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农村演讲稿

新农村演讲稿

牵手书香农家收获金色希望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各位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牵手书香农家收获金色希望”。

在人们的印象里,农民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终日与土地打交道,有谁会想到,党的十七大犹如浩荡的东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带着党的温暖,“农家书屋”也飞向了贫瘠的农村,走进了普通的农家,贴近了亿万农民。

(曾几何时,图书馆、阅览室只是城市或机关单位的设施,只是知识分子和莘莘学子们徜徉的今天的农民家门口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图书室,农民也成了农家书屋的常客,成了令人羡慕的“文化人” ! )
众手铺就求知路
现在的农民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求富、求知,早日改变村屯面貌,改善农村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但就是缺乏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阵地。

2009 年,“草原书屋”工程送书到土右旗,受到土右旗农民的热烈欢迎。

“草原书屋”工程此次为土右旗30 个村镇送书1636 种,每村1767 册,共计53000 余册,总价值90 余万元。

(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统一配送的图书不仅有自然科学、经典名著,还有草原歌曲、小沈阳小品等95 盒音像资料,更有在农牧区难得一见的胎教、育儿宝典等,不仅符合农牧民的“胃口”,就连前来参
观交流的各旗县区文体局局长都看了“眼馋”
有人羡慕地说:“比我们图书馆里的书都好!”) 土右旗文体局局长希E治中说:"以前建文化活动室,设备全放在村委会,检查的领导前脚刚走,后脚一把锁头就上了锁。

头一年,乐器是新的,第二年,就残了,第三年,连残的都找不到了。

所以,这一回,如何因地制宜、物尽其用,并找一个’懂得图书管理知识,有事业心,工作热情高’的图书管理员,我们确实动了脑筋。

把书屋设在村民家、设在文化大院、设在学校附近............................
让村民自己管,他们既爱惜,又管理得好。

” 沟门镇威俊村的“草原书屋”就设在农民吕志强家。

自治区人大代表吕志强在自己家的大院里
有一间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吕志强农民图书室”,书屋与图书室合二为一,既整合了图书资源,又整合了场所资源。

萨拉齐镇大北村的“草原书屋”则设在“郭小平文化大院”里,村民吹拉弹唱之余顺手拿本书看看,利用早已聚集的人气来提升书屋的热度。

果然,借阅书籍人数位列所有抽查书屋之首。

知识浇灌丰收果
前段时间,我回村里看亲戚,一进村就听见一位大爷在唱。

仔细一听唱的是:农家书屋真不赖,富了口袋富脑袋,不打麻将不要钱,书屋里面转一转。

伴随他的歌声,我顺腿走进了农家书屋。

呵!满屋子的人,满眼的书。

老年人捧着“养生”
书,中青年看着"科技"书,孩子们则走进科幻世界,欣赏着趣味童话。

蔬菜大棚户李保全是个读书迷。

他的大棚不仅种蔬菜,还种花卉,四季不闲。

一年1万多元的收入使李保全富了起来。

谈起致富经,李保全抱出一大摞书说:"我爱读书看报,以前村上没书屋时,我自己买书看。

现在有了书屋,看书看报方便多了。

”在李保全的书柜里摆放着《大棚蔬菜栽培技术》,《蔬菜虫害防治指南》等上百册图书。

李保全说,如今种地离不开科技,前一阵子自家大棚里的黄瓜得了霜霉病,我根据书上说的施药比例配了药,喷上就好了。

(其实呀,在海子村的“农家书屋”里,还有一
位忠实读者,他叫韩永胜,他可是个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户,韩永胜最初养猪靠经验,在发展的道路上遇到过多次坎坷,造成了不少损失,后来他感慨地说:都是吃了没文化亏呀!于是,他请教专家,购买科学养殖书籍,不知跑了多少冤枉路,花了多少冤枉钱,渐渐地掌握了一些养殖技术,但离科学养殖赚大钱还相距甚远。

自从“农家书屋”落户仓厂村,韩永胜心里乐开了花,他没事就往书屋跑,那里有文字,有图片,有光盘,真是让他耳目一新。

半年多来,他依托“农家书屋”,扩大规模,改良品种,科学养殖,如今,他养的猪成本低了,生病少了,肉质好了,效益高了。

他还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养殖带动种植,
种植促进养殖,产供销一条龙,他还逢人就说:这叫“绿色养殖”。

当问起他的感受时,他说:“感谢政府,多亏了
‘农家书屋'给我提供了技术。

”当问到他以后的打算时,他说:“我要多读书,读好书,发展自家,带动乡亲,不辜负党和政府的殷切希望。

”) 借书最多的要数刘村的老刘。

他逢人便夸书屋给他带来的好处:“以前,我养猪动不动就用树枝抽打,可书上说猪是不能抽打的,那样容易惊吓到猪,影响猪的健康成长,我照做了效果还真可以⋯⋯. 好几次,猪着凉生病我都是照书上说的方子配药喂,很快就好了。

嘿嘿,我还节省了一笔
兽医的出诊费呢
男的喜欢读书,女的也不甘落后。

过去,村里的女人们忙完了手里的活计,总是喜欢抱着孩子东家走、西家串地打麻将。

如今,农家书屋则成了她们的好去处,一有空就到农家书屋里看书学习,汲取新知识。

有些妇女正是从书屋的报刊上获取了用工信息,到大城市干起了家政服务。

现在,农民们都惊喜地说:“‘草原书屋'给咱送来的是及时雨,咱收获的是实实在在的果实和票子。

” 书屋盛开文明花现在,农家书屋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精神文明的宣传员,使很多村民过去“一壶烧酒一杯茶,搓搓麻将敬财神”的生活习惯得到有效扭转。

农民梁洪财写得一手好书法,冬闲时每天都去“草原书屋”教村民习书练字。

逢年过节,求他们写春联的人络绎不绝,忙得这些庄稼院里的“书法家”一直到年根儿都不得停。

(三间房村"富民书屋",每到冬闲时节便举办各类培训班,请来科技工作者、专家、教师、老党员干部和老农民对青年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全村有95%以上的青年农民接受过培训。

“蔬菜大王”魏小冬,“瓜王”刘红艳,“种菇能手”张玉,养牛大户马喜财等人都是书屋里的“得意门生”。

三间房村如今每家都有技术员,人人掌握一两项实用技术。


还有沟门镇的王海燕老师既是“农家书屋”的
管理员,也是“农家书屋”的忠实读者,每个星期的二、四、六他都按时开放,白天登记造册,整理档案,晚上带着投影设备和助手张小海一道逐队放映,王老师这样白天黑夜连轴转,眼熬红了,人消瘦了,当有人问他,你这样辛苦图个啥? 王老师笑了: “这么好的东西放,在那儿不用,浪费了是罪过呀!政府给咱农民想到了,做到了,咱不就是跑个腿吗!只要咱村富了,苦点累点算个啥? ”是啊,王老师心里有个愿望,那就是:牵手书香农家,收获金色希望。

“草原书屋”造福土右,更吉祥了内蒙古,有关部门介绍:内蒙古现在基本形成年产140 亿公斤粮食、年增2500 万头(只)牲畜的综合生产能力,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

“这中间
‘草原书屋'的作用不可低估”。

确实啊,过去的农家生活是:(此地话)清早起,洗刷完,穿我衣吃我饭。

扛上锄头到田间,只盼日头落西山:天一黑门一栓,睡我觉打我鼾,城里文明你莫想,生活只是油和盐。

而如今的农民跟时代,钢笔本子随身带;不打麻将不摸牌,有空就到书屋来。

现在农民真正懂得了“富了不读书是暂时富,穷了不读书要永远穷的道理。

“牵手书香农家,收获金色希望”。

农家书屋给农民提供了美好的精神食粮,文化水平上去了,信息知道的更多了。

创业的劲头更大了,创业的信心更足了,社会变得越来越文明了。

你们瞧:(播
图片)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政通人和,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呈现在我们眼前。

现在就让我们振臂高呼,共同为农家书屋喝彩!
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