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彬高中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PPT课件

李彬高中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PPT课件

你知道吗?
开眼看世界前 有这样一个中国……
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听说书、看商家的广告是古代人们获取信息 的重要途径……
清代看京剧的民众
皮影戏
古代人们也可以看“电影”的……
鸦片战争 的隆隆炮声
叩开了中国
近代之路
西风东渐
欧美文化 逐渐地 传入中国
——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肖恩·马洛尼
观点一 :大众传媒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新信息, 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活跃了我们的思维。它是促进人 由传统人向现代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观点二:所传递的信息,会形成一种舆论环境,不良 的社会舆论不利于人们思想品格的发展。
你知道吗?
中国网民规模 突破5亿
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
29
每天发送微博
1亿条
这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30
每天电子邮件总量
1440亿封邮件
31
人们每天发送的文字信息
远远大于
这个星球的 星球总人数
32
互联网步入
“手机时代”
截至2012年底,我国手机上网用户达4.2亿
33
每天有
3000多本
新书出版
34
可以装在一个电子书(e-Book)里阅读
Kindle XD 可装下3200本3书5
阶段 时期或时间
代表刊物
表现
形成
19世纪中期 19世纪七十年代
《中国丛报》 《万国公报》
《申报》
《昭文新报》
传教、科学 知识
中国人自办的第 一份报纸
发展 繁荣
戊戌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时期 20世纪前期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
《时务报》 介绍西方,宣传变法
《民报》
宣传政治舆论
《新青年报》
批判封建,宣传民主、 科学
1897
49
1898
47
中国人自办报刊
总数 所占百分比
3
42.9%
7
63.6%
45
91.8%
39
83%
材料一
R
1895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中竟败于东洋“岛
夷”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太大了,他们
在各地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堂等办法鼓吹
“变法图强”。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材料二 吾国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
人类的学习和阅读迈进“无纸化时代”
36
互联网
成为消费者获取信息的首选渠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中国网民消费行为调查报告

37
变化
是不可改变的
38
我们 如何面对
39
学会处理海量信息
40
学会全球交流
41
单元小结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通信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服 饮居
社 会
饰 食住


交 通 工 具
邮 电 通 信
报影 互 纸视 联

《 中 国 丛 报 》
CHINESE REPOSITORY
特点
英文撰写
宣传教会知识
每期扉页上附印一行字:“本刊是为了推广泰西各国有 关的地理、历史、文明......及一般进步知识的期刊。”
特点: 介绍科学知识
《申报》是旧中国历 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 份报纸。原全称《申江 新报》,它创刊于1872 年4月30日上海,创办 人是英国商人美查,是 一份以赢利为主要目的 的商业报纸。
(1)问世时间: (2)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78年更名) (3)发展现状(“四多”) (4)改革开放后,普及的原因是什么?
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②电视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用) ③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
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 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 界上的所有知识。
《红色中华报》《新华 日报》《中央日报》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欣欣向荣
政治斗争工具 宣传党路线、政 策和方针
多样化
本视频下载地址:
本视频下载地址:
电影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无声
有声
黑白
彩色
政治色彩
多样化
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
电影
时期
代表
1905年 《定军山》

——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
报刊种类丰富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 9月15日创刊于上海,陈独秀主 编。第二年改名《新青年》。 《新青年》以传播民主与科学为 己任,大力宣传新思想,提倡新 道德,猛烈批判封建文化思想和 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引导青年冲 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新青年》 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影响最 大的刊物。
①促进西方文化在华的传播,加剧了列强对华文化侵略; ②把近代报刊带来中国,促使国人办报,人们思想观念改变。
戊戌变法时期:近代办报出现 高潮
《华盛顿传》 《变法通议》
日本铁 路
介绍西方 成为推进变法、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
1895——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表
年份 当年创刊总数
1895
7
1896
11
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 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 睡之声,乃渐惊起。
——梁启超
辛亥革命时期:
章太炎
三 民 主 义
报刊成为宣传政治的重要工具
R
材辛料 中华民国之创造,归功于辛亥前革命党之实行及宣传之 二亥大工作。而文字宣传之工作,尤较军事实行之工作为有力而 且(革命时普一遍八。九…五…)兹以调迄查辛昔亥年,海约内千外数各百地种各。种革命书报,自乙未年
R
探究:你如何看待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观点一: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 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 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 和手段。
观点二:认为,尽管一部分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 不光彩的角色,但其积极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其本身就是一 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 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1931年 《歌女红牡丹》
1935年 《渔光曲》
1935年 《风云儿女》
建国后
20世纪80 年代中期后
影响 中国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中国电影从无声→有声的标志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插曲后来成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成为主要题材
增强在世界的影响力
广播
黑白电视
彩色电视
液晶电视
政治、经济领域的诸多变化 折射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绿藤蔓延 中国人的大众传媒也在悄然改变
学习步骤





















阶段 时期或时间 代表刊物
19世纪中期
形成 19世纪七十年代
发展 繁荣
戊戌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时期 20世纪前期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
表现
相关主题