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屈原赋对后世的影响

论屈原赋对后世的影响

论屈原赋对后世的影响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骑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吟诵着这一句句耳熟能详的屈原赋,我的头脑中出现的是一幅幅壮丽的楚国山河图景,萦绕在耳际的则是祭祀的乐曲,嗅到的是各种香草散发出的醉人芬芳,触摸到的是瑟瑟秋风滑过指尖的清凉。

屈原——这一楚辞大家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

一、爱国主义
屈原对楚国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是一个纯粹的爱国主义者。

所以近代以来,他被人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显然,这里所指的“国家”比较有局限性。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因此这里的“国家”单只楚国。

可无论是广义上的还是狭义上的国家,屈原都是我们炎黄子孙学习的榜样,这个地位无人能够替代。

战国时代是个大变动的时代,全中国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

“在屈原的时代,中国历史上已有过夏、商、周三个统一全国的悠久王朝;而在夏朝以前,还有三皇五帝一类的古史传说。

”(1)所以说,一个以九州为版图、以整个中华民族为成员,并具有悠久而稳固的共同历史文化的中国,不仅在事实上久已存在,而且成为次中国人共有得到祖国观念。

从这一方面来看,此时的国家已经上升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意义。

生活在各诸侯国的人民便不能不关心本国的政治现实及其在列国中的处境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害与命运。

因此,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情况下,真正的爱国者都必须面对现实,首先要求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不受侵害,进而谋求全中国的统一。

“关于楚国,也有它自身的特点。

由于楚国地区相对来说开发较晚,长期被中原各国称为‘荆蛮’;而所谓的‘尊王攘夷’则更是把楚国视为主要的排斥对象。

”(2)屈原作为一个爱国者,他的思想感情充分体现了楚国人的特点。

他所最为关心的显然是楚国的兴衰成败及其在列国中的地位与处境。

但我们又应看到,在他的心目中,全中国无论从疆域、成员、历史、文化来说,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战国之世出现的分裂局面则是暂时的现象,全中国终究是要归于统一的。

当然,屈原作为一个楚国人,他是很希望能够由楚国来统一全中国的。

在战国七雄中,楚国是地域最大的,同时其力量也相当雄厚,它的确有统一的条件。

因此,屈原迫切希望楚国能够强大起来。

屈原对楚国的深厚感情中包含着对广大楚国人命运的强烈关心,所以他的爱国主义便具有了更为具体的实质内容。

在屈原的心目中,楚王朝本是代表广大楚国人的利益的;但当他意识到,这个王朝的腐败而无法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之后,便在思想感情上与之决裂了。

另外,在屈原对楚国的深厚感情中,也包含着他对她对楚国乡土的深刻眷念,对楚国的历史文化以至民风习俗也怀有深情。

因此在屈原的辞作中,处处流露着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由于屈原是在楚国出生和长大的,他自然对楚国的山川风物、文化习俗最为熟悉,并在长期的熏陶感染中培育了浓郁的乡土之情。

这种乡土之情对于各个时代的中华儿女来说,也都是他们那爱国主义感情的一种具体表现。

屈原的为人和他的辞作,始终是中国历史上一宗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激励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方面,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有深刻的影响,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美学价值
“屈原的辞作富有美学价值,其价值之所在,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屈原辞突出表现了屈原的人格力量;二是屈原辞突出表现了屈原的创造力量。

”(3)屈原的人格力量是在楚国的两种势力激烈冲突中得到深刻表现的。

所谓的两种势力是指以屈原为代表的进步势力和由楚国旧贵族构成的反动势力。

在楚国内政上,屈原坚持“国富强而法立”的变革理想而旧贵族则顽固的主张“背法度而心治”,坚决反对任何政治变革。

在外交上,屈原坚持联齐抗秦的斗争主张,并怀有由楚国来统一全中国的远大理想;旧贵族则始终屈服于强秦的威胁与欺诈,一味妥协,以求苟安。

屈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而楚怀王却“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结果,他遭到彻底的失败和完全孤立。

屈原完全做了政治的牺牲品,他罢官被疏,既是政治上的最大打击,也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创伤。

所以他当时迫切想做的事情是弄清是非,洗刷种种污蔑与诽谤。

再从楚王朝方面来说,既然对屈原疏远了,也就不会再把有关宗族事务、栽培贵族子弟这样的工作交给他去做;而一个受到朝廷冷落、被贵族们群起而攻之的人,也绝不可能得到贵族子弟的尊重并接受他的督导。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由此可见,屈原具有高洁的优秀品质。

在《离骚》的前半部分中,屈原对自己做了详细的介绍,可以看出他在其进入悲剧角色之前,就已通过高度自觉的德才要求来养成他自己的人格,他是作了充分的准备来为楚国献身的,是怀着强烈的使命感登上历史舞台的,这就决定了他在政治上不可能随波逐流。

当他卷入激烈的冲突、处于斗争的漩涡之后,他也看到力量对比的悬殊与斗争形势的险恶;然而坚定的认识、顽强的性格与坚贞的节操却使他矢志忠于国家,勇敢无畏,绝不在原则上妥协退让。

他的悲剧经历发展到极其悲壮的境界,而这种悲剧经历中所充分展示的完整人格,也就包含着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崇高之美。

屈原在现实斗争中虽然遭到了彻底的失败,但他基于坚定的历史遇见和道德信念,在辞作中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思想正确、意志坚强、品格高洁的完美形象。

从另一方面看,屈原辞的美学价值则表现在诗人的创造力量。

所谓创造,就是指创作出前所未有的新东西或达到前所未至的新境界。

拿屈原辞和《诗经》相比,屈原的辞作中出现了许多新的东西,集中到一点来说,那就是在抒情述志的深度与广度上有了显著的开拓与进展。

首先,最为显而易见的是,屈原辞在篇幅与结构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屈原辞大都是篇幅宏伟,构思精密的作品。

这就不仅扩大了诗的艺术容量,而且使诗人的情感意志也得到了层层深入的表述。

其次,屈原辞大多运用“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而种类繁多的香草作为装饰,则支持并丰富了美人的意象。

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三、文化意义
屈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春秋战国时代曾经有过不少意义重大的事项,其中之一就是中原的华夏文化与南方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这巨大的历史文化趋势中,屈原是一个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楚国人。

他积极吸收中原先进的文化,但并不是单向与被动的吸收,而是作为一个深受出文化处培育并具有突出的创造个性的楚
国人来加以消化和吸收的。

“屈原的辞作乃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碰撞交汇、互相补充、有机结合而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创造。

”(4)伟大诗人屈原因积极面对文化交流并勇于付诸创造实践而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对后世是很有启示与教益的。

各民族的文化各有不同的色调与风格。

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合流中,中原文化总的看是比较质朴的,色调素淡单纯;而楚文化较为绚烂华丽,因此合流意味着两种文化在色调上的互补与融合。

屈原辞突出表现了楚文化的绚丽色彩,这一点对后世文化创造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结束语
屈原作为端午文化的象征,被永远镌刻在了时光的齿轮中。

望着奔流不息的汨罗江,我仿佛又听到了那慷慨激昂的诗歌:“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参考文献:
(1)选自金开诚的《<楚辞>讲话》第五章,北京大学出版社。

(2)选自金开诚的《<楚辞>讲话》第三章,北京大学出版社。

(3)选自金开诚的《<楚辞>讲话》第五章,北京大学出版社。

(4)选自金开诚的《<楚辞>讲话》第二章,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