对学困生进行分类,变过去对学困生研究的自发性、随意性为自觉性、系统性。
我们的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既是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贡献,也是对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所作的最强有力的基础工作。
国内外研究现状:我们认为:儿童学习困难是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学龄期儿童学业成绩明显落后的一类综合征。
一般是指有适当学习机会的学龄期儿童,由于环境、心理和素质等方面的问题,致使学习技能的获得或发展出现障碍。
表现为经常性的学业成绩不良,无法达到课程标准的目标,甚至远远低于课程便准的要求。
狭义的学习困难儿童一般无智力缺陷,智商(IQ)在70分以上。
学困生这个定义至今国际上还没有十分统一的概念,在我国曾被称为差生或中下生,前苏联称其为学习不良的学生,而美国称其为学习无能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将学习困难儿童列为特殊教育对象。
关于学困生,国内外有很多相关研究。
国外最早研究学困生这一问题的专家是摩根,他是英国的一位眼科医生,源于他在工作中发现了“词盲现象”;赞科夫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差等生,布德威克、韦纳等人研究学困生的失败归因特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布鲁姆认为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等等。
我国对学习困难的研究起步较晚。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才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视是在1978年以后。
戴湘华,吴祥帧,王铁军,徐仁德等人对差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经验型或分析型研究。
钟启泉从国外差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揭示现代差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略。
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同时也在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成功地迈入社会。
为此,我国教育工作者从家庭教育、教育教学、学科教育、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做了大量的干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迄今为止在各级、各类书刊上发表的文章大约有千余篇。
前人的这些研究,为我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
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
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虽然并非每一个方面都能达到最高水平,但有一方面是最佳的,并且每个人的最佳智能单元是平等的。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智力是一种潜能,每个人都具备多元的潜能,都具有可挖掘的创造潜力。
4、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批判和发展,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地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却往往被传统教学观忽略。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作用是: ①主导作用、导向作用、组织者。
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行“问题解决”。
②发现者。
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
③中介者。
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
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还要注意他们的全面素质提高。
5、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及其优化组合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
该理论是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特色与创新之处:1、建立基于网络的学困生问题研究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学困生问题研究的评价体系3、开发出操作性强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学困生分析与转化资源4、对各学科的学困生进行分类,采取不同的转化策略研究目标:本课题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将教育教学中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创造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构建符合本校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转化学困生模式,从而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主要是解决: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和学困生转化的策略,大面积地转化各念段各学科的学困生。
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1、学困生的成因及学困生的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内部因素(智力、非智力、身心素质等)、外部因素(教师、教材、家庭、班级文化等)。
2、学校教育方式如何适应学困生,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
3、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转化策略。
研究的主要内容:1、学科的切入点:语文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英语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通过观察、问卷、访谈、文献、以往经验对各学科学困生进行归因,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采取不同的转化策略。
例如立足我校城中村学生的实际,语文学科可以侧重研究朗读能力与学困生学业成绩的关系。
2、学困生的成因的切入点内部因素:●智力因素(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意志、动机、性格)●身心素质(身体状况、心理素质)从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外部因素:●教师的教学素养、学科素养、责任心等●教材内容的结构、难易程度●学校、班级的文化氛围从影响学困生的外部诸因素分析学困生的成因3、学困生转化策略的切入点:●非智力因素的干扰(构建学生内部的动机系统,培养学困生自我调控能力)●注意力的训练●思维能力培养(根据各学科对思维能力的不同要求,探索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策略和经验)●家长介入●知识点补缺●教师行为、教育理念的改变(强化因材施教的思想,关注学困生形成的多种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与技术路线:1、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教育杂志、专家访谈、理论书籍等多种渠道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依据与资料,最大限度地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持,把握研究方向。
2、、行动研究法:在学困生课题的实施中,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科学认识理论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采用“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的方法来展开具体而有针对性的研究。
3、经验总结法:由课题组实施成员总结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得失,筛选、探求出在学困生研究中的有益经验并形成有价值的成果。
4、实验研究法:根据以往的教学和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理论,精心考虑,提出学困生转化的策略,对某些策略进行检验或试验,取得相关数据,找出该策略与学困生转化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达到验证该策略是否有效的目的。
5、问卷、访谈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设计有效的调查问卷,通过对学生本人、家长、任课教师的访谈,综合分析,找出学困生的成因,对学困生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地反馈,积累资料,积极做出调整,控制研究效果。
6、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困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建立基于网络的学习困难学生问题研究*对文献资料的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策略进行解读,依托已有学习困难学生分析与转化资源,进行尝试、实践、检验、修改,为我所用,以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
*对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分类,采取不同的转化策略。
理论意义:学困生问题是基础教育的一个大问题,如果能成功找到转化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成功地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既针对目前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又将日常工作和科研工作相结合,在研究实践中寻找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有实效的、可操作性强的转化学困生模式;既满足于当前新课程的需要,又能丰富基础教育的教学理论。
研究价值: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中心的国民教育,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
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中生和优生的层面上出不了成绩,也不叫素质教育。
我们更应该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小学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如果教师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就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