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
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
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基本简介风筝为中国人发明,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有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其学生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
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2000余年。
相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到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
从隋唐开始的。
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
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
”“鸢”就指风筝。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赐筝的生动景象。
发展历程风筝起源于中国,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
最早的风筝并不是以纸制作,而是木制的。
传説中第一个风筝为“鲁班”制作,称之为“木鸢”,《渚宫旧事》记载鲁班“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
而以《吕氏春秋·爱类》记载“公输般为高云梯,欲以攻宋。
墨子闻之,自鲁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荆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説明鲁班当时造的是“高云梯”而不是木鸢。
《韩非子》记载中木鸢的发明者不是鲁班而是墨子墨翟。
墨翟(公元前478-392年),为春秋战国时的哲人,诸子百家中墨家的代表人物。
《韩非子·外储说》记载墨翟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
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2]。
意思是说墨子曾就研究试制了三年,以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将其放飞并使其成功飞起,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
墨子制造的“木鸢”(或“木鹞”)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
另《康熙字典》中释义的木鸢发明者也是“墨翟”。
而《墨子》中记载鲁班发明的“木鹊”比墨子的“木鸢”更加精巧:“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后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后,才开始出现纸做的风筝,称为“纸鸢”。
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
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
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
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书有“三日不解,临名士且为悦食”之言[6],取得了成功。
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
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
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
清朝道光年间,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词描绘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
”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
基本分类软翅风筝:主体骨架多数做成浮雕式,骨架有单层、双层和多层,升力片(翅)由一根主翅条构成,翅膀的后半部是软性的,没有主条依附。
硬翅风筝:骨架由上下两根竹条做成,两侧边缘高,中间略凹,翅的端部向后倾,使风能从两翅的端部逸出。
板子风筝:即平面型风筝,升力片是主体,无凸出部分,风筝四边有竹条文撑,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一种。
制作方法普通风筝的做法一般是采用竹子做骨架,纸做肉,其他复合材料包括丝绢、尼龙布、塑料膜或竹篾、纱纸条、马拉纸等。
纸和丝绢为一般传统风筝的制作材料,着色鲜艳亮丽,更能体现中国风筝的魅力;但是纸易破,丝绢贵,而现代科学的产物——尼龙布和塑料膜,成了制造风筝的新材料。
竹子是制作风筝骨架的主要材料,可选取壁厚3-5厘米的竹子削成竹片,利用竹片的韧性做风筝的骨架。
风筝的骨架可根据个人爱好来编制,如蜻蜓状、蝴蝶状等。
纸是蒙糊风筝的主要材料,以质薄纤维长而均匀,富有韧性,耐湿耐冲击,色泽白而洁者为佳。
把纸糊在骨架上,再系上线,风筝就做好了。
这时,你还可以在做好的风筝上涂上你喜欢的色彩,镶上花边,或者系上丝带,挂上纸环。
但不能影响风筝在空中的飞翔,因为附件太多会使风筝的飞翔失衡。
文化蕴意求福人们对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
蝙蝠因与“遍福”、“遍富”谐音,尽管它形象欠美,但经过充分美化,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
以蝙蝠为图案的风筝比比皆是,如在传统的北京沙燕风筝中,以“福燕”为代表,在整个硬膀上,可以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
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风筝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献寿”、“五福捧寿”、“福寿双全”、“五福齐天”、“五福献寿”等,周代《洪范》篇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攸好德”谓所好者德,“考终命”谓善终,不横夭。
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寿。
其他的求福吉祥图案还有“鱼”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制的搔杖,专搔手够不到的地方,因能尽如人意而得名)。
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与风筝有:“连年有鱼”,“喜庆有余”,“鲤鱼跳龙门”,“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长寿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
寄寓和祝颂长寿的图案很多:有万古长青的松柏,有据说能享几千年寿命的仙鹤及色彩缤纷的绶带鸟,有据传食之可以长命百岁的“仙草”灵芝和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
追求和表达长寿的“寿”字有三百多种字形,变化极为丰富。
源于佛教的“万”字纹样,寓“多至上万”之意。
在沙燕风筝中,腰部的图案就多为回转“万”字纹样。
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与风筝有:“祥云鹤寿”,“八仙贺寿”等。
喜庆表达人们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
喜字有不少字形,“喜喜”是人们常见的喜庆图案。
喜鹊是喜事的“征兆”,风筝中有“喜”字风筝,“喜喜”风筝碰等,与此有关的风筝和吉祥图案有:“喜上眉梢”,“双喜登眉”,“喜庆有余”,“福禄寿喜”,“双喜福祥”。
喜庆图案颇具情趣的还有百蝶、百鸟、百花、百吉、百寿、百福、百喜等图案,如“百鸟朝凤”。
寓间美满婚姻、夫妇和谐有鸳鸯图案风筝等。
吉祥龙、凤、麒麟是人们想象中的瑞禽仁兽。
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后来以龟背纹代替。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关于龙的话题,中国是个尚龙的国家,在我们国家里龙是有着特别的意味,龙有着鹿的角,牛的头,蟒的身,鱼的鳞,鹰的爪的神奇生物,被视为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
以瑞禽仁兽及其它物象构成的传统吉祥图案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彩凤双飞”,“百鸟朝凤”等。
中国传统风筝-龙头蜈蚣长串风筝,尤其是大型龙类风筝,以其放飞场面壮观,气势磅礴而受人喜爱。
各国风俗马来西亚:传说很美丽马来西亚人喜欢放风筝,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据说是为了向稻神致意。
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穷庄稼汉在田里遇到一个迷路的女孩,他把女孩领回家,悉心抚养,女孩越长越漂亮,他和乡亲们的收成也越来越好。
谁知他老婆起了妒忌之心,把女孩赶出了家门,从此,村子里庄稼的收成就越来越坏了。
原来,那漂亮的姑娘就是稻神。
有人告诉他,必须做一个漂亮的东西,放到空中稻神之处,向她表示忏悔。
这庄稼汉便做了风筝。
随着风筝的升空,人们的日子又富裕了起来。
马来西亚风筝的长度一般在一米到二米之间,宽与长相仿。
风筝的制作相当讲究。
首先挑选面向东方生长的竹子,据说这能保证太阳神始终附在风筝上伴随你度过一生。
马来西亚风筝的形状有鱼、鹰、猫、鹦鹉等,然而人们最喜欢的却是月亮风筝。
月亮风筝因形似月牙而得名,这种风筝有的像鸟、有的像鱼,但都不失月牙形的特点。
在正式的官方场合,马来姑娘常常手执精心制作、图形优美的月亮风筝迎接贵客。
马来西亚政府经常组织风筝比赛。
马来西亚航空公司还把风筝作为公司的标志。
日本:浮世绘风格独特风筝传入日本的时间,一般以为是在中国唐代时,通过遣唐使从中国带往日本的。
风筝传入日本后,原是作为同事方面传递讯息之用,直到江户时代才在民间流传开来。
早期的风筝多为长方形和金半圆形,上面没有任何装饰。
到了明治时代,浮世绘的画风已形成日本风筝的独特风格,让风筝的艺术与欣赏价值更为提高。
韩国:风穴风筝独树一帜韩国自行发展出代表性的风筝——风穴风筝,这是由米字结构的风筝转化而来。
一般的米字风筝是以十字交叉与对角线交叉的骨架结合在一起,加强结构与增加受风。
而韩国的风穴风筝更进一步地在平面上挖一个风穴,巧妙地运用受风与排风的位置,让背风转为浮力,使风筝的动作更为灵活,属于打斗风筝的一种。
泰国:风筝也有男女之别泰国的风筝有男、女之别,男筝称之为鸟筝,女筝称之为鱼筝。
鸟筝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鱼筝形如钻石,也称“白宝”,放飞时要由7个女子操控。
每年2月~4月是传统放风筝季节,常举办多风筝赛会。
荷兰:曾造出世界最大荷兰风筝多没有骨架,材料多为尼龙布和塑胶纸。
荷兰曾在1984年展示一只世界上最大的风筝,无骨架,以尼龙布制成,放飞前要先充气,并由8吨的汽车牵引才能顺利升空。
英国:风筝监视潜水艇在英国,风筝原先是作为航空学的装置之一。
20世纪20年代,以风筝进行广告宣传已是常见的宣传手法,而二次大战中,英国曾用风筝载人来监视德国潜水艇的活动。
20世纪40年代,英国海军还曾把风筝作为防卫空中攻击的装置配置在驱逐舰上。
美国:特技风筝来自靶机放风筝,在美国被视为一种老少咸宜的体育活动,所流行的风筝多为尼龙布制,不怕风吹雨淋。
1956年发明软体风筝后,不仅放飞时只靠尼龙布或塑胶材料来支撑,更可将风筝折叠起来,携带相当方便。
美国相当流行的特技风筝,据说就是根据导弹射击试验的靶机设计出来的。
潍坊、开封、北京、天津、南通、阳江并称中国六大传统风筝产地。
技艺概况中国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技艺,这点早已为世人所公认。
但要认真研究起来,记述中国风筝的详细资料却不多,而专述中国风筝具体技艺的资料就更少。
中国传说曹雪芹所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是一个记述中国风筝技艺的专著,但至今不只还见不到此书的全文,就连此说是否属实,曹氏是否确有废艺斋集稿这套著作,也还缺少足够的旁证材料,学术界还在争论之中,没有结论。
从主观愿望上讲,我们很希望曹氏或其他先人能为后代留下一本有关中国风筝技艺的宝贵资料,供今人继承和发展。
但希望不能代替事实,我们只能等待着这方面新的发现。
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流传的谱式了。
如传说宋徽宗的“宣和风筝谱”是较早的一本,但至今乃未见到。
其他就是各风筝世家或风筝玩家个人收集的谱式了,今天还能找到一些。
中国虽然这些谱式各有局限,但必竟是可贵的资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30年代金铁庵著的“风筝谱”一书较有价值,不足之处是没有图,这也许是由于当时印刷出版条件和资金的限制有图而未印出来。
中国除“谱”外还有一种可贵的实物资料——“条”,即制作某种风筝骨架所用的标准竹条,这一般都是在大批生产风筝的世家中代代相传的,如北京“风筝哈”家就有一捆流传几代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